夏 军,张显利
(1.咸阳市中心医院CT诊断室,陕西 咸阳 712000;2.咸阳市中心医院放射诊断科,陕西 咸阳 712000)
大肠癌属于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其发病率仅次于肺癌和乳腺癌(居第3位),病死率在肺癌、胃癌、肝癌后(居第4位),每年约有10万例患者死于结肠癌,目前死亡人数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而且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1-3]。早期大肠癌起病隐匿,多数患者可毫无临床症状,就诊时多为晚期,导致其治疗失败率可达50%,严重影响患者预后[4]。高脂肪低纤维饮食、大肠腺瘤性息肉、遗传因素、大肠炎症等为此病的常见影响因素[5]。提高对早期大肠癌诊断准确率尤为重要,可为患者治疗方案以及预后情况提供参考[6]。在大肠癌检查中,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占据了重要地位,但两者各有其优缺点。因此,本研究采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增强扫描联合相关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糖类抗原24-2(Carbohydrate antigen 24-2,CA242)、糖类抗原72-4(Carbohydrate antigen 72-4,CA724)检测,分析其对大肠癌的术前诊断价值。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大肠癌患者82例,其中男性44例,女性38例;年龄35~78岁,平均(48.56±12.36)岁;根据国际抗癌联盟(UICC)-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联合修正的大肠癌分期法[7]进行分期,Ⅰ期39例,Ⅱ期24例,Ⅲ-Ⅳ期19例。病例纳入标准:①临床资料完整;②均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③进行相关检查前均未进行再次治疗。另选取同期在本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群82例为健康组,其中男性40例,女性42例;年龄33~79岁,平均(49.69±12.97)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会批准,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1.2.1 MSCT检查:采用飞利浦64排MSCT对大肠癌患者进行扫描。检查前1~2 d进食少渣食物,前日晚上用1000 ml 0.9%氯化钠溶液洗肠。扫描前 10~15 min 肌注盐酸消旋山莨菪碱 10 ml。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管电流320 mA,层厚、间距均为5 mm。平扫后进行增强扫描,数据传输至CT后期处理工作站。
1.2.2 肿瘤标志物检测:所有研究对象均在清晨采集空腹血5 ml,使用离心机离心后取上清液备用。CEA、CA724、CA242均使用发光免疫法进行测定,试剂(批号依次为国械注准20143401805、国械注准20123401396、国械注准20103400013)均由深圳市新产业生物医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所有操作均由专业人员进行,操作步骤严格按照试剂配套说明书进行。参考值范围:CEA 0~5 ng/ml;CA7240~12 U/ml;CA2420~6.9 U/ml。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MSCT图像进行分析,统计分期诊断结果;比较两组CEA、CA242、CA724表达水平;比较不同分期大肠癌患者CEA、CA242、CA724表达水平;比较MSCT、CEA、CA242、CA724单项及联合对大肠癌患者术前分期诊断的价值。
2.1 大肠癌患者MSCT扫描结果 MSCT检出大肠癌患者41例,其中Ⅰ期17例,Ⅱ期12例,Ⅲ-Ⅳ期12例。典型病例MSCT平扫可见直肠壁不均匀增厚(图1A、B),增强扫描示呈中度强化,周围脂肪间隙模糊,直肠后方可见肿大淋巴结(图1C-F)。肝内密度欠均匀,可见多发弥漫不均匀低密度区,病灶清晰,呈多发结节样低密度影,脾周及胆囊窝周围可见少量液性低密度影。
图1 大肠癌患者MSCT扫描结果
2.2 两组CEA、CA242、CA724表达水平比较 见表1。大肠癌组CEA、CA242、CA724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组(均P<0.05)。
2.3 不同分期大肠癌患者CEA、CA242、CA724表达水平比较 见表2。不同分期大肠癌患者CEA、CA242、CA724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随着临床分期进展呈逐渐上升趋势(均P<0.05)。
2.4 MSCT与各指标单项及联合诊断大肠癌患者分期准确性比较 见表3。MSCT联合CEA、CA242、CA724对大肠癌患者分期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7.43%(Ⅰ期)、100.00%(Ⅱ期)、100.00%(Ⅲ-Ⅳ期),总检出准确率为98.78%,均高于MSCT、CEA、CA242、CA724单项检查(均P<0.05)。
表1 两组CEA、CA242、CA724表达水平比较[M(P25,P75)]
表2 不同分期大肠癌患者CEA、CA242、CA724表达水平比较[M(P25,P75)]
表3 MSCT与各指标单项及联合诊断大肠癌患者分期准确性比较[例(%)]
目前大肠癌的发病率为逐年增加的趋势,发生部位约半数以上位于直肠,20%位于乙状结肠,粪便隐血阳性为此病的早期症状,在患者病情加重后可导致粪便性状出现变化,同时还可引发患者全身情况[8-9]。在早期诊断中,对患者术前分期做出准确诊断有助于患者治疗方式的选择[10-12]。
生物标志物在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以及癌症转移诊断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13]。CEA在于胚胎胃肠黏膜上皮细胞中,是临床中最早被发现的一种有关大肠癌的肿瘤标志物,在临床上广泛使用。目前有文献[14-16]表明,CEA可作为大肠癌诊断的稳定、可靠指标,且检测方法简单、方便,临床适用性高,可作为常规检查指标使用。但由于其在大多数恶性肿瘤中均有显著上升的情况,因此在大肠癌诊断中特异性、灵敏度不高,单独检查对大肠癌的诊断价值有限。CA242属于唾液酸化糖类抗原,在多种恶性器官肿瘤中表现为黏蛋白类型的糖蛋白,属于目前较新的肿瘤标志物,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胰腺癌、结肠癌的诊断[17-18]。CA724为高分子量糖蛋白,分子量220~400 kD,在消化道肿瘤、卵巢癌患者中表达水平均有明显升高[19],有研究指出其对大肠癌的诊断率较低(仅为29.17%),但对胃癌诊断敏感性较高。在本研究中,大肠癌组和健康组CEA、CA242、CA724表达水平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在大肠癌中表现为高表达,且随着大肠癌患者临床分期进展, CEA、CA242、CA724表达水平也在逐渐增加,提示CEA、CA242、CA724检测可为大肠癌术前分期诊断提供参考。但单一的肿瘤标志物诊断存在局限性,对大肠癌患者术前分期诊断的准确率并不高,无法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参考[20]。
随着MSCT的发展,其处理技术不断完善,使其对大肠癌的诊断价值不断增加[21]。MSCT可使用仿真内窥镜以及其后期图像处理为其成像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MSCT检查方便、快捷,敏感性高,通过MSCT增强扫描可了解患者病灶的基本情况,观察患者病灶内情况以及周围组织情况,有助于了解肿瘤外情侵况,为患者临床分期提供重要参考,可有效提高临床诊断率,为手术方案制定提供参考。但对于大肠癌早期病变程度小于1 cm,其检出率不佳。本研究中,MSCT增强扫描联合CEA、CA242、CA724检测对大肠癌患者术前分期诊断的准确率为98.78%,明显高于单项检查,此结果与既往文献[22]相符。
综上所述,MSCT增强扫描联合CEA、CA242、CA724可提高大肠癌患者术前分期诊断准确性,为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重要参考。但本研究未纳入患者治疗后相关肿瘤标志物动态变化情况,后期可进一步收集患者预后情况,探讨MSCT增强扫描联合CEA、CA242、CA724检测与大肠癌患者远期预后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