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玉亭
(晋中市第四人民医院内一科 山西 晋中 030600)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多发性心血管疾病,多因人体冠脉突发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坏死[1]。患者发病后有胸骨压榨性疼痛、头晕以及心慌等不适症状,若不在第一时间进行抢救,患者有很高概率会猝死[2]。目前,临床并未研究出根治急性心肌梗死的方法,多通过冠脉溶栓以及冠状动脉介入术等达到解除心肌梗死,恢复心肌灌注,挽救濒临死亡心肌细胞等功效。但因患者属于突发性疾病,且疾病比较危重,对治疗期间的护理有较高的要求[3]。综合性护理是近年来应用较广的新型护理,主张以患者为中心,利用科学手段调节患者身心状态,促进患者康复,改善患者生存质量[4]。基于此,本文对比急性心肌梗死实施不同护理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我院2018 年1 月—2021 年1 月收治的1 000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不同护理方案随机均分为两组。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经心脏彩超确诊;②患者经治疗后均存活;③患者可配合研究。排除标准:①意识不清、精神异常者;②肝肾功能障碍者;③无法进行正常沟通者。对照组,男278 例、女222 例,年龄41 ~76 岁,平均年龄(58.71±13.25)岁,前壁、下壁、后壁患者分别有245、150、105 例。观察组,男289 例、女211 例,年龄40 ~76 岁,平均年龄(58.41±13.19)岁,前壁、下壁、后壁患者分别有238、158、104 例。两组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第一,基于患者病情危急性,严格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或辅助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做好治疗相关护理。第二,在患者病情稳定且意识恢复清醒后,向患者介绍科室规章制度。第三,住院治疗期间全程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频率等多项生命体征,还需监测其心电监护仪变化。第四,嘱咐患者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随意增减药物或是不服用药物。第五,积极为患者提供优良病房环境,维持病房的清洁干燥。
观察组实施综合性护理。第一,心理护理。患者多为突发疾病,且胸痛症状剧烈严重,所以存在较强的恐慌、不安与担忧情绪,会增强应激反应,影响疾病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护士需主动跟患者介绍自己、阐述治疗方案,不断安抚患者,指导患者放松身心,讲述成功治疗病例,鼓励患者发泄内心不良情绪,树立疾病治疗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治疗期间,护士还需积极和患者沟通,一次15 min 及以上,充分满足患者的心理护理需求,持续调节患者情绪状态,促使患者维持愉悦心态,配合临床治疗。第二,体位护理。患者经对症治疗后,多需一段时间的卧床休息,且多数患者存在一定胸痛症状,需卧床缓解疼痛。但长期卧床,容易诱发压疮。护士需定时帮助患者更换体位,主动按摩患者的受压部位,并指导患者家属积极按摩受压部位,促进血液循环。还可在患者腰臀部放置软枕,增强患者的舒适感。若患者行冠脉介入术治疗,术后禁止术侧卧位,预防肢体缺血与血栓等不良现象发生。还需在患者休养期间,提供音乐、电视剧、报纸等物品,转移患者注意力,调节患者情绪,减轻患者的不适症状。第三,健康护理。护士在患者病情稳定后,还需主动在病房播放疾病知识视频,让患者与家属认真观看,了解急性心肌梗死的基础知识,对疾病有基础的了解。基于患者、家属的疾病认知,护士需采用一对一的方式强化疾病认知,纠正患者的错误认知,补充患者的疾病认知,重点阐述患者所用治疗方案的优势,明确指出疾病治疗的积极性与必要性,对患者生存的积极影响,促使患者端正态度,积极对待疾病,积极配合治疗。第四,吸氧护理。考虑到患者存在心肌缺氧及心肌缺血症状,护士需遵医嘱为患者提供吸氧治疗。最初一周,患者每天均需进行低流量吸氧治疗。治疗一周后,基于患者病情变化与缺氧症状变化,提供间歇性吸氧,促使患者始终呼吸通畅。若患者并发心律失常以及心源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还需给予高流量吸氧,满足心肌氧供需求。第五,生活护理。护士需指导患者提供营养、清单、好消化、高蛋白、低脂肪食物,并鼓励患者尽量食用新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满足机体营养需求,促进机体康复。在患者病情稳定后,还需指导患者下床进行适当活动。明确告知患者、家属,下床活动对患者身体康复的积极影响,指导患者进行慢走、散步、呼吸训练、打五禽戏、打太极拳等有氧运动,促进患者康复。
(1)舒适度评分。采用科室自制舒适度调查问卷获取,主要评估环境舒适、治疗舒适、心理舒适、生活舒适四项,单项总分10 分,分数越高舒适度越好。(2)满意度。采用科室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获取,由患者在出院当天填写,基于填写结果将患者列入相应选项。(3)并发症。包含心绞痛、心律失常以及充血性心力衰竭。
采用SPSS 22.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后,观察组舒适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舒适度比较(± s,分)
表1 两组舒适度比较(± s,分)
组别 例数环境舒适治疗舒适心理舒适生活舒适观察组 500 9.21±0.56 9.13±0.55 9.17±0.53 9.25±0.55对照组 500 8.04±0.50 8.00±0.51 8.02±0.48 8.09±0.51 t 34.848633.687135.962134.5814 P 0.00000.00000.00000.0000
护理后,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满意度比较(例)
护理后,观察组有13 例心绞痛,6 例心律失常,3 例心肌梗死,发生率4.40%;对照组有25 例心绞痛,11 例心律失常,7 例心肌梗死,发生率8.6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发病急骤、变化速度快、发展迅速、复杂严重的疾病,患者具有较高的病死率。且患者的疾病呈反复现象,所以患者存在明显的生理不适与心理不适,对临床护理有很高要求。基础性护理更重视疾病本身,主张遵循心内科护理程序进行护理干预,护理过于模板、传统,缺乏灵活性与科学性,无法满足患者的真正护理需求,所以整体护理效果一般[5]。有研究[6]指出,与基础性护理比较,实施综合性护理,可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与生活质量,还可减少疾病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本研究赞成上述观点,本文结果指出,观察组护理满意度和舒适度大于对照组,并发症率4.40%小于对照组8.60%。
综合性护理是基于现代医学、现代护理学背景下的新型医疗模式,也是生物-心理-医学-社会医疗模式的典型代表,更是传统护理的改革成果。作为一种现代化护理,综合性护理完美继承了传统护理对疾病的重视,但同时兼顾患者的个体护理需求,主张在满足患者治疗、生存基本要求后,积极制定一系列护理干预措施,促使患者康复,改善患者身心状态。提升患者的满意度和幸福度,改善护患关系,促进医患和谐[7]。从临床应用可看出,综合性护理具有以下几个优点。第一,主张从患者角度思考分析,明确患者对护理的实际需求,积极优化现有护理干预措施,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第二,在护理时充分落实“以患者为中心”这一护理原则,积极主动参与到护理工作中,尽量调节患者的各方面不适,提升患者的身心舒适度。第三,基于患者疾病特点,充分掌握患者的生理及心理变化,积极为患者提供全面、连续、优质护理服务,利用护理干预逐步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8]。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期间实施综合性护理,具有显著效果,可有效提升患者的舒适度及满意度,减少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