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京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 杨凌 712199)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还是在农村。
农村基层组织要紧密结合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调整工作具体布局,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原则,勇于突破,着力创新工作方向,摆脱虚化、弱化、边缘化的困境,让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目标变成现实,以不负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农村基层组织工作的新期待和新要求。
政治功能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首要功能。我国农村基层组织实行村民自治,要在村民自治的过程中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作用,但部分基层党组织成员对党务工作缺乏热情,宗族关系和党政职务交织,党建相关工作落实不到位,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不够凸显,基层党组织组织动员能力不强,遇到重大事件或突发性应急事件时处置不及时、应对措施不到位。同时,“两委”权力边界模糊,遇事相互推诿,基层党组织政治领导力弱。
改革开放以来,“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农村地区,小农生产经营方式使农民长期处于结构性的低组织化状态,传统村集体经济产权问题限制了农村地区集体招商引资,降低了农村地区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在市场化浪潮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由于农村科技水平较低,农业劳动者的知识储备和生产技能往往来源于父辈传授的经验,规模化经济发展缓慢,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和集约式农业的发展需求,只能继续沿袭小农生产经营模式,不利于先进生产技术的应用,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
乡村振兴与文化繁荣具有内在统一性,文化繁荣问题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理论的创新发展、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实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农村基层组织根植于特定地区社会环境中,地方文化对农村基层组织成员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影响体现在农村基层组织日常工作中。一些偏僻农村地区长期受本区域历史传统的影响,地域文化特色鲜明,家族本位观念浓厚,组织成员之间交织着密切的血缘、姻亲关系,宗族势力根深蒂固,基层民主选举容易异化为“一言堂”,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新时代农村先进文明的建设。
为政之要,在于用人。农村基层组织队伍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待遇低、上升空间有限,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人才流失严重,农村基层组织成员文化水平偏低、年龄偏大,观念保守,缺乏有效应对处理新发、突发问题的能力,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需求。二是一些党员干部政治意识淡薄,思想觉悟不高,难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削弱了基层组织的战斗力,降低了农村基层组织的公信力。三是部分农村基层组织成员宗族观念强烈,凭借宗族势力,以狭隘的本族利益为重,热衷于拉帮结派、搞小团体,甚至搞特殊化,以权谋私,漠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严重影响了农村地区基层组织的干部形象。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西方文化日益涌入中国,波及到农村地区。一方面,西方优秀文化丰富了我国文化市场,开阔了我国人民的眼界,促进了本土文艺事业的繁荣,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1.1 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
基层党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在基层充分实现的重要载体和保障。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提升必须建立在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机制的基础上,应结合农村地区生产生活现状,把党的组织优势、群众优势转化为政治优势,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2.1.2 在思想上强化政治立场
政治领导事关基层党组织发展的方向性、原则性问题。要严格遵守党内政治纪律,贯彻落实党的政治路线、方针和政策,协调“两委”关系,实现科学的组织领导。在日常党务工作中,要将党的政治主张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相统一,将党的领导融入农村工作中,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2.1.3 “四史”教育是警醒农村基层党组织成员严于律己的历史镜鉴
“四史”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和优良传统。历史经验和教训是农村基层党组织成员的镜鉴,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员要将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在回看、比较、远眺后更好地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前行的方向,增强开拓前进的智慧和力量。
2.1.4 面临紧急突发事件时能够勇于承担相应责任
农村基层组织成员要主动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努力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
2.2.1 准确定位特色发展道路
要立足实际,着眼于乡村振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当地特色和地域优势,因地制宜,寻求富有特色的农业产业发展道路。
2.2.2 把握惠农政策红利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稳定土地承包关系,鼓励创新流转土地承包关系,破除体制机制弊端,盘活闲置集体资产,提高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农民由“特惠”政策转向“特惠”与“普惠”政策相结合[1]。
2.2.3 放大信息技术收益
要培养农村信息人才,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以数字化、信息化为手段,构建高质量的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建立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形成跨区域的商业链条,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降低农村商业成本、拓展农村商业领域、吸纳更多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就业,提高农民生产附加值,增加生产综合效益。
2.3.1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队伍的理论素养培育和实践能力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储备农村青年后备干部,是解决农村干部队伍老化问题的重要举措。要定期组织政策学习、实用技术培训、考察观摩等活动,开阔农村基层组织人员的视野,激发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发家致富的能力。
2.3.2 积极实施“人才回乡”计划
提供政策支持,搭建创业平台,创造就业岗位,引进外出务工经商的本村籍优秀青年返乡创业、返乡任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2.3.3 强化对农村基层组织人员的全面管理和监督
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用艰苦付出和默默奉献生动诠释了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价值“底色”,让脱贫攻坚成果既有物质的丰盈,也有精神的激发[2]。要完善考核制度,定期对工作进行评定,建立详细科学的奖惩制度,及时公示检查结果,将工作考核和绩效奖惩挂钩,作为干部使用参考依据,确保吸引农村优秀人才真正回得去、留得住、用得好,从源头上解决农村人才青黄不接、良莠不齐的问题。
一是农村基层组织要在上级党和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结合地区特色和历史文化背景,整合并挖掘当地优秀文化资源,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创新基层组织活动方式,开发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呈现形式,以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活动繁荣农村文化,丰富农村生活。
二是做好本地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整体规划。为农村文化发展繁荣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政策支持,健全文化人才选拔培养机制,着重培养农村特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授予优秀民间手工艺人荣誉称号,评定技术支撑,提升广大农民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技艺的积极性,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文化人才队伍,以丰富文化业态,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延长文化产业链,推动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发展。
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力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健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机制是前提,要确保农村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坚定农村基层党组织成员的政治立场,以“四史”学习教育提供历史镜鉴,使其能够自觉履职尽责。以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经济推动力为抓手,将党的领导与发展相融合,准确定位特色发展道路,及时把握和发挥惠农政策的综合红利。推进农村基层组织队伍建设是核心,要实现内培与外引相结合,强化对农村基层组织人员的全面管理和监督。创新农村基层组织文化业态是持久动力,要遵循主导性和多样化辩证统一的原则,既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合并挖掘当地特色文化资源,培育文化人才队伍,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