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单簧管的民族化
——以《苏北调变奏曲》为例

2021-12-14 04:10
黄河之声 2021年18期
关键词:吐音变奏曲单簧管

丁 一

一、单簧管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单簧管在中国有着几百年的发展历史,它的发展历经了多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最终成为中国音乐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一乐器最早出现于清朝康熙年间。

鸦片战争时期,中国的第一支西洋交响乐队创建成功,乐队中有一位名字叫做穆志清的成员,他成为了中国第一位演奏单簧管的人。穆志清先生对单簧管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而后,新文化浪潮席卷全国,大批早期留洋的音乐家纷纷回国,在中国各地开设音乐学校,单簧管表演艺术因此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起来。新中国成立后,单簧管音乐艺术发展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进入改革开放阶段后,很多作曲家先后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民族风格曲目,充分展现了单簧管的民族音乐魅力。

20世纪90年代,中国各省市陆续开展很多场单簧管音乐比赛与交流研讨会,不仅使单簧管音乐艺术在中国大地上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也使单簧管音乐的创作手法更加娴熟。

二、单簧管音乐作品《苏北调变奏曲》分析

《苏北调变奏曲》是我国知名单簧管教授张梧先生于1952年根据安徽北部乡村的文化氛围及生活习俗创作的一部单簧管音乐作品。《苏北调变奏曲》从头至尾都饱含了丰富、浓郁的民族特色,旋律动人,不但给听者一种亲切、质朴的感觉,又使听者脑海中浮现出当地风土人情的画面感。这首乐曲在演奏过程中有着速度较快、接连的吐音技巧,这对单簧管演奏者的技巧和基本功有着极大的考验,但这同时也给予演奏者提供了更大的音乐表现空间。接下来笔者将从《苏北调变奏曲》的创作背景、情感体会、演奏技巧三个方面对这首单簧管民族音乐作品进行阐述和分析。

(一)《苏北调变奏曲》乐曲的创作背景

1952年,年仅25岁的张梧先生来到安徽霍山县感受当地风土人情,也就是在这里,他创作了著名的单簧管音乐作品---《苏北调变奏曲》。安徽有着丰富的戏剧艺术种类,例如黄梅戏、泗州戏、徽剧和庐剧等,这些灿烂的民族音乐艺术帮助张梧先生深刻地体验了安徽当地的生活习俗及文化氛围。

张梧先生在安徽霍山县的生活十分放松、惬意,他将自己搜集到的当地戏曲音乐文化以及他所了解到的苏北风土人情融合到一起,并配之以西洋音乐的创作手法,一曲具有时代里程碑的作品——《苏北调变奏曲》就这样诞生了。此曲充满了对田园惬意生活的享受之情,使听者深切地体会到了当地人民对生活的无比热爱之情与其淳朴的性格特点。

(二)《苏北调变奏曲》乐曲的情感体会

《苏北调变奏曲》共分为三个部分,以“快板—慢板—快板”的作品结构形式作为乐曲的整体框架。乐曲从一段轻快、质朴的钢琴伴奏旋律开始,借用钢琴伴奏旋律的高潮部分正式将单簧管的演奏引出。单簧管初始的旋律线条将这首乐曲的主题完全展开,虽然只有简短的4小节,但演奏家熟练又灵活地运用了单簧管高音区的音色,描绘了一幅苏北地区人民轻松、愉快地生活状态的画面。乐曲的旋律以及曲式结构都给予了听者无尽的想象空间。

在乐曲的第一变奏中,整体的节奏渐渐地活泼、欢快起来,音域也更高了一些,活跃感油然而生。越来越多的十六分音符、音程的不断变化、跳跃而富有规律的节奏型使这首乐曲的活跃度达到了巅峰。随着乐曲的旋律,给予听者的脑海产生一幅幅农家风光的画面:大片大片的金黄田野边,是正在庆祝丰收的农民,他们欢歌笑语,红扑扑的脸上带着质朴的笑容,时而埋头劳作,时而高声唱着山歌,好不欢乐,不远处坐落着一幢幢低矮的平房,看上去很有年代感,一阵风吹过,山野里、草丛边,绽放出无数朵不知名的小花。这首乐曲生动、形象、具体地表达了苏北农民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也为演奏者和听者带来了难以言说的喜悦之情。

紧接着,乐曲进入了第二变奏,也就是慢板阶段。这次变奏由欢快活泼的气氛变为了优美舒缓的旋律。乐句的连线越来越长,整体的气势更为舒展,也更加地大气,乐曲的整体情绪也在此有了更进一步地升华。如果说第一变奏更为深刻地展现了田园生活喜洋洋的情景,那么第二变奏则是更加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了作曲家对田园生活中平静祥和地生活状态的由衷赞美,以及对乡下村民这种知足常乐、积极生活的肯定。但单簧管演奏员演奏此处时,一定注意演奏时的情绪表达,可以激动、高涨,但是不要太过于夸张。乐曲此处的旋律是平稳的,一定要以最真挚的情感来进行演奏,才能够细致、入微地表现出村民的质朴、亲切的性格特点,与其人民对苏北这片土地无私的爱。

第三变奏中的速度与第二变奏完全不同,整体速度不断加快、音符逐渐增多,再一次达到了这首乐曲的高潮,旋律线不再平和,更为热烈地表达了作曲家对乡下生活的肯定与向往。这也是最为精彩的一个乐章,听者仿佛看到乡下村民举办热热闹闹的联欢会,全家人聚在一起欢声笑语,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尽情享受着小村镇的安逸生活。

随后,全曲进入尾声,重现主题,但不同旋律表达了不同的场景,听者仿佛可以看到夕阳西下。在夕阳照射下,朵朵白云都被染成了火红色,村民们从乡间小路上走过,头上不时飞过归巢的鸟儿,放牛归来的牧童坐在牛背上吹着竹笛,旋律悠扬悦耳。

张梧先生和当地的村民生活在一起,对当地村民的日常生活写照有所感悟,根据他自己所掌握的苏北音乐风格特征以及安徽戏曲文化,再结合西洋的作曲手法创作出来脍炙人口的《苏北调变奏曲》,不但体现出了当地村民积极乐观的精神和生活态度,更是描绘出一幅乡下生活的精彩画卷。单簧管演奏者不但要提高自己的基本功和技艺,还要更为深入地理解这首乐曲所表达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更好诠释这种美好质朴的乡下生活,表达出《苏北调变奏曲》这一里程碑之作的艺术魅力。

(三)《苏北调变奏曲》乐曲中经典乐句的演奏方式

《苏北调变奏曲》这首乐曲的作者张梧先生,不仅是一名优秀的作曲家,同时还是一名出色的单簧管演奏家,因此这首乐曲也体现出了丰富的单簧管演奏技巧,演奏者需要特别注意。只有成功掌握张梧先生所设计的演奏方式和演奏技巧,才能更为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乡下惬意的生活以及淳朴的村民对于生活的热爱。

笔者将从气息、嘴型、口腔三个方面对《苏北调变奏曲》中经典乐句的演奏方式进行阐述与分析。

在《苏北调变奏曲》的创作时期,当地人民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音乐训练,因此在演唱歌曲时,他们通常使用“白嗓子”进行演唱,单簧管演奏者也需要据此做出一系列的调整。首先,在气息方面,单簧管演奏者需要控制气息的流动以及力度,单簧管的音色是深沉、浓厚且富有变化的,拥有宽广的音域、极致表现的力度范围、犹如人声的中低音区、极富穿透力的高音区,它的音色较为曼妙,如果演奏者像表演其他乐曲一样给足气息,会使乐曲听起来更加高亢,不符合该首乐曲的风格特征,因此,只有控制气息流动,减少一些气流的输出,这样可以使音色听起来更“垮”,更加符合本首乐曲的旋律特点;其次,在嘴型方面,一定要注意力度,演奏者要使自己吹出的音色要比演奏其他乐曲时更加扁平、要扁扁地、缓慢地呼出,在村民高声唱出当地山歌时,往往是十分高昂嘹亮的,在演奏过程中,也需要演奏者吹出较为尖锐的音色,这就需要演奏者口腔内部的形状也要比平时更扁平,才能演奏出70年代中国电影插曲的音色效果。最后,在口腔方面,需要根据乐曲的旋律线做出适当调整和变化,嗓子的张开程度要大一些,这样才能更加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当地村民朴实、开朗的性格,更符合他们放声高歌时的声线。

在这首乐曲中,有一段非常重要的华彩部分,由多个十六分音符的吐音组成,这不仅可以更充分地发挥单簧管这门乐器的音乐表现力,也是充分展现演奏家技术水平的高光时刻。如图1所示。

图1

在这段单簧管华彩的乐谱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有较多的吐音,而且吐音的音域跨度较大,既包含中低音,又包括高音,这就很考验单簧管演奏者的基本功和演奏技术了,必须要有十分扎实的吐音功底,才能更好地演绎这段华彩。

乐曲中的华彩乐句,也正是这首乐曲的点睛之作,拥有着丰富的音乐表情与高难的演奏技巧,多组十六分音符的快速吐音,中音区与高音区的完美连接无疑为演奏者制造了很大的困难。经过文献的查阅与演奏者演奏的经验,我们可以发现,气息自由完美的变化是完成这个乐句的立根之本。在我们演奏中音区的音符时,我们的演奏气息与我们演奏高音区音符有着很大的不同。吐音的加入,则更加地要求演奏者的气息输出拥有更强的控制力。

这个乐句最为精彩的无疑就是吐音与大连线相结合。吐音可以帮助演奏者将音符、乐句演奏得更加地灵巧、生动;连线则可以帮助演奏者将乐句中的音符演奏得更加地流畅、舒缓。而这两者的结合,营造了轻快、自由地听觉效果,搭配上乐句初始的渐强表情记号、末尾的减慢记号与延音记号,使整个乐句都充满着活力与婉约,更加地将苏北地区的风土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得听众的脑海中产生更多的音乐画面感,也将整首乐曲的情绪推向了高潮。

结 语

通常来说,一首乐曲的情感表达不单单处于听者在倾听过程中一时产生的情绪,也从音乐理性的角度来理解乐曲的情感表达。当单簧管演奏者演绎一首颇具中国民族风格的乐曲时,只有把握好整首乐曲的情感基调,理解这首乐曲所表达的内涵,这样才能更好地演奏作品,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在对《苏北调变奏曲》的创作背景、情感体会、演奏技巧进行分析后,让整首乐曲的情感基调走向更加明显清晰。这首具有民族风格的单簧管音乐作品没有采用中规中矩的创作手法,而是创作相当一部分的华彩乐段和颇具苏北风情的乐句,让这首单簧管民族乐曲有了更加茂盛的生命力,让单簧管演奏者能够更加投入地对乐曲进行情感表达。

时至今日,很多单簧管教师、演奏家、作曲家还在不断探索单簧管这件乐器所特有的民族音乐魅力,在交响乐团进行演出时,单簧管还会与其他乐器的音色进行交融、交相辉映,深受听众的喜爱。单簧管作为一门西洋乐器,能够在中国广为流传,并由中国各地演奏者演绎出婉转动人的民族风格乐曲,这与中国作曲家和音乐爱好者的努力钻研是分不开的,在“文革”时期,许多西洋音乐艺术都惨遭“封杀”,单簧管也不例外,当时的国人思想收到很大束缚与禁锢,不再接受外来西洋音乐,很多刚创作出的单簧管音乐作品无人问津,无论是从音乐作品的创作风格上,还是演奏技艺上,单簧管的发展都陷入了低迷时期,但正是因为这些作曲家和音乐爱好者不断坚持探索、不断前进,将单簧管的音色和色彩的变化与“样板戏”民族风格的旋律二者融合,从而找到灵感,使单簧管音乐艺术在夹缝中继续生存发展,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欣赏到单簧管与中国民族风格音乐相融合的独特之美。■

猜你喜欢
吐音变奏曲单簧管
民歌主题变奏曲
竹笛吐音技巧的演奏运用
论管乐团与交响乐团中单簧管的角色扮演
上兴趣班的心情变奏曲
想象的“变奏曲”——评王立春《爱打架的小石头(外四篇)》
笙的吐音演奏技巧研究
单簧管音色在重奏时的表现力
笙的吐音演奏技巧
春日条纹变奏曲
论单簧管在交响乐团中的地位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