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迪安:建筑和城市是一个巨大的文化现场

2021-12-13 17:11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18期
关键词:双年展城市规划建筑设计

建筑和艺术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从整个人类发展史来看,在相当长时间里,建筑和艺术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建筑就是最综合性的,也是体量最大的艺术。而艺术的发展在美学风格、美学形式,甚至美学形态上,又为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支持。所以建筑和艺术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就同属于一个学科,以我们美术院校的历史来看,欧洲的许多老牌的美术学院,它的全称就是“建筑、绘画和雕刻学院”,也就是说它们都是视觉的艺术、造型的艺术。

当然建筑因为要满足于人们的社会交往功能和居家生活功能,所以要更多符合人类生存和自身发展的“合目的编者按: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访谈计划由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组委会发起,邀请国内外30余位知名的城市、建筑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城市、建筑、北京、未来等关键词进行访谈,记录其对当下重要议题的思考,倡议和展望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的责任和未来。以下为访谈原文性”,由此建筑在20世纪可以说是单兵发展起来。但从进入新世纪开始,在整个国际建筑界和艺术界,大家都注意到,建筑和艺术更多的走在一起,更多的从艺术的角度来探讨建筑的形态,更多从建筑的造型角度来体现艺术的美学,这又成为一个新的趋势。

甚至在城市规划和整个城市建设中,艺术也成为能够穿游于城市空间,为人们提供精神体验、精神文化感受,甚至形成文化认同的一种重要因素。比如我们今天在城市规划中,更多的注重宜居、宜业、宜游等等这些理念,其实都是把建筑和城市当做一个巨大的文化现场,一个巨型的文化空间。所以走进城市,走进建筑,不仅是要获得对功能的满足,其实更多的是要获得文化的体验。

中国悠久的建筑文化传统在整个人类的建筑历史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匠人营国”就是把具体的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和国家治理、国家的建设发展,联系在一起, 其实国际建筑界也好,艺术文化界也好,在聚焦中国问题的时候,都在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像中国这样一个具有古老文明和灿烂古代文化的大国,怎么能解决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问题。

这个问题虽然在以往的时间里也存在,但是在今天更加突出了。艺术的发展从它的现代走向来说,通常以一种批判性、前卫性为它的一种发展的标志。但是建筑不同,建筑要更多的注重自己的建构性、建设性。其实一个“建”字本身不仅仅是批判和质疑,而更多的是要关注不同因素、不同功能的一种有机融合,尤其是作为实用功能和作为文化功能的融合。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来探讨艺术和建筑之间的关系,我相信大家都会感同身受。

科技将如何影响建筑的未来?

科技的当代发展为我们人类的生活乃至生存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革。这种生活和生存也包括了人的交往与交流。而建筑恰好是要解决人类的交往与交流的一个重要方式。所以当代科技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新的支持,比如现在提出的数字城市、智能城市乃至生态城市,都是建立在新的科技发展提供的支持基础上的。至于说到建筑设计的许多手段方法,更是结合科技和智能,包括新媒介、新材料、新动能。

但是我想现代科技又是双刃剑,一方面给建筑设计者的想象打开了许多可能性;但是另外一方面,我们的建筑设计又要始终保持一种文化根性。我们说“千层高台始于垒土”,现在有时候我们容易努力建造高台,而忘记建筑所坐落的那块土壤。我想真正优秀的建筑正是从文化土壤中生发出来的,这样它才能够将人的情感、人的体验,更加内在的融合起来。这样的建筑才是一个在现代科技条件下生长的建筑,一个具有活的灵魂和机体的建筑。

北京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

北京作为中国的千年古都,作为世界上引人注目的大国首都,无论是对于这个城市的历史感怀,还是放眼今天城市现实的面貌,我想它首先都是能够引起我们作为中国人的自信和自豪的。我想可以借用“二十四诗品”品评诗的风格,来谈对北京的感受。北京这座城市具有自己相当鲜明的中国美学风格,尤其突出的体现为“雄浑”、“典雅”这些博大的美学品格,又有非常厚实的文化含量。以紫禁城为中心的南北中轴线,形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是都城建筑雄浑、壮观的面貌;而以天安门广场为中心的东西长安街沿线,可以说是现代、特别是新中国以来的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和建筑风貌,正是这一横一纵构成了整个北京的城市的骨架。而在这里面,无论是我们讲的历史、街区、院落和今天各种现代功能的建筑,已经形成了一种古今文化交织辉映的基本格局。

但是与此同时,對今天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来说,这又是一种严峻的挑战。我们说一个城市的规划建设,好比在一张巨大的画布上来表现最新最美的图画。但是严格来说,我们不是面对一张白布,而是面对已经有着历史斑驳色彩的这么一块画布,所以就更需要有非常坚定的文化自信和非常明确的文化理念,来做好调整、再描绘、再设计,这样才能够使城市建设在已有的一种古今交织呼应的基础上,更加凸显作为大国首都的文化面貌,特别是一种在文化气质内涵上,在世界上独具自己精神气象的城市的面貌。

北京需要什么样的双年展?

首先我要代表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热烈祝贺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的举办,双年展在全世界是一种展览的通例,也有不少是以建筑为专题的双年展,但在整个全球的建筑类型的双年展中,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可以说是一个新的品牌。放眼全球,我们今天在城市建设和建筑设计之间,需要进行更多文化的思考,学术的探讨,特别是在中国城市建设进入新时代,我们要更多的思考城市与建筑的关系。所以在我的理解中,北京双年展能够聚焦城市发展建设和建筑创意设计之间的关联,我觉得这是一种新的文化理念,也很能够激发整个社会公众更多关注自己生于斯长于斯,并且在这里努力建设的家园和空间,这是北京双年展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关切。

正是因为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根脉,或者说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城市文化属性。因此不同城市举办有关城市和建筑的双年展,必须要坚持自身的文化的理念。我想毫无疑问,在中国新时代的城市发展中,我们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发展的新理念,那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理念,坚持人民满意的、高质量的城市建设的理念。那么在这样一个新的课题面前,我相信北京双年展能够汇聚中国城市研究者、规划师,特别是建筑师,在城市与建筑这个关系上的最新思考,同时也是着眼于全球城市发展中出现的一些共同问题,来进行一种开放性的交流。

我也特别赞赏这次双年展提出的理念,“和而不同,源而立新”,这是在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厚实的土壤上,来探讨今天城市发展的方向、探讨今天中国建筑应该有的时代面貌的重要准则。具体到建筑设计城市规划中,要把不同的方面结合起来,找出它们的相通性,形成共生的发展,也就是说“和”是为了“融”。无论对于北京来说,还是对于中国的各个城市来说,怎么样使得传统的文脉和今天的城市规划、建筑设计能够有机相融,如何把大自然的好山好水、好风光和我们具体生活的家园、空间能够更多的相融,如何把中国自身的历史文脉和今天国际建筑发展的许多新方法能够形成很好的相融。我想能够做好从“和”到“融”的这篇文章,我们的城市建设、城市面貌就能够更加彰显中国特色和时代风貌。

(来源:国务院参事室官网)

范迪安,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政协书画室副主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美术家协会主席,北京市文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长期从事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当代艺术评论与展览策划、艺术博物馆学研究。曾发表美术研究与评论上百万字,组织多种学术研讨会和大量国际艺术交流活动,与国际著名艺术博物馆和美术院校建立合作关系,促进各国优秀艺术成果交流,提升中国美术的国际影响力。油画作品参加多种学术展览。

猜你喜欢
双年展城市规划建筑设计
安东尼·高迪建筑设计研究
叙事思维下的建筑设计与表达
传统建筑设计元素在现代商业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剧院建筑设计指南之哥本哈根歌剧院
有中国办展经验的,才能算国际化策展人
《城市规划评价及其方法:欧洲理论家与中国学者的前沿性研究》
对我国当前城市规划中公共参与的思考
浅谈我国城市规划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
对48届威尼斯双年展策划人哈若德.兹曼的访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