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星
(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四川 南充 637009)
县衙曾是中国古代社会中最后一层政权机构,“乡贤治村”是传统乡土中国的一种基本治理模式。这种治理模式造就了独具地域特色的乡贤文化,其中蕴含的治理智慧在当代中国解决“三农”问题时得到了重视与挖掘。国内学者紧跟社会热点,对新乡贤进行了研究。
通过梳理文献发现,学界对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的研究集中于新乡贤何以称谓、何以回归、何以需要、何以施展、何以难为、何以应对,指向于新乡贤的内涵与类型及特征、出场逻辑、价值功用、参与方式、面临的困境、突破困境的策略等内容。
何以称谓,是指新乡贤的内涵、类型与特征,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观点。“时代背景说”从时代背景出发,认为新乡贤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有资财、有知识、有道德、有情怀,能影响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生态并愿意为之作贡献的贤能人士[1]。“主体构成说”认为,新乡贤的主体范围在变大,主体构成是多样化的。“精英说”认为,新乡贤是农村精英[2]。“多元类型说”,按照新乡贤是否在乡、突出领域、参与治理的方向和影响力分为多种类型的新乡贤。“新特征说”从纵向的历史维度出发,将新乡贤与传统乡贤比较,分析了新乡贤的“新”。
何以回归,主要是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原因,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观点。“历史逻辑说”认为,乡绅自治自古有之,乡绅自治的传统和“能者为政”的经验是新乡贤出场的历史逻辑。“乡村困境和发展说”认为,乡村呈现“空心化”状态,乡村的发展积极性弱,乡村的经济发展陷入了困境,而新乡贤能够带来新的乡村发展活力。而且现阶段乡村还面临着人才流失严重、村民自治异化、乡村文化的道德教化功能变弱、外生性政治权威失效的难题[3],所以迫切需要新乡贤帮助解决乡村难题。“政策引导说”认为,政府倡导是新乡贤回归的动力之一。“乡愁乡情说”认为,新乡贤返回乡村,参与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能够实现他们情感上的满足,化解思乡之苦。
何以需要,是新乡贤的价值和作用,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观点。“强化乡村治理说”认为,新乡贤能够提高乡村治理水平。一是促进乡村公共服务的发展。新乡贤能够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整合各种资源,对政府的服务进行有益延伸[4],增强乡村公共服务的能力。二是能够填补治理人才的不足,优化乡村治理文化,改进乡村治理手段,提供乡村治理资源[5],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三是提高乡村自治能力。新乡贤的参与能够激发村民的公共精神,增强乡村自治的活力,促进乡村自治。“助力乡村振兴说”认为,新乡贤能够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新乡贤能够通过道德育村、形式活村、项目扶村、文化治村,助力乡村文化振兴[6],推进农村产业转型和升级[7],促进村庄生态宜居[8],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和组织振兴,建强乡村人才振兴的队伍[9],为振兴乡村提供人才支撑和组织保障。
何以施展,讲的是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的方式,包括体制吸纳[10]和搭建组织。新乡贤可以通过新乡贤参事会、新乡贤文化研究会、新乡贤理事会等组织参与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三是独自参与。新乡贤可以凭借其学识担任治村顾问或者投资大量资金实施产业振兴。
何以难为,讲的是新乡贤在参与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遇到的困境。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面临的困境有以下4 点。一是制度缺失。现有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新乡贤要以合法正式的身份参与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新乡贤没有正式的制度保障。二是观念阻碍。部分基层干部和农民没有树立正确的尚贤观念,对新乡贤的错误看法会阻碍新乡贤作用的发挥。三是参与动力缺乏。乡村基础设施硬环境比城市落后,生活不便;乡村文化软环境复杂,乡村已由“熟人社会”变为“半熟人社会”,乡村异质性增加,返乡的新乡贤与村民熟悉程度下降[11],共同语言少,情感和文化上的动力支持变弱。四是机制不全。在缺乏各种机制的支撑下,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并不能长久持续下去。
何以应对,讲的是化解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面临困境的对策。面对这些困境,学者给出了解决策略。一是制度设计。要通过制度引导,健全新乡贤身份的合法性,使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法制化。二是观念更正。村干部和村民要树立正确的“尚贤”观念,增强乡贤认同感,要消除嫌隙,共同振兴乡村。三是文化自信。大力弘扬乡贤文化,挖掘各地乡贤资源[12],为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提供文化激励和历史支撑。四是创新机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以政府名义给贡献突出的新乡贤授予荣誉称号,比如“最美新乡贤”“杰出新乡贤”等,健全新乡贤回归的保障机制,解决新乡贤的后顾之忧。
通过对“新乡贤”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可以肯定的是国内学界取得了新乡贤研究的丰富成果。学者关于新乡贤研究内容丰富、范围较广,但是对新乡贤的研究也有不足之处。
第一,关于新乡贤的定义没有明确统一,当前新乡贤定义多样,不利于后来学者对新乡贤的认识和研究。
第二,学者只是从“应然”的角度出发探讨新乡贤的价值功用,不免有夸大新乡贤的作用,忽视其功能局限性的不足。很多人误将新乡贤当作现阶段乡村治理的主导者,使人们过于推崇新乡贤,忽略了村两委和乡村其他社会组织的作用。
第一,拓宽研究视角。可以从关系视角研究新乡贤的内涵。学者目前大致从时代背景、主体构成、突出领域、精英属性等方面来界定新乡贤的内涵和类型。研究新乡贤内涵时,可以从新乡贤与社会、经济、历史、文化、乡村治理、乡村振兴的综合关系方面进行综合界定[13]。
第二,拓宽研究方法。后来的学者研究新乡贤的价值功用时可以多使用实地调研法,可以在某个地方进行实地调研,观察新乡贤实际发挥了哪些具体作用,以某一时间段为节点,考察新乡贤的这些作用是否具有长效性,以便更好地看到新乡贤的发展方向。还应坚持矛盾分析法,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研究新乡贤参与实践的方式和应对新乡贤面临困境的策略时,应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而不是一成不变。学者不能盲目主张其他地区复制某个地区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的成功实践模式,而应该因地而异、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地区新乡贤面临的困境“对症下药”。
第三,拓宽研究内容。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乡村治理的现行体制是“乡政村治”,新乡贤只是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的主要参与者、辅助者,而不是主导者,要进一步深化对新乡贤与村两委的关系及相处模式的研究,探讨如何做到使新乡贤与村两委共同努力,振兴乡村。另一方面,要对新乡贤持续发挥作用的机制进行研究。比如可以深化对新乡贤持续发挥作用的动力机制、保障机制等进行研究,以机制来促进新乡贤作用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