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胜敏
(海南农垦畜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海南 海口 570226)
某养猪场共有800余头母猪,自暴发传染病以来,仔猪发病率达17%、死亡率25%,显著特征为母猪繁殖障碍,有死胎、流产等现象。选取6头死亡仔猪,进行病理剖检,结合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验,确诊为猪瘟与猪链球菌混合感染。基于实际病理特点,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案,疗效较好。
病猪的食欲明显下降,精神状态欠佳,生理活动减弱,有拉稀、便秘交替的症状,体温升至40.5~42.0℃。病猪易扎堆,身上有较明显的出血斑,集中在耳部、尾巴等部位。急性病例表现为皮肤发红,严重时伴有阵发性痉挛。患病较轻微的猪,其后肢频繁摇摆,关节明显肿大,站立不稳。随患病时间的延长,病猪体温下降,腹部皮肤颜色先呈暗红色,随后呈褐色。
观察病猪,总结与记录临床症状;选取病死猪,展开剖检;采集样本,送至实验室进行检验。
无菌条件下采集肝、脾样本,制得涂片后,进行格兰仕染色,镜检;配备培养皿,将猪肝脏的血液置于其中,37℃的恒温培养24 h,组织学检查。
分离获得病死猪细菌,取适量生理盐水稀释,接种量为0.5 mL至小白鼠体内,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进行18 h持续性观察小白鼠的生理变化。
采集组织涂片,待其干燥后,丙酮固定10 min, 以PBS液冲洗,共清洗3次,单次间隔5 min。待该组织触片再次恢复干燥后,滴入猪瘟荧光抗体,装至湿盒内,37℃持续观察30 min;此后,按相同的方法冲洗,再镜检。
病死猪淋巴结异常肿大,深红色,少部分为紫黑色。胸腔剖检有少量渗出液,心肌呈松软状。肾脏颜色变浅,局部有出血点。关节肿胀、变大。
涂片上有单个成对、短链状排列的革兰氏阳性球菌。通过对血液培养皿的观察,形成明显的菌落,形态呈圆形,颜色以灰白色为主,依然有链状革兰氏阳性球菌。
小白鼠在接种分离的病菌后18 h死亡,通过对心脏血和肝脏的培养,组织M-R试验及V-P试验,两者的结果一致,即呈阴性,细菌具有致病性。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在整个区域内,细胞轮廓明显可见。由此可诊断为猪瘟。
综上,诊断该猪群为猪瘟与猪链球菌混合感染。
每只病猪肌注或静脉注射25 mL的抗猪瘟血清,16万~30万IU的硫酸庆大霉素,每日注射1次,持续3 d。用金银花100 g,板蓝根50 g,加水进行煎熬,每日灌服2次,连续5 d。
根据实际养殖条件,制定具有适用性的预防规划,建立并落实监管机制,在应用多途径并行的模式后,提高日常预防水平,规避混合感染。
养殖户需要高度重视疫苗接种工作,认识到疫苗接种的重要性。在仔猪30~45日龄接种。养殖现场为猪瘟流行地区时,更应加大疫苗接种范围,分别在仔猪20日龄和50日龄两个时间节点予以接种。若母猪处于妊娠期,为提高其抵抗病毒的能力,也应注射疫苗。对母猪进行疫苗注射,时间以分娩前20~30 d较为合适,以保证产出的仔猪有较强的抗病能力[1]。
部分地区存在猪瘟与猪链球菌病混合感染,应当做好日常饲养管理工作,如定期全面消毒场舍,通过此方式降低流行病的发生概率。加强日常监测,遇体温异常升高的病猪时,一方面需予以疫苗接种处理,另一方面则需肌肉注射降温药物,辅以适量的抗生素,利用多重手段治疗,避免继发感染。
以熏蒸的方式对猪舍消毒,定期清理猪圈的日常粪尿;加大通风力度,夏季适度降低温度,冬季采取保温措施,给猪群的生长营造适宜的环境。对于妊娠母猪,日常饲养时可增添适量中药添加剂,亦可补充足量的植物蛋白质、微量元素等,多方面满足妊娠母猪的营养需求。母猪和仔猪的抗病能力偏弱,需切实提高其抵抗能力,以便其在遇到病毒侵袭时体内吞噬细胞可以及时应对[2]。
经过病理分析、诊断,明确病猪的具体患病类型,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案,及时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