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润丽
(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 河南 平顶山 46700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和基础,必须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始终坚持开放、创新、协调、共享的发展理念,使我国的经济朝着更开放、更高层次迈进,跟上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并成为推动其前进的力量之一。在这个过程中,要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壮大我国的综合国力[1]。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使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第一要务是坚持发展,使改革朝着市场经济的方向迈进,并坚持走绿色健康的发展之路。
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以讲究质量为目标的发展时期,目前正处于转换增长动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转型期[2],研究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增长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具有中国特色新时代的开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改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是目前我国主要的社会矛盾。解决这个问题还是需要依靠发展。要在继续推动生产力发展以及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同时,集中主要精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从而满足人民的更多向往和追求,推动社会全面进步[3-4]。一方面要发展经济,另一方面要集中精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在发展的进程中逐步把各种民生短板补齐,使广大人民能够共建共享发展成果,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
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保证,经济工作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5]。民生问题历来是与群众联系最紧密和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问题。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使民生和经济协调发展。2015 年7 月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民生是“指南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两者关系的论述指出,两者是有机统一的,不能割裂开来,为指导建立正确的观念,并为实际工作中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6-7]。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时,既要注重“量”的改变,又要关注“质”的程度,即结构的优化程度,在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关注消费、就业、分配和再分配等相关民生问题。
民生问题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问题,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是现阶段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克服各种困难、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应对多种复杂局面的需要[8]。新时期对改善民生问题也有新的要求,即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改善民生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改善民生问题和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及强大的经济动力。经济发展以改善民生作为推动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本意和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并改善民生,改善民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证。将经济发展引导到科学发展的道路上来,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解决民生问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这是因为发展经济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目的都是使人民生活得越来越好,即保障和改善民生[9-10]。
习近平总书记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坚持改善民生、发展经济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作为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共同富裕,让发展成果惠及人民,并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只有在发展的进程中才能真正将其落到实处。提出要打好脱贫攻坚战和防治污染战,争取到2020 年使人民的生活更加富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使中等收入人群数量增多,争取到2035 年使人民生活再上一个新台阶,基本公共服务的覆盖面更加广泛;争取到2050 年我国基本实现共同富裕[11-12]。
民生问题涉及群众、国民、社会的各个方面。要保障和改善民生,就要切实从与人民群众关系最紧密、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入手,保证每个成员的基本生存需求能够得到满足、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提供其基本发展条件,维护其基本尊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生是“指南针”,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指明方向,抓民生就是抓发展[13]。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实施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发展战略,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发展质量及效益的重要途径。
当前中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越加严重,内需不振、消费疲软已成为我国实现经济良性发展的“拦路虎”。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要保持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避免下滑,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势在必行,提高和改善民生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满足广大群众的生存需求、发展需求和享受需求,又消除群众的生存危机感,使他们没有后顾之忧,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消费能力,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快速增长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朝着提高内涵、增长内需的发展轨道前进[14]。
全面小康和共同富裕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核心内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就是提高和改善民生,其工作的重难点也是解决民生问题;是否实现“全面小康”,其判断标准也是民生问题。只有真正解决好民生问题才能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要求和必然道路[15]。
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在这个过程中有更多获得感和满足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表现和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即使到2020 年我国实现了经济方面的目标,但如果发展仍然呈现严重的不平衡、不可持续状态,短板依然没有解决,那我国的全面小康就依然没有建成。
各方面协调发展、发展成果为全体人民共有,这样的小康才是全面的小康。改善民生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互牵连、相互制约,改善民生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是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径。必须从人员、机制、投入力度等方面继续努力,才能真正解决好民生问题,从而最终真正建成全面小康社会[16]。
实现共同富裕同样要求保障和改善民生。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补短板”,加快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步伐。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和发展时间不同,区域之间的发展差异很大,再加上体制机制等方面不完善,我国必须坚持逐步共同富裕的道路。
目前发展过程中的很多短板,都与民生密切相关。在“四化”的进程中补农业的短板,提高和改善农村地区的民生,尽快实现农业现代化,让农业首先强大起来,这是重要的前提;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重点改善农村民生,让农民富起来、农村美起来。在这一过程中,还要特别关注精准扶贫工作,通过种种措施真正解决这些地区的民生问题,加快走向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