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梦婕
常晓飞的手有点胖,谈话间,为了给《中国工人》记者解释加工工艺,他用略显短粗的手指不停地比划着。然而,就是从这双“稚拙”的手中,一件件形态各异、装配精密的导弹结构件诞生了。
钻出直径只有0.03毫米的小孔勾勒出中国地图的轮廓,在0.15毫米的金属棒上刻出直径是头发丝三分之一的“中华绝技”四个字……在2020年12月10日举办的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上,来自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二八三厂的常晓飞,凭借数控微雕完成的两件作品,以最高分入围“最受欢迎的中华十大绝技”。
“6个满分!”
回忆大赛点滴,常晓飞依旧记得10位专业评委中有6人在展演后当即给了满分。
首届技能大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规格最高、项目最全、选手最多、影响最广的综合性、全国性技能竞赛盛会。电钻钻鸡蛋、蒙眼配钥匙……与其他展现更为直观的技艺相比,常晓飞制作的作品要用显微镜才能观赏。即便如此,他还是凭借十几年雕刻大国重器的精湛技艺,获得了现场所有人的赞叹。
因为工作性质,常晓飞加工的所有结构件都必须严格保密,对外讲起自己的职业时,他只会模糊地提到航天两个字。唯一可以对外展示的,就是他闲暇时用边角料雕刻出的各种小摆件。
可不要小瞧这些摆件,从花生、茶壶再到自行车、保险箱,一件件散发着金属光泽的袖珍摆件浓缩着工匠精湛的数控技艺。
在众多作品中,常晓飞最满意的一件作品,是他和师傅耗时数天、用五轴联动机床加工出的海豚模型—流线型的身体、多维度的扭转,远远看去仿佛海豚正在跃出水面。海豚身体的重量都集中于尾部一点,这就需要技术工人精确控制机床,让刀具在五个坐标轴的协作下自由转动,进而提升曲面加工的精度和效率。
五轴联动数控技术对一个国家的航空、航天、军事等行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高居数控行业金字塔塔尖,早些年最主要的核心技术都掌握在外国人手里,目前我们国家已经有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五轴设备。在师傅的指导下,常晓飞逐渐潜入技艺的深海,努力用技术控制力度,将趋于完美的作品承托于数控技术的潮头。
工作中的常晓飞虽然是在雕刻大国重器,但是他认为,每一次雕刻都是追求极致的过程,也可以把导弹创作成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每当打磨出高精度的导弹结构件时,常晓飞都会用“漂亮”一词来形容自己的作品。
从山西长治的一个小村庄抵达中国导弹工业的摇篮,1988年出生的常晓飞,在过去30多年的成长过程中显示出过人的天赋。
幼年时,他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家里的电子手表和玩具全部拆卸后再重新组装;上学时,他几乎不怎么用功,数理化成绩在班上就可以名列前茅。然而,常晓飞从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天赋,他说:“喜欢就会下功夫。”
喜欢“捣鼓”的他雖然一直对模型感兴趣,但是能从事航天领域相关的工作是少年时的常晓飞未曾想过的。生于并不富裕的农村家庭,他只想找一份可以养家糊口的工作。
直到常晓飞来到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2003年,看到师兄曹彦生在众人夹道欢迎之下捧回了全国第一届数控技能大赛第九名的奖杯和荣誉时,他开始意识到,爱好也可以有光环,可以变成一项为之奋斗的事业。
数控学习的第一年,仅限于理论层面。对此不满足的常晓飞就经常悄悄钻到高年级的实训室,摸摸机床、摁摁按钮。逐渐和师兄熟识后,他开始操作机床打下手。等同年级同学开始上实操课时,常晓飞已经能驾轻就熟地加工零件,有时还能担任同学的技术指导员。
2008年,当常晓飞终于像师兄一样参加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并取得名次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二八三厂向他抛出了橄榄枝。常晓飞顺利入厂 ,并成为曹彦生的徒弟。
常晓飞一进厂就分配到了当时厂里最好的一台五轴数控设备上。兴奋的同时,操作着最贵设备的他,也顶着最大的压力。当时,正赶上厂里要加工一批零件,师傅又出差,常晓飞不得不独自操控这台长约10米的“大家伙”。回想起那一个月的攻关期,常晓飞说,自己是“咬着牙闯过去的”。有了这次经历,再面对任何挑战时,常晓飞都不再忐忑,开始像创作一件件工艺品一样,切磋琢磨,体会着数控雕刻的乐趣。
“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极致地专注,做事特别能钻进去,心又细、上手又快。”曾获得第三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数控铣工组亚军的曹彦生,对徒弟给予了肯定的评价。
在二八三厂,有人曾开过这样一个玩笑:在车间里随便扔一块砖头,即使没砸到一个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也能砸到一个全国技术能手。常晓飞就是能被“砸到”的其中之一。
经过12年的技术打拼,常晓飞已经从当年的小学徒成长为可以带头攻关的高技能人才,并带出了自己的徒弟。
航天系统所有零件尺寸都要达到100%合格。为此,常晓飞会从类似固定摆放工具这种最基础的操作开始教徒弟。即使徒弟在操作中出现失误,他也从来都是宽慰和鼓励:“放手去干,材料报废扣钱算我的。”
从最细微的地方开始指导,之后给予徒弟最充分的信任,这是常晓飞的带徒之道,也是他所在的马景来班组自成立以来代代传承下来的教学经验。
这个以航天科工首席技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马景来命名的班组,在发挥数控车、铣加工优势打造航天精品的同时,培育出了四代航天工匠。走进马景来工作室,常晓飞向记者第一个介绍的就是师傅的师傅马景来写下的操作笔记,里面除数字和公式外,还详细地做了图示和文字标注。现在,这本笔记已成为每个班组成员在车间工作时的标配。
虽然马景来班组人数占车间总人数的10%,但他们每年完成的任务量却是车间任务总量的20%。“实践出真知”“打铁还需自身硬”是班组每个成员的共识。
已攀登到导弹结构件制作技艺塔尖的常晓飞,如今专攻精度趋近于极限的微型雕刻。去年,在他入围“中华绝技”的中国地图作品上,井冈山区域仅有指甲盖一般大小。上面还有100个小孔组成的火炬,是他用0.03毫米刀具钻出的。目前,国内普遍能达到的小孔加工水平是0.05毫米。常晓飞希望,可以早日打破国外0.01毫米的纪录,将航天事业精益求精的精神继续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