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燕
(福建省厦门市鼓浪屿干部疗养院中医科 厦门361000)
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疾病,会引起心悸、头晕等症状,且长期高血压状态会引发多种严重并发症,如肾脏损害、心脑血管病变等。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我国约有1/4成人患有高血压,对其生命健康造成极大威胁[1]。有研究证实,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血压同时升高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Hcy和血压同时升高患者的心脑血管事件风险是正常人群的12.1倍。因此在降压治疗的同时应注重降低Hcy水平,以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中医学将高血压归属于“眩晕、头痛”等范畴[2]。因当前人们饮食结构及习惯变化,痰湿壅盛型成为当前高血压的主要证型,针对此证型治疗的关键在于化痰祛湿。《医学心悟》中所载的半夏白术天麻汤具有健脾祛湿、化痰熄风之效,为祛痰剂。本研究探讨在痰湿壅盛型高血压患者中应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对血压及血浆Hcy水平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年10月~2021年1月收治的100例高血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男41例,女9例;年龄62~84岁,平均年龄(71.86±3.18)岁;高血压分级:1级17例,2级28例,3级5例;病程2~12年,平均病程(5.98±1.34)年。观察组男39例,女11例;年龄61~82岁,平均年龄(72.04±3.21)岁;高血压分级:1级15例,2级29例,3级6例;病程3~10年,平均病程(6.03±1.28)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学委员会审核批准,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诊断标准 西医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3]中的诊断标准:在未用任何降压药物情况下,静息收缩压(SBP)/舒张压(DBP)>140/90 mm Hg。中医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4]中的痰湿壅盛型诊断标准:眩晕,胸闷,头痛,恶呕痰涎,心悸,失眠,纳差;舌胖苔腻,脉弦滑。
1.3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年龄60~85岁;停止服用降压药物2周以上;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语言、认知功能正常,能配合完成本研究;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对本研究所使用药物过敏者;继发性高血压者;合并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合并精神疾病者;合并脑血管疾病者;合并恶性肿瘤者。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西药治疗,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国药准字H20113545),10 mg/次,2次/d;口服马来酸依那普利片(国药准字H20093569),10 mg/次,2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方药组成:泽泻、茯苓、白术各15 g,姜半夏、天麻、葛根、山药各10 g,山楂、川芎、陈皮各6 g,玉米须20 g,甘草3 g。水煎取汁400 ml,200 ml/次,早晚温服,1剂/d。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
1.5观察指标(1)临床疗效:DBP下降≥10 mm Hg,并达正常范围,或DBP虽未降至正常但下降≥20mm Hg为显效;DBP下降<10 mm Hg,但已达正常范围,或DBP下降10~19 mm Hg,但未降至正常范围为有效;未达上述标准为无效。显效与有效之和为总有效。(2)血压水平: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袖带式泵柱血压计测量DBP和SBP,重复测量3次取平均值。(3)Hcy水平: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抽取患者5 ml空腹静脉血,检测Hcy水平,方法为循环酶法。(4)不良反应:干咳、呕吐等。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血压和Hcy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后DBP、SBP及Hcy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压和Hcy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血压和Hcy水平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Hcy(μmol/L)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观察组组别 n DBP(mm Hg)治疗前 治疗后SBP(mm Hg)治疗前 治疗后50 50 t P 94.62±9.21 95.17±9.32 0.297 0.767 86.45±8.16*84.09±7.77*2.109 0.038 164.08±12.30 163.84±12.49 0.097 0.923 135.64±5.12*129.21±4.50*6.670 0.000 16.03±2.06 15.83±1.85 0.511 0.611 13.87±2.21*11.16±2.09*6.300 0.000
2.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期间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我国是高血压高发约国家,约75%高血压患者伴有Hcy增高,高血压、高Hcy均是造成脑卒中的高危因素[5]。研究显示,Hcy合成、代谢途径及其相关酶系统、维生素B12缺乏、叶酸缺乏等均与血浆Hcy升高有关[6]。现代医学将减少高血压进展带来的心脑血管危害及靶器官损害作为当前治疗的重要目标,临床主要通过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依那普利片等降压药物进行治疗,虽能达到单靶点拮抗血压作用,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病症,效果并不理想,且不良反应较多。
中医学认为“痰饮”是高血压的主要病因,《丹溪心法》云“无痰不作眩”,而脾为“生痰之源”,故与脾密切相关[7]。现代人多食肥甘厚味之品,饥饱无度,过度饮酒,导致脾失健运,而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可化水谷为精微,并输布至全身器官组织,若脾失健运,则导致痰浊内生,蒙蔽清窍而发为本病;或致机体精微物质的吸收和利用产生障碍,而造成体内缺乏叶酸、维生素B12,引发血浆Hcy升高。《景岳全书》指出:“痰之化无不在于脾”,故治疗痰湿壅盛型高血压应以健脾、化痰、燥湿为基本原则[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DBP、SBP及Hcy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表明在痰湿壅盛型高血压患者中应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效果确切,可降低血压及血浆Hcy水平,安全可靠。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方中天麻平肝熄风,姜半夏燥湿化痰,共为君药;泽泻、玉米须利水渗湿,白术、茯苓、山药健脾燥湿,共为臣药;山楂行气散瘀、健脾消食,葛根解肌升清阳,川芎祛风止痛、行气活血,陈皮理气化痰,共为佐药;甘草为使药,调和全方。诸药共奏健脾、化痰、燥湿之效。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姜半夏具有降压、镇静镇痛、降低全血黏度等作用;天麻可控制血压,缓解神经性头痛,保护心血管系统;茯苓可以利尿、抗血栓、提高机体免疫力、抗氧化;玉米须具有降压、降脂、降糖等作用[9~10]。在西药治疗基础上联合中药治疗可协同增效,有效控制血压、血浆Hcy水平,且不会引起不良反应,安全可靠,颇受临床认可。
综上所述,在痰湿壅盛型高血压患者中应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可降低血压及血浆Hcy水平,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案,利于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