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分析

2021-12-14 08:05梅升红
医药前沿 2021年31期
关键词:孔镜椎间盘腰椎间盘

梅升红

(安徽省舒城县中医院骨科 安徽 舒城 231300)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的疾病,疾病原因主要为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在外力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处突出于后方或者椎管内,导致相邻脊神经根遭到刺激或者压迫,并出现一侧或者双侧下肢麻木、疼痛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疾病发生后如果采取保守治疗效果不理想需要采取手术干预。对于该疾病传统采取开放式腰椎间盘摘除术治疗,但该种手术模式具有创伤大以及术后恢复效果差等缺点。近年来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摘除术获得临床应用。根据以上情况本次重点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取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的作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 年11 月—2020 年10 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17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照随机数据原则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对照组58 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7 例,女性患者31 例,年龄15 ~70 岁,平均年龄(46.00±0.23);病变类型:腰4/5 患者31 例,腰5/骶1 患者27 例;研究组59 例患者中,男性患者31 例,女性患者28 例,年龄15 ~70 岁,平均年龄(46.00±0.23);病变类型:腰4/5 患者34 例,腰5/骶1 患者25 例,两组患者基础资料进行分析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纳入标准:①单阶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②保守治疗后无效;③同意本次治疗措施。排除标准:①腰部感染不能接受手术治疗患者;②合并恶性肿瘤等严重疾病患者;③全身状况较差不能接受手术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单纯髓核摘除术治疗:患者取俯卧位,以病变阶段作为中心做切口,将皮肤切开后剥离椎旁肌,关节突以及椎板完全暴露,进一步分离神经跟和硬膜囊,摘除游离髓核并将椎间盘内的病变髓核切除,减压后放置引流管并将切口缝合。

研究组患者采取椎间孔镜微创治疗:患者取俯卧位,透视定位确定病变部位并标记,局麻后将穿刺针置于靶点位置,将针芯拔出后将导丝插入,在穿刺点做切口,扩张导管置入并进一步置入工作通道,在关节突出部位进行额外麻醉后将导丝以及扩张管退出。连接闭式灌洗通道后在内镜的帮助下摘除突出髓核。将神经根放松后,清理周围瘢痕组织,在采取双极射频对伤口止血,进一步调整工作通道斜面方向,检查神经根是否存在松懈,减压结束后局部使用倍他米松治疗,并将导管撤出后缝合切口。

1.3 观察项目

1.3.1 手术指标 记录两组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切口长度。

1.3.2 临床疗效[2]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腰椎功能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腰椎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缓解,腰椎活动时轻微受限;无效:临床症状未见好转或者加重,腰椎功能受限明显。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总有效率。

1.3.3 疼痛程度 分别在术后1 周、术后1 个月使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量表(VAS),总分为10 分,得分越高说明疼痛越明显。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 s)表示,行t检验。当P<0.05 时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手术指标对比

研究组的手术切口大小、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指标对比(± s)

表1 两组手术指标对比(± s)

组别例数 术后住院时间/d 术中出血量/mL 手术切口/cm对照组研究组58 59 tP 6.10±1.17 2.54±0.81 2.206 0.030 80.72±14.56 17.54±3.36 16.659 0.000 5.0±1.2 0.60±0.10 2.961 0.032

2.2 临床疗效对比

对照组及研究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1.03%及81.36%(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n(%)]

2.3 不同时间疼痛程度

术后1 周、1 个月研究组的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疼痛程度对比[(± s)分]

表3 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疼痛程度对比[(± s)分]

组别例数术后1 周术后1 个月对照组研究组58 59 tP 7.92±1.31 6.61±1.00 6.065 0.000 4.54±1.00 2.62±0.90 10.909 0.000

3.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以腰腿痛为主症的病症,以体力劳动者较多见。发病原因多由于持续及强度较大的体力劳动,体位需要随时变换,腰背部肌肉较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椎间盘受到挤压、牵拉及扭转的机会较多,容易引起脊椎内外的平衡失调,造成髓核突出,形成神经根的压迫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其可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降低生活质量。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与高强度的劳动具有一定关系,人一般在20 岁之后椎间盘开始出现退化,椎间盘弹性以及抗负荷能力均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承受巨大压力将会导致椎间盘发生损伤[3]。

目前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包括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非手术治疗虽然创伤小,但不能达到根治目的,手术治疗具有一定创伤性,但并发症高,因此如何减少外科创伤性,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键因素。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主要是通过侧后方入路,在内窥镜辅助下经椎间孔摘除椎间盘髓核组织。该种手术治疗具有明显的优势,比如:(1)利用双极射频电凝对纤维环进行处理,可保证纤维环完整性,此外该种治疗模式可有效避免术后神经根黏连。(2)通过纵韧带射频消融去神经化能够有效的避免术后顽固性腰部疼痛症状,并且术中出血量较低,患者可尽早下床活动。本次临床研究中,研究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住院治疗时间均少于对照组,进一步说明该种治疗模式的安全性。(3)手术采取局部麻醉方式,手术过程中医师可与患者直接沟通,医师可及时了解患者术中情况,降低手术操作风险。

与传统的开放椎间盘开窗术比较,经皮椎间盘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在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等方面均有显著性的优势[4]。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是一种微创化技术,通过经皮穿刺可直接突出椎间盘位置,在椎间孔镜直视作用下摘除病变髓核,缓解椎管内压力,并且在降低创伤性同时可获得传统治疗的同样效果[5]。在本次临床研究中,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1.36%,与对照组的81.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研究组术后1 周、1 个月的疼痛程度分别为(6.61±1.00)分及(2.62±0.90)分,对照组研究组术后1 周、1 个月的疼痛程度分别为(7.92±1.31)分及(4.54±1.00)分,研究组患者术后的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说明研究组治疗方式患者预后更加理想。

虽然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可获得理想效果,但是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术前需要对患者进行病史检查以及CT 等辅助检查,明确手术适应证;(2)手术时患者一般采取侧卧位,将腰部垫高,将椎间孔充分张开,方便操作;(3)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通过持续药物使得患者保持镇静状态,并且患者可随叫随醒[6];(4)合理确定穿刺的部位,通常在旁边中线12 ~14 cm 位置进入,对向后下方脱出髓核患者应该将进针带点偏向头侧,对肥胖患者可能会出现进针点偏向外侧,对外侧型患者经过将进针点偏向内侧;(5)盐水冲洗过程中控制好冲洗的速度,避免速度过快给患者带来不适。

综上所述,经皮椎间孔镜在临床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应用广泛,并且取得理想的效果,在临床应用中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优先选择。

猜你喜欢
孔镜椎间盘腰椎间盘
基于T2mapping成像的后纤维环与腰椎间盘突出相关性研究
脊柱椎间孔镜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经椎间孔镜一次性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经皮后外侧入路椎间孔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在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传统椎板开窗术式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对比
16排CT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的应用
腰背部肌肉锻炼联合TDP照射腰痹痛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7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