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亿敏,邓 威,张小青,钟 羽
(广东省梅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情感障碍一科 广东 梅州 514000)
【关健词】双相情感障碍;常规护理;RAM 护理干预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精神病症,临床上以焦虑、躁狂交替出现为主要症状,发生机理尚未完全明确,近年来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主要与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有关[1]。目前,临床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首选方案为药物疗法,如氨磺必利、丙戊酸镁等,但单一药物治疗的效果并不理想,需要结合合理的护理干预,以进一步控制疾病进展,减少复发,因此应重视护理的科学合理性[2-3]。本研究以50 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分析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护理中RAM护理干预模式的应用效果。
2019 年10 月—2020 年11 月,选取我院50 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5 例)与研究组(25 例)。纳入标准:①经神经电生理、神经系统检查确诊为双相情感障碍;②贝克-拉范森躁狂量表评分≥22 分;③年龄≥18 岁;④知情并签署同意书;⑤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伴其他精神病症;②伴脏器功能异常;③合并脑器质性病症;④伴视觉、听觉障碍;⑤拒绝配合研究。对照组男14例,女11 例;年龄21 ~62 岁,平均年龄(41.39±7.42)岁;病程1 ~8 年,平均(4.06±1.37)年。研究组男13 例,女12 例;年龄22 ~62 岁,平均年龄(41.72±7.59)岁;病程1 ~9 年,平均(4.24±1.48)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对照组 常规护理。讲解发病机理、治疗方式及注意事项,给予心理支持,指导患者用药、饮食等。
1.2.2 研究组 罗伊适应模式(Roy Adaptation Model, RAM)护理干预:(1)一级评估。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积极主动与其交流、沟通,初步评估其心理状态、行为方式。(2)二级评估。护理人员应根据不同患者的实际情况,分析其出现负性情绪的诱发因素。(3)护理诊断。护理人员应总结患者的一、二级评估结果,对其不适应行为作出准确判断。(4)护理目标。护理人员针对不同患者的不适应行为设立护理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个性化方案。(5)护理方案实施。首先,心理干预。针对患者性格、文化水平等情况,予以心理疏导,通过看电视、听音乐等方式转移其注意力,保持情绪稳定,减少烦躁,并通过介绍治愈病例等方式,提升患者适应性、信心及配合度。其次,睡眠干预。为患者提供适宜的睡眠环境,保持病房温湿度、光线适宜,提升其舒适度;患者入睡之前,指导及协助其饮用适量牛奶、温水泡脚等,必要时严格遵照医嘱给予适量安眠药助眠,白天鼓励与支持患者多下床活动,减少卧床时间,确保作息规律。最后,角色干预。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认清其扮演的角色,使其以积极心态面对自身病症,同时鼓励、支持家属参与到护理工作中扮演协助者角色,共同疏导患者情绪。(6)总结与评价。护理人员定期评价患者情绪改善情况,分析并总结护理过程中的不足,制定相应解决策略。
观察两组应对方式评分、社会功能评分。应对行为选取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评估,包含消极应对与积极应对,各项总分3 分,前者越高代表心理状态越差,后者越低代表心理状态越差。社会功能选取社会功能缺陷筛选表评估,包含自我照顾、关注社会、责任心、家庭职能、父母职能、婚姻功能、职业功能、社会退缩、家里活动9个项目及总分,各项0~2分,分值越高即社会功能越差。
采用SPSS 19.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干预后积极应对评分高于对照组,消极应对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应对方式评分比较(± s,分)
表1 两组应对方式评分比较(± s,分)
组别例数积极应对评分消极应对评分研究组251.84±0.711.09±0.26对照组251.22±0.351.91±0.62 t 3.9166.098 P 0.0000.000
研究组社会功能总分及各维度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社会功能评分比较(± s,分)
表2 两组社会功能评分比较(± s,分)
组别 例数 自我照顾关注社会责任心家庭职能研究组 25 0.61±0.22 0.62±0.25 0.61±0.25 0.52±0.22对照组 25 0.78±0.26 0.93±0.27 0.92±0.24 0.81±0.29 t 2.4964.2124.4733.983 P 0.0160.0000.0000.000组别 例数父母职能婚姻功能职业功能研究组 250.61±0.230.51±0.060.39±0.09对照组 250.93±0.280.85±0.130.92±0.12 t 4.41611.87317.667 P 0.0000.0000.000组别 例数社会退缩家里活动总分研究组 250.28±0.030.34±0.044.49±0.81对照组 250.71±0.080.77±0.066.78±0.99 t 25.16429.8158.951 P 0.0000.0000.000
双相情感障碍作为一种心理病症,患者发病时不仅会出现狂躁情绪,还会伴发抑郁情绪,且易复发,具有社交能力、自理能力及自控能力差等特征,极易出现严重心理障碍,致使生活、工作受到严重影响,症状严重者可能出现自虐、自杀倾向,危及生命[4-5]。
现阶段,药物已经成为双相情感障碍治疗的首选方案,虽可改善患者精神状态,但单纯药物治疗效果欠佳,需要结合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在此基础上减轻患者负性情绪,控制疾病进展与减少复发[6]。常规护理作为一种传统模式,主要包括健康宣教、用药指导及饮食指导等环节,虽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情绪,但双相情感障碍治疗周期较长,且极易复发,大部分患者治疗完成回归社会时其社会功能会下降,而常规护理缺乏针对性,无法有效提升患者社会功能,因此应寻找更为有效的护理模式[7-8]。
本研究中,研究组较对照组干预后积极应对评分更高,消极应对评分与自我照顾、关注社会、责任心、家庭职能、父母职能、婚姻功能、职业功能、社会退缩、家里活动评分及总分更低(P<0.05),提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护理中RAM 护理干预模式的应用效果显著,主要在于RAM 护理干预模式包含一级评估、二级评估、护理诊断、护理目标、护理方案实施、总结与评分等多个环节,其中一、二级评估可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行为方式及负性情绪诱发因素,护理诊断可判断患者不适应行为,护理目标明确后有利于针对性护理方案的制定,护理方案中包含的心理干预可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减轻负性情绪,提升配合度,睡眠干预可为患者提供舒适、安静病房环境,且通过指导患者饮用适量牛奶、温水泡脚、服用适量安眠药及下床活动等措施,有利于提升其睡眠质量,确保睡眠充足,作息规律,避免因睡眠不足导致情绪失控,角色干预可加深患者对自身的认知,保持积极心态接受治疗,总结评价有利于调整及完善护理方案,确保护理工作合理性[9]。
综上所述,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护理中RAM 护理干预模式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应对方式与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