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意义及路径

2021-12-13 09:52李强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32期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传统文化意义

李强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深厚的内涵。高校思政教育中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不仅增强了思政理论课的理论性和感染力,还有助于进一步传承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因此,高校思政教学过程中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已经成为重要议题。通过采取多种融入的方法,以发挥出传统文化育人的作用,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成效,从而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出更多道德素养、有责任心的人才。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校思政教育;意义;路径

引言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明确指出“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中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整个教育实践中,能够达到育人的目的”。因此,这一会议精神强调高校思政政治教育应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为教育改革提供前进方向。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发挥出思政课立德树人的任务,采用多种渠道合理的融入传统文化,挖掘传统文化的功能,从而培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意义

(一)有助于传承传统文化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到“大学生应具备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感”。高等教育承担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高校思政政治课程作为必修的课程,他们在布置教学任务时应合理的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课堂中,有助于丰富教学素材,帮助学生掌握更多传统文化,从而更好的传承传统文化。

(二)增强大学生历史使命感

高校思政课主要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这些课程包含了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等方面内容,通过将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哲学思辨、历史政治、道德法规等与这些课程内容相互融合,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还能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挖掘其中的道理和内涵等,以培养学生强大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三)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大学生作为国家栋梁之材,国家的发展与大学生的成才成长都着较大关联。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弘扬和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立足于传统文化。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进行深入的挖掘,如:爱国、文明和诚信等核心价值理念,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进而保障大学生不再受到多元思想的错误引领,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有助于赋予课堂更多活力

现阶段,一些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即应用“灌输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虽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育人的效果并不显著。其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并不感兴趣;难以增强大学生各方面素养;无法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而传统文化融入到课堂中为课堂提供了更多新鲜血液,如:革命故事、匠人精神等融入到课堂中,能够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注意力,构建更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达到育人的目的。同时,传统文化内容与思政内容的相互融合,还能够使内容更加亲切,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大学生在深刻感悟过程中接受文化的熏陶。

二、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

(一)增强认知和学习的意识

思政教师作为传授知识的中坚力量,应不断完善自身的素养,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融入到思政课堂中的作用,进而在发挥出自身专业优势基础上,努力学习一些传统的文化知识,从而灵活的将传统文化知识与专业理论知识进行融合。例如:教师结合实际教学的情况,在课堂内和课堂外举办各种主题活动,从而调动学生参与的欲望和积极性。同时,学生作为接受知识的主体,应不断增强自身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切勿被一些多元文化“迷乱双眼”,全面增强传统文化的认同度。

(二)合理安排课程内容

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程的相互融合,应注重对课程内容的编排。针对于《思政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一门课程,组织学生开展演讲比赛。这一比赛的题材应围绕爱国主义精神、中华传统文化内容为主开展的活动;《中国近代史纲要》中可以开展关于历史情景剧舞台表演的情景剧,帮助学生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对中国近代历史有深刻的感悟和体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一门课程可以开展辩论赛,对“真理”进行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一门课程在开展教学时,应开展信息化教学,让学生们对中国近几年的变化等进行调研和分析,并合理的融入传统文化,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传统文化在融入思政教育时,应合理安排课程内容,从而帮助学生和教师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展现出思政教育工作的育人功能。

(三)创新教学的模式

传统思政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采用直接讲述的方式,其育人的效果并不明显。因此,高校思政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紧随时代发展趋势,为了能够构建更加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吸引大学生的目光,高校应开展信息化教学,利用互联网互动性强、画面感强、趣味性强等方面的优势,以打造一条全新的高校思政教学路径。另外,信息化教学主要是通过借助多媒体和微信、抖音等其他新媒体软件传播一些传统文化,例如:思政课堂中教师截取网络中的《诗词大会》《百家讲坛》等视频;抖音平台中播放《李子柒》的视频;网络直播中播放的匠人们的制作工艺等;网络平台中发布《革命记录视频》等,学生们通过在平台中上进行点赞、留言、互动等引起学生互动和思考,从而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充分理解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组织构建课外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对于塑造大学生良好的品质,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等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营养,将社会实践活动与传统文化进行相互结合,成为高校思政教师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首先,高校在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给予大力的支持,带领学生在进入名胜古迹和纪念馆、工艺坊等场所中,以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接受文化的熏陶。其次,积极组织开展研讨活动、重大历史名人纪念日活动、结合自己家乡的特色,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进行调研,全面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最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企合作,通过以“老师傅带小徒弟”的模式,充分理解一些传统工艺的加工过程等,从而让学生在亲身经历和体验过程中增强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并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一员,将地方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总结

由此可见,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相互融合符合时代发展趋势,是高校思政改革的主要发展方向。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应从传统认知、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实践活动等方面入手,提升传统文化融入的效果,让更多大学生在思政课堂中接受文化的熏陶,滋养学生的高贵品质和道德素养。同时,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积极转变传统的理念,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以实现传统文化与思政教学的相互融合,為高校思政课堂开辟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促进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庆庆,李祖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创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36(04):123-128.

[2]倪皓.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价值与应用[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3(01):85-88.

[3]明成满,赵辉.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政课教学融合的路径研究[J].教育评论,2019(02):112-116.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教育传统文化意义
有意义的一天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留学的意义
从教育价值探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
不良网络舆论对高校思政教育影响探析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