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联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 广东 广州 510430)
仔猪水肿病是一种散发性、败血性传染病,主要是由病原性大肠杆菌感染所致,发病率高,平均死亡率超过50%,部分养殖场由于管理不当可使仔猪死亡率进一步增加,造成经济损失,对养殖场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猪水肿病传染性强,临床上分为慢性型、急性型和最急性型,其中最急性型表现为仔猪突然发病,体温达40.6~41.0℃,发病后卧床不起、四肢抽搐、呼吸困难、口吐白沫,病程数小时内即死亡。还有部分仔猪前腿卧地、后腿站立,运动失调,叫声嘶哑,最后死亡。其他临床表现为食欲不振、心跳加速、精神萎靡,观察发现,仔猪头部、眼部、颈部、腹部以及皮下组织均出现水肿,通常病程1~2 d,多则5~7 d[1]。
水肿病由肠道内溶血性大肠杆菌所致,比如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过高,可能会出现致病性大肠杆菌,其可破坏肠道功能,随着细菌繁殖产生大量毒素。
仔猪的消化功能不健全,肠胃中缺乏游离盐酸以及胃蛋白酶,难以消化植物性蛋白质。养殖户为了加速仔猪生长会在饲料中添加高蛋白质原料,导致仔猪消化不良和出现腹泻,诱发水肿病。
仔猪饲养管理不当如断乳后改变饲养方式可能导致其肠道内微生物菌群失衡,营养配比不合理也会导致水肿病发生,比如饲料中蛋白质水平过高会导致仔猪难以消化吸收,饲料中维生素E、硒等微量元素的缺乏会破坏免疫系统,导致仔猪免疫力下降。
在仔猪养殖过程中,季节变化、断乳、转群、疫苗接种都会导致仔猪出现应激反应,尤其是仔猪断乳后失去母原抗体,如果圈舍环境较差,可进一步加大水肿病发生概率[2]。
仔猪水肿病发病率、死亡率偏高,尽管部分猪只可以被治愈,但是也会导致后期生长较慢,对养殖场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为了降低养殖经济损失,需要养殖场切实做好营养调控,提升仔猪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具体措施如下。
断乳仔猪如果直接喂食浓缩料,会影响其生长,增大水肿病发生概率。在规模化养殖场中,仔猪断乳前要提前训料,确保仔猪健康生长,避免直接喂食饲料导致肠胃不适。养殖户需要在仔猪断乳期逐渐添加饲料,满足其养分需求的同时,使其适应饲料,刺激仔猪肠胃,促进活胃蛋白酶的吸收。经实验证实,早期训料后仔猪腹泻率显著降低,能够抑制其肠道内大肠杆菌的繁殖,从而减少水肿病的发生。
仔猪体内微量元素含量少,但其作用十分重要,不可或缺。微量元素可以帮助仔猪消化,维持肠道平衡,合成抑菌素。微量元素缺乏会导致代谢紊乱、抵抗力下降。在饲养期间需要合理补充微量元素添加剂,尤其是加强维生素E的补充,避免仔猪处于亚健康状态。具体方法:在仔猪20日龄和40日龄时,采取肌肉注射0.1%亚硒酸钠维生素注射液,使用剂量分别为1 mL和 2 mL。
断乳仔猪通过早期训料能够减少饲料对肠道造成的应激,为了促进饲料吸收可以适当添加酶制剂或者酸化剂,辅助消化,起到预防水肿病的作用。其中酸化剂主要为有机酸,能够调节蛋白酶活性,促进肠道酸碱平衡;酶添加剂可提升饲料利用率,消化非水溶性因子,促进肠道蠕动。
在断乳仔猪管理的过程中,要减少圈舍更换,确保圈舍安静,减少应激,还要适当增加运动,以此增强其体质。养殖户要避免突然更换饲料,让仔猪有逐渐适应的过程。合理配置饲料,不可为了快速生长而过度补充营养。在日常养殖中需要定期对食槽、喂养工具消毒,通过该措施可以减少水肿病和其他疾病的传播,如果发现疑似病例需即时隔离,并且对病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3]。
仔猪水肿病发病快、死亡率高,要以预防为主,通过早期训料和营养调控可以降低发病率。在早期训料的过程中,要减少应激,改善养殖环境,将断乳仔猪与母猪分离,并根据体重指标分群,让分群应激和断乳应激的仔猪逐渐适应环境。养殖户需要定期清理圈舍,做好消毒工作,避免圈舍内细菌和病毒滋生,同时要合理调控圈舍的温度、湿度、通风和光照。在疫苗防治过程中,养殖户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在仔猪出生后为其接种黄白痢三价苗,以此补充铁元素;或在母猪生产前一个月对其注射黄白痢三价苗,可以有效预防仔猪水肿病。在仔猪15~18日龄时,需要接种黄白三价苗,口服环丙沙星,连续用药4 d可以起到预防效果。此外,可以接种K88、K99基因工程疫苗预防水肿病,也可以在母猪产前 20 d以及仔猪出生15 d接种仔猪水肿病灭活苗。
由于仔猪水肿病发病快,几天内即可死亡,所以需要及时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要确保药物对症,以强心利尿、抗菌消肿、解毒的药物为主,可注射磺胺密定钠液40 mL、维生素B 14mL、葡萄糖液60~80 mL,每天注射1次,连续用药2~3 d,如果病情严重需要注射免疫球蛋白。消肿利尿的药物主要是乌洛托品与氯化钙配合使用。此外,优质仔猪品种需要连续注射3 d水肿病血清。如果仔猪存在贫血情况需要注射右旋糖酐铁、维生素B 12 mL,每次注射剂量0.01~0.3 mL,每天1次,连续注射7 d。
综上,仔猪水肿病是一种发病快、致死率高的疾病,要求养殖户树立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思想。在日常养殖中,养殖户需要密切观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比如日常养殖中确保圈舍环境清洁,温度和湿度适宜,科学饲料管理,减少应激。同时要密切关注仔猪的生长情况,结合仔猪日龄和病情选择治疗方法,这样才能减少发病率和死亡率,保证养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