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小说《许三观卖血记》的小人物形象分析

2021-12-13 19:22郭志勇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18期
关键词:余华小人物形象

【摘要】余华是我国现当代小说作家中的一员,属于先锋派文学的代表人物。但是在后期创作时,余华的小说在风格和题材上却发生了重大转变,关注百姓大众的民间生活,且具备一定的悲剧色彩,运用大量笔触着重描写小人物的生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则是《许三观卖血记》。对此,本文在解读余华小说《许三观卖血记》时代背景的基础上,从“小”和“大”两个方面分析余华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中的小人物形象。希望通过本文研究丰富与《许三观卖血记》有关的研究理论,帮助其他读者在阅读《许三观卖血记》这本现当代小说时,加深对其中小人物的理解。

【关键词】余华;《许三观卖血记》;小人物;形象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8-189-03

【本文著录格式】 郭志勇 .余华小说《许三观卖血记》的小人物形象分析[J].中国民族博览,2021,9(18):189-191.

前言

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文学创作领域内掀起了“先锋派文学”的创作热潮,无论是在小说基本命题,还是在小说文体模式上,先锋派文学都具备一定的创新性,甚至可以说改写了小说本身的定义。余华本是先锋派文学的代表人物,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余华先后发表了3部长篇小说,将高尚、温情等元素融入其中,使得余华小说的风格发生了重大转变,带给了读者不同于以往的阅读体验,也在国内外文学领域内引起了热烈反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长篇小说当属《许三观卖血记》,在特定的时代环境下,通过对小人物情感事件的描述,充分展现出小人物的人生意义,予以读者精神和情感上的启迪。故此,本文以余华小说《许三观卖血记》的小人物形象分析为题,对其相关内容做出分析研究。

一、余华小说《许三观卖血记》的时代背景

《许三观卖血记》是先锋派文学作家余华先生的代表作,创作于20世纪90年代,是余华先生写作风格成功转型的标志。同时,在这一时期,我国经济体制也发生了重要变化,由此前的计划经济,转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国经济大环境的变化,使得社会文化领域也发生了改变,“通俗文化”“流行文化”等大众文化,逐渐成为20世纪90年代文化领域内的重要表现特征。需要说明的是,90年代文学领域内推行的大众文化,与封建社会时期的世俗文化存在明显不同,个人是大众文化产品的主体。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定的关键性时期,人们更加强调自我个性的张扬,希望个人成为社会文化的主体,相应的集体主义观念,却处于逐渐被弱化的状态。在文学创作领域内,作家的创作思绪与以往发生了明显不同,怀疑传统道德理想,更加关注个人的生存空间,文学题材也倾向于表现民间个人生活。

在此种背景之下,余华先生创作了长期小说——《许三观卖血记》,在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中,可以看到大众文化、消费文化的影像,还可充分表现出关注个人的情感意蕴,在个人生活的视角下,可引起读者对个人生活生存意义的思考,对小说中主人公许三观卖血经历的描写,也可凸显民间立场。

余华先生的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中,故事所描写叙述的时代背景是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之间。在这一时期,中国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革事件,如“大跃进”“大饥荒”“文革”“上山下乡”等。这些中国历史事件都可以在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中有所展现,但是余华先生却没有运用大量的笔墨文字对其进行描写,一笔带过居多。余华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中的主人公许三多,仅仅是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这段时期的平凡小人物,所叙述的生活也是围绕许三观的日常生活展开,民间个人特色较为明显,正好与这一时期集体主义特征形成鲜明对比,使得小人物的生存意义得到淋漓尽致的彰显,继而引起读者的共鸣与深思。

二、余华小说《许三观卖血记》的小人物形象分析

(一)小人物的“小”

1.平凡中的小人物

《许三观卖血记》作为余华先生的代表作,小人物贯穿于整本书的始终,余华先生關注“民间”和“人生”,借助主人公许三观的卖血经历,折射出旧社会的万千困难人。也就是说,主人公许三观是旧社会万千苦难人的“缩影”。

主人公许三观在一家丝厂工作,是一名送茧工,每天重复一样的工作,有时候也会和厂里的大媳妇、小姑娘话家常,说一些家长里短的话题。许三观的妻子是许玉兰,她从事的工作是卖油条,年轻漂亮,这是许三观用八角三分钱的零食、一瓶黄酒、一条大前门香烟迎娶进家门的女人。也许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家庭危机,许三观也不例外。但是,妻子毕竟是妻子,许三观和妻子许玉兰最终育有三子,安享晚年。从表面上来看,许三观的生活平凡惬意,虽然也有波折,也有坎坷,但是结局却是圆满的,儿孙满堂,膝下环绕。可是,主人公许三观的生活却是他用自己的血一点一滴换来的,既有生命,也有力气。

在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中,作者余华先生没有对爱恨情仇、勾心斗角等事件进行描写,而是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幅过于生活化的画面,如“许三观在盘算和计较”“许玉兰在不如意或者担心儿子时坐在门槛上哭泣”“方铁匠的暖心劝说”等,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小人物的生活缩影。

2.愚昧计较的小人物

小人物不仅仅是生活在民间的普通大众,他们也有着普通市民的计较与算计,而这些在余华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中均得到有力彰显,塑造了愚昧计较的小人物。例如:许三观虽然娶了卖油条的漂亮姑娘许玉兰,但是他却直接告诉许玉兰:“我为了花了八角三分钱的零食、一瓶黄酒,还有一条大前门香烟,所以你必须要嫁给我!”在这一事件中,可以看出许三观是一个斤斤计较的人,给他心爱的女生花了钱就认为女孩子必须理所应当的嫁给自己。当然,不可否认,在追求许玉兰的过程中,许三观也是运用了近乎卑劣的手段。再如:在方铁匠的儿子与许三观的大儿子一乐发生矛盾时,一乐打了方铁匠的儿子,方铁匠得知后马上找到许三观要求许三观赔钱,但是在那样的一个年代哪还有多余的钱财支付医药费。此时此刻,方铁匠直接走进许三观家中把家里东西拉走,此时此刻却没有顾及邻居情分。方铁匠在这件事的处理方式上,可以看出明显的物质化算计。

此外,在“文化大革命”即将到来时,许三观又卖了一次自己的血,正当他要用这笔钱请家人吃面时,许三觀却掰着手指头算计,他没有让大儿子一乐吃面,而是仅仅给了大儿子一乐一块地瓜。也许许三观在没有让儿子吃面这件事情不善良,但是许三观仅仅是当时社会中万千苦难人的一个小人物,在许三观的内心当中,他想到可能就是他与一乐的血缘关系。

(二)小人物的“大”

在余华先生作品题材发生改变后,他不再通过文字流露出对社会的不满,而是将高尚情怀融入文字当中,赋予冰冷文字温暖。在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中,余华先生则是把“高尚”与“温情”展露的淋漓尽致,可以在小说中的任何一个角落中得以呈现,在自然流淌中使得读者走进小人物的灵魂深处,予以读者精神和情感上的双重震撼。

1.善良的小人物

余华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中,可以轻而易举的就发现小人物的善良之处。即便深处社会底层,地位身份卑微到泥土尘埃里,可是读者在阅读时依旧可以透过这些小人物的一举一动、一言一句感受到他们身上流露出的高尚和温情,很容易就会让读者为之动容。

一方面,为人父的善良。在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虽然与大儿子一乐没有血缘关系,但是许三观对一乐的情感却已经跨越了血缘门槛,不是父子却更似父子。许三观对许玉兰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一乐这孩子像我。”可是现实好像故意捉弄许三观一样。一乐离家出走后,许三观找到他并背着他回家,边走边骂一乐。即便言语中满是责备,可是许三观的双手依旧坚定的托着一乐。在一乐问许三观是不是要带自己吃面条时,许三观仅用了两字回答——“是的”。回答虽短,可是这两个字却可以看出许三观为人父的善良形象。所以,当一乐生病时,许三观毫不犹豫的选择再次卖血,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和顺理成章。

另一方面,为人夫的善良。在余华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中,主人公许三观和妻子许玉兰的情感经历可谓是磕磕绊绊,他们之间有过第三者,也对彼此有过误解,但是两人最终还是相互携手走过一生。“文化大革命”时期,特殊的历史时代环境下,所有人都害怕招来“不幸”,大家纷纷远离许玉兰。但是此时此刻,却仅有许三多还惦记着许玉兰,给许玉兰送藏有肉的饭菜,告诉许玉兰快点吃。在家中批斗会中,许三观当着儿子的面,讲述着自己与林芬芳的往事,告诉孩子们:“爸爸和妈妈一样都犯过错误,虽然仅有一次,但是爸爸和妈妈是一样的人,如果你们选择恨她,那么也同样要恨我,因为我们是一路人。”话语虽然近乎低俗笨拙,可是却走进了孩子们的内心深处,在孩子们的心目中树立了妻子许玉兰的良好形象。许三观与许玉兰之间虽然没有甜言蜜语,但是在小人物的言行举止中却流露出大智慧——“善”。

2.抗争的小人物

“温情”是余华先生后期小说作品风格的高度凝结,虽然生活赋予了人们困难,但是却并没有抹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期盼。即便身上布满伤痕,也可以通过温暖而健全的心对其进行安抚。于是,在余华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中,苦难背后流露出的是小人物的抗争,给读者精神上的震撼,让读者在人生困难中看到巨大温情。具体来说,抗争的小人物形象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方面,透支生命的抗争。在中国人的传统思想观念中,他们会忌讳谈“血”。但是在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中,余华先生运用重复的写作手法,对许三观多次卖血的事件进行叙述,让读者在许三观卖血的事件中去做出进一步的深思。在全本书当中,许三观一共卖血12次。第一次卖血,许三观是本着好奇尝试的态度,想验证一下自己的身子骨是否结实硬朗。第二次卖血是因为一乐打了方铁匠的儿子,方铁匠索要医药费,而许三观无力偿还,则去选择卖血,这次事件充分展现了许三观伟大的父亲形象。第三次卖血,是因为初恋情人林芬芳受伤住院,许三观想要卖血给林芬芳买肉。第四次卖血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家里已经吃了四十多天的玉米粥,为了让家人吃上一顿面条,许三观选择再次卖血,但是这次卖血就有一定的悲剧成分。第五次卖血和第六次卖血都是为了两个儿子,但是第六次卖血许三观却已经接近崩溃。第七次到第十一次卖血,许三观是为了给一乐筹钱治病,曾经前后在五个码头卖血筹钱,许三观曾经一次次的徘徊在生与死的边缘。第十二次卖血,距离许三观上一次卖血已经间隔十一年了。对许三观而言,以前他卖血都是为了许玉兰、两个儿子、林芬芳,这一次卖血他想为了自己。但是,此时此刻,他已经找不到可以再卖血的地方。在许三观的卖血经历中,他的生命一次次处于透支状态,而与命运、现实进行抗争,他仅有的资本和财产则是卖血。

另一方面,对抗苦难时的宽容态度。在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一共卖血12次,其中为了大儿子一乐卖血共计7次。一乐是妻子许玉兰与别人的孩子,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许三观被扣上了一顶“绿帽子”,一辈子都在替别人养孩子。在《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是一个违背人之常情的世人。他虽然在生活中是一个普通人,甚至可以说是卑微到尘埃里,血头都可以对许三观吆五喝六。但是对读者而言,许三观的形象确是高大的。在背着离家出走的一乐回家的路上,他温和的回答“是的”的时候,这不仅仅是对一乐和何小勇的宽恕,更是对自己的一种救赎,平凡世间的小人物,在宽容中成长。面对不幸福的人生时,许三观学会用另外一种方式拯救。

三、结论

综上所述,余华先生在《许三观卖血记》创作中,以小人物的日常生活为主线创作作品,借助独特的写作方式,简单朴素的题材在余华先生的笔触下显得更加让人动容,可以轻而易举的走进读者内心当中,与读者产生共鸣,小人物的日常生活中蕴含高尚美德,言行举止间无不流露出温情。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之间,如暴风骤雨般的时代环境下,中国民众几乎普遍过着艰难困苦的日常生活,颇似临时演员,穿梭奔走在各个剧组当中。余华与莫言、贾平凹、陈忠实等作家在创作上的关注点存在明显不同,他对小人物予以更多的关注,虽然主人公经历坎坷,可是却可以做到“夹缝中生存”,希望之光永远贯穿在主人公的生活当中。对读者而言,在阅读余华小说《许三观卖血记》时,可被主人公的经历故事深深吸引,走进小说,走进主人公的经历当中,读着读着就笑了,笑着笑着眼晴就湿润了。

参考文献:

[1]初春雨.论《许三观卖血记》的悲剧特征[J].文学教育(上),2020(11).

[2]焦娇.简析余华《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的形象[J].名作欣赏,2020(27).

[3]王益锋.人生如蚁而美如神——浅析余华《许三观卖血记》[J].青年文学家,2020(18).

[4]李春雨.《许三观卖血记》中小人物形象及其生存哲学[J].青年文学家,2019(14).

[5]张强,张娟娟.浅析《许三观卖血记》中的小人物性格[J].农家参谋,2019(3).

作者简介:郭志勇(1964-),男,山西长治,讲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主要文学)。

猜你喜欢
余华小人物形象
一颗假糖的温暖
一颗假糖的温暖
读与写(节选)
论导演创作的指挥棒
《水浒传》宋江形象探析
中日十二生肖之亥猪形象比较
扩展阅读
小人物
大人物和小人物
台湾风云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