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思琴
摘 要:应用题是对学生应用能力的综合考验,是小学阶段学生数学学习中的重点又是难点,也是对数学教师教学的巨大挑战。加强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能够转变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态度,培养学生数学知识应用的自信心,从而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效率。本文试从指导学生说题、明确数量关系、注意数量关系的变化、打破惯性思维等方面进行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说题;数量关系
应用题教学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应用题教学成功与否,表现在学生能不能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年龄特征,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解应用题的能力,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经常以学生、学情为中心,让生活化贯穿始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脑、眼、口、手齐头并进,勇于让学生以合作交流的方式去主动探究。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拓宽解题思路,学生遇到应用题问题时,才能迎刃而解。
一、指导学生说题
应用题大多采用的是数学语言,具有简练、精悍的特点。小学生对数学语言缺乏一定的认识,往往会在读题中“丢词落句”,从而导致学生对应用题题意理解不清,影响到小学生解题的正确性。教师可以针对小学生在读题方面的弱点,对小学生读题能力进行强化训练,比如指导学生进行“说题”,以此方法提高小学生的读题能力。例如,我在指导学生“说题”时选了这样一道应用题:小明和小强从A地和B地相向而行,小明走了30米,小强走了35米二人相遇,A、B两地距离多少米?小学生如果能够读懂题目,正确列出算式和算出应用题结果并非难事,本题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学语言的理解能力。指导学生“说题”,要找出本题的关键点。学生很快抓住了理解本题题意的要点,需要清楚“相向而行”这一数学语言的意义。告诉学生,所谓相向而行,指的是两个人向着同一目标对面而行,与之类似的词还有“相对而行”,“对面而行”等;与之相反的词有“相背而行”。教师采用“说题”训练并针对数学语言加以指导,能够提升小学生理解题意的能力,提高应用题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提高应用题的教学效率。
二、明确数量关系
分析应用题数量关系,选择正确的算法是解答应用题的关键。中高年级学生对事物的发展和内在联系具有一定的识别能力和分析能力,但在实际的应用题解答过程中,学生对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不能认真分析,凭借自己的经验,片面地根据应用题中的个别词语来确定算法,见多就加,见少就减,见倍就乘,见平均就除的误解、错解。怎样防止这种行为的发生?行为主义认为: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造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这句话重点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根据学生的不良学习行为,引导学生探索总结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某些策略。通过归纳,既分析数量分析与数量之间的关系,又避免了猜测的不良行为发生。教学应用题把分析数量关系看作重中之重,但在实际解题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常常被题目中的情节吸引,对数量关系的分析能力较弱。一些教师或家长在辅导孩子解题时,只是讲明白了加、减、乘、除之间的关系,但对其中的数量关系没有具象化的解释,孩子难以理解,更加难以运用,这是大部分孩子不能完全依靠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来解决问题的重要原因。
三、注意数量关系的变化
在应用题教学中,可以以数量关系为切入点,通过联系实际生活,帮助小学生了解应用题的含义,提高学生的应用题解题准确率。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学习习惯,纠正学生粗心大意的毛病,从而使其明确数量关系及关键的已知条件,提高解题的准确率。例如,讲解例题:“学生小明家养了500只鸭子,鸭子的数量是鸽子的数量的2倍还超出20只,问小明家一共有多少只家禽?”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变化,小明家养的主要家禽就是鸭子和鸽子,在题中已经明确说明鸭子的数量是鸽子数量的2倍还超出20只,教师通过引导,就可以帮助学生掌握鸭子和鸽子之间的数量变化。这样问题就变得十分的简单,解题的思路也会变得更加清晰,解答也更加准确、快捷。
四、打破惯性思维
小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大多习惯于套用教师所给的解题步骤,过多的模仿例题,在遇到新型题目的时候,就会出现问题。而这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学生没能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对题目的透彻分析,除了讲解解题步骤之外,还可以适当的给学生增加其他解题方法。例题:一排树种4棵,种满四排共需16棵,如果一排树种4棵,同样还是种四排,要求这四排组成一个正方形,共需要多少棵树?对这一题的解答,相信很多受惯性思维限制的小学生,直接回答16棵,如果仅仅依靠教师单纯的文字讲解,对年纪尚小的學生来说,对题目的理解困难,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画图来解决问题,这样的方式更加直观且清晰。除了画图以外,教师还可以教给学生其他解题方法,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小学生接触的事物较少,在应用题解题的时候往往会将问题复杂化,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受到了解题定势思维的影响。所以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走出定势思维困局,从而提高学生的换位思考能力。小学教师要重视小学数学的应用题教学问题,要深入了解学生整体状况,引入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案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探索应用题的兴趣,打破惯性思维,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小学数学应用题是对小学生数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考验,也是对教师教学方法的挑战。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强化学生读题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杜慧慧.探究数学应用题“问题—建模—应用”教学模式[J].小学教学参考,2015(29):38-39.
[2]朱正英.略谈小学数学应用题的生活化[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0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