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莉,曹义兰
(睢宁县人民医院普外科 江苏 睢宁 221200)
历年来,临床针对癌细胞早期浸润患者通常是选择改良根治手术治疗,通过清扫腋窝淋巴结来提高癌细胞根治效果,但术式会间接性对其淋巴网造成破坏,并出现不同程度的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症状,不仅会对患者患肢造成影响,还会增加其机体不适[1]。因此,临床表明需落实乳腺癌患者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防控工作,往年临床多采取上肢功能锻炼进行预防,但预防效果不佳。基于此,本次研究选取2019 年1 月—2020 年5 月我院收治的行乳腺癌手术治疗的患者80 例作观察对象,探究在其常规上肢功能锻炼前提下联合徒手淋巴引流进行干预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9 年1 月—2020 年5 月我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80 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 例。其中,观察组年龄35 ~72 岁,平均年龄(53.67±4.85)岁;病理类型:浸润性导管癌28 例、黏液癌6 例、浸润性小叶癌6 例;TNM 分期:Ⅰ期22 例、Ⅱ期18 例。对照组年龄36 ~70 岁,平均年龄(54.12±4.63)岁;病理类型:浸润性导管癌26 例、黏液癌10 例、浸润性小叶癌4 例;TNM 分期:Ⅰ期25 例、Ⅱ期15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纳入标准:①均经细胞病理学检查后,符合乳腺癌相关诊断标准,且癌细胞未出现转移,后成功进行改良根治术治疗;②患者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确诊为乳腺癌晚期;②合并其他重要器官功能不全;③精神疾病者。
两组患者术后均予以常规护理,术后及出院当日由专科护理人员进行健康宣教工作,讲解内容包含术后并发症预防和处理措施、上肢淋巴水肿预防方法和日常照护相关注意事项,强化其自我管理意识,并提高患者疾病知识掌握水平。
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术后予以患侧上肢功能锻炼,具体步骤如下:患者上肢功能锻炼主要有肩部旋转运动(方法:自然下垂上肢,伸直并拢五指,从身体前方慢慢抬起患肢到最高点,后逐渐从外侧复位,期间需注意高举上肢时需尽可能保持伸直状态,不要弯曲,也可进行反方向锻炼)、拉绳运动、手指爬墙运动(即手指沿壁不断往上伸)、上肢后伸运动(保持抬头挺胸、自然下垂上肢姿势,然后向后用力摆动上肢,再恢复原位,反复进行),上述动作每一项运动5 min,且每周各项目运动次数不低于20 次。
观察组在对照组干预基础上联合徒手淋巴引流,医护人员先向患者讲解淋巴结区位置,便于其后期自主按摩时能够找准位置,然后在对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讲解相关操作手法,叮嘱患者手术创口愈合后即可对淋巴结区进行按摩,徒手淋巴引流具体步骤如下:(1)开通淋巴通路:告知患者先放松身心,然后用手掌的大鱼际肌,即展开手掌时突起的部位,或联合食指、中指、无名指,在静止状态下做旋转动作,然后利用自觉舒适程度对浅表层淋巴结进行按摩。自颈部淋巴结开始,从锁骨、腋窝、肘窝、胸部、背部、腹股沟等部位的淋巴结进行依序按摩,2 次/d,每次按摩10 min 左右。(2)舒缓瘢痕组织:对瘢痕、胸部及腋窝处用掌心大鱼际肌或三指(食指、中指、无名指)进行按压,使瘢痕软化,松散结缔组织,改善因挛缩引起的肩部淋巴液流动障碍和活动性降低等问题,2 次/d,每次5 min。(3)淋巴引流:以掌心的大鱼际肌或三指(食指、中指、无名指),从患侧浅表淋巴管从远端向近心端,采取旋转、勺状推进手法进行按摩,从胸部伤口,将伤侧淋巴液向上、向健侧锁骨上淋巴结或腋窝淋巴结进行推挤,将伤侧淋巴液向上、向健侧锁骨上淋巴结或腋窝淋巴结推挤,伤侧淋巴液由上臂内侧(身体正面)的淋巴液向上、向锁骨上淋巴结推挤,背淋巴结向上推挤,或向同侧腹股沟淋巴结区经背部进行引流,肘窝、前臂、手掌、手背处的淋巴液向上臂外侧方向引流,按压力度注意避免局部皮肤出现泛红情况,2 次/d,每次20 min。
干预12 个月后,对比两组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水肿程度以及干预效果[2]。(1)上肢淋巴水肿发生情况:记录两组患者上肢淋巴水肿发生概率,评估标准:轻度淋巴水肿表现为上肢指压显示凹陷,上肢抬高大部分水肿消失,无纤维化样皮肤损害;中度淋巴水肿表现为上肢指压无凹陷,上肢抬高部分水肿消失,有中度纤维化;重度淋巴水肿皮肤表现为象皮肿样。(2)根据患者淋巴水肿周径大小、水肿部位进行严重程度评估:轻度:患者水肿周径与健侧同处最大差值不超过3 cm,水肿部位仅限于上臂近端;中度:患者水肿周径与健侧同位最大差值3 ~6 cm,患者前臂、手背等部位均受水肿问题影响;重度:患者水肿周径与健侧同位最大差值超过6 cm,整个上肢均受影响,且活动上臂、肩关节时存在限制感。(3)淋巴水肿干预效果:根据患者淋巴水肿消除情况为依据进行疗效评定,显效:患者淋巴水肿完全消失;有效:患者水肿周径较治疗前有明显缩减,且缩减范围不低于50%;无效:上述情况均未出现,患者淋巴水肿未得到有效改善。
采用SPSS 20.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为7.50%,低于对照组的25.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上肢淋巴水肿情况比较[n(%)]
两组上肢淋巴水肿干预效果,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上肢淋巴水肿患者的干预效果比较[n(%)]
乳腺癌作为临床常见恶性肿瘤,临床针对乳腺癌癌细胞未扩散者,多选择改良根治术进行治疗,最大程度的提高癌细胞清除率,降低癌细胞扩散风险[3]。但研究强调,患者手术期间需对其腋窝淋巴结进行多次清扫,会减少其淋巴管路,并阻碍淋巴液的正常循环,同时淤积在患者细胞间隙,进而增加其术后淋巴水肿发生率,也是乳腺癌患者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患者病发时,临床可见患肢不适症状明显,如疼痛、麻木、肿胀、淋巴明显增粗等,都会影响其预后效果,若不及时予以有效措施解除,有甚者可能会发展至慢性淋巴水肿,从而增加治疗难度[4]。
基于此,本次研究针对于本院行乳腺癌手术治疗患者,术后采取徒手淋巴引流联合上肢功能锻炼作预防措施,结果显示观察组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表明徒手淋巴引流联合上肢功能锻炼具有较高可行性。其中,上肢功能锻炼是患者术后常用干预方法,不仅能促进其术后上肢静脉回流,还有利于减少皮下积液、积血,避免皮瓣坏死,提高患侧上肢的功能恢复及加快自理能力的重建速度[5]。但是仅采取上肢功能锻炼效果有限,临床表明需加强患者术后患肢锻炼强度,且适当配合淋巴按摩来强化其上肢淋巴水肿的预防。为此,本次研究在上肢功能锻炼基础上采用徒手淋巴引流措施,操作简单且无创,与常规简单的深部肌肉按摩相比,不同之处在于其先按摩患者浅表淋巴,进而疏通淋巴通路和舒缓瘢痕组织,然后在以近心端到远心端顺序加大按摩力度,重新推动流滞在局部组织中的淋巴液进入血液中参与循环,是改善患者生理功能和提高淋巴水肿预防效果的有效措施[6]。
综上所述,徒手淋巴引流联合上肢功能锻炼用于乳腺癌患者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预防中,能降低其病症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