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书锋
“大思政”指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把学校教育诸多要素进行有机整合。通过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教育资源、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各方面的整体改革与系统优化,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以达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课程教学体系,真正实现育人与育才相统一、成人与成才相融合。
构建“大思政”课程教学体系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要求。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讲话要求:“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深刻阐述了办好思政课的重大意义,深入分析了教师的关键作用,明确提出了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大要求,坚定了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的信心和决心,为我们推进思政课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构建“大思政”课程教学体系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紧紧围绕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将价值引领、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融为一体,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实现技能强国的战略要义和必备内容。
构建“大思政”课程教学体系是青年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客观需要。当前国家大力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中职院校努力培养青年学生工匠精神,课程思政将价值理性需要的思政教育和工具理性需要的专业教育两者协同,符合“现代工匠”的人才价值内涵与标准,符合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中职学校学生大多不是学不会,而是不想学。虽然他们经过了中考的选择,没有考上理想的高中,但是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但他们依然是每一个家庭的希望。那么,如何让学生们找到目标,找回自信,都获得出彩机会?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关键!因为当学生思想转变的时候,教育奇迹就会出现!“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青年爱国则国家必兴必强。中职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拔节孕穗期”,理想信念、价值观、思想道德等状况,正处于特别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的关键时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将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教育、道德规范教育等,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结合学生的特点秉性,因材施教,让思政教育进课堂、进头脑,真正落地践行、深入人心。
构建大思政课程教育体系,立德树人是根本。深度挖掘中小學语文、历史、地理、体育、美术等所有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学校教师应当使课程思政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寻找本课程知识内容中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联的元素,并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汇于教学中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实现课程育人功能,达到与思政课程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同向同行,相互配合、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构建大思政课程教育体系,学科教师是关键。各学科教师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力量,承担着教书育人的双重职责,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把学科教学作为思政教育的主渠道,成为每位课任老师需要掌握的重要技能之一。专业课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之中,如何将“课程思政”的思想概念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之中?每一节课上,也许只是几句话、几张PPT,无须花费太多的时间,这样的思政教育对学生来说,更加容易接受,同时也更容易激起爱国情怀以及责任和担当意识。不过,这一点说起来容易,背后却需要专业课程老师长期的积累和精心的备课,甚至必须有一个强大的备课组,需要教师们共同研究课程、共同备课。通过课题研究,通过分享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方法,借鉴其他学科课程思政实施案例,使教师深入理解课程思政内涵与外延,将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到课程教学之中,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
构建大思政课程教育体系,实践提升是途径。通过学科思政课程设计、公开课等活动,引导教师围绕课程核心素养,梳理出学科知识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通过活动、情境、议题、延伸阅读,把思政元素与教材内容有机融汇,使之精彩呈现、隐性体现,化教育于无形中。提升学科教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的能力。积极探索实践中职课程改革,采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呈现方式,注重探讨式和体验性学习,引导学生自我体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进法治意识、民族团结意识、国家安全意识、生态文明意识和健康意识,增强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科学精神、工匠精神,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针对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通过辩论会、文化节、读书征文、运动会等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自我体验达到感悟、升华,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思维得到启发,促进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构建大思政课程教育体系,育人导向是核心。在通识课和专业课教学中坚定不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在育人导向、价值引领方面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纠正过于偏重知识传授和技术、技能培训,忽视育人导向、价值引领的现象。充分挖掘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使学生在知识学习、技术技能训练的同时,受到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浸润与熏陶。坚持学科知识完整性。实施课程思政,课程是基础,思政融其中。在学科知识教学中,要保持学科知识学习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防止为思政而思政现象发生。为突出思想政治教育而不惜破坏学科知识学习完整性的做法,不仅会对学生造成学习困惑,还有可能让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抵触,反而弄巧成拙。坚持教育形式适切性。在找到并厘清课程内容中思政教育元素后,要在教育形式适切性方面下功夫。在充分了解把握学生思想实际和认知特点基础上,有机结合课程内容特色,运用现代教学改革研究成果,创新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想学、爱学、认真学。坚持思想政治教育隐性化。这是衡量课程思政效果好坏的关键。成功的课程思政一定是无声胜有声的。在课程内容学习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化于无形,不贴标签、不生搬硬套,而是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恰如其分、自然呈现。通过启发思维,让学生通过自我体验达到感悟、升华,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