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探析

2021-12-13 16:11周放放曾子懿
中国农业会计 2021年3期
关键词:思政意识教育

周放放 曾子懿

一、引言

十九大报告将“三农”工作提到了新的高度,各行各业都要认真学习领会十九大精神,全心全意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服务。然而,当前乡村中的农村会计体制建设仍较为滞后,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如领导体制、制度建设、人员队伍等。部分农村账目很不规范,极大地制约了我国乡村经济的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因此,建立健全有效的农村会计体制,是对农村经济活动进行科学管理的主要手段,是解决当前农村突出问题的有效工具,是乡村振兴战略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人才振兴。因此,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学习会计理论知识、提升会计实际技能,还要引导学生不断钻研,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甘于奉献,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深入乡村,留在乡村,建设乡村。

二、注重工匠精神培育,营造职业校园文化

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于高校教学水平的提高以及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都至关重要。如何提升当前被忽视的校园文化,为中国乡村振兴输出优质产品与服务,改变现状,提升品质,培养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工匠精神”是关键。

(一)融入思政教育,增强理想信念

思想政治教育既十分重要,又相当难做,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目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相对疲软的状况,很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对职业院校而言,做好思政工作不仅关系到国家思政教育方针的落实,还直接关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然而,当前高校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学生对知识以及技巧的掌握,而忽视了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塑造。事实上,工匠精神的培育要遵循思政教育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教师思政教育水平。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学,核心在于把思政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推动思政课真正入脑入心,增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推进学校思政教育体系运行,还要多方面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二者相互融合,增强学生的时代认同感。只有努力贯彻思想政治教育方针,才能使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筑牢精神底座,解决好高校人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这也是教育的职责所在、使命所系。

(二)弘扬传统文化,提升人文素养

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载体。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人类社会长期以来积累的思想、文化和精神的结晶。它是儒家基本思想的基石,是民族精神的沃土。它包含的生命智慧、价值观、道德理想、人生追求、情感境界和感知世界的方式,是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通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作品,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加他们的智慧,还能反哺工匠精神,充实校园文化。工匠精神的培育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更离不开校园文化的发展与培育。因此,学校应注重工匠精神的培育,将工匠精神引入校园、引入课堂。同时,通过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将工匠精神进一步升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与人文素养,提升其职业认同感和道德水平。

(三)注重规则意识,提高标准意识

规则意识是指社会个体对规则的认知、认同、尊重和信仰,并自觉遵守规则的愿望和习惯。标准意识是指对实际意愿和理想标准相符合的意识。规则意识和标准意识是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当前,我国大学生普遍缺乏规则意识与标准意识,因此,学校应着重加强学生规则意识与标准意识的培育,将其引进课堂,融入教学。培育大学生规则意识与标准意识,需要完善的高校教育制度,创新性的教育理论方法以及积极营造遵守规则的舆论和校园文化氛围。第一,就学校而言,要把规则意识、标准意识教育与学科教育相结合,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第二,就家庭而言,要把家庭和学校规则意识、标准意识教育理念相结合,实行全员教育;第三,就学生而言,要努力学习和培养自己的规则意识与标准意识,实行自学式领悟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对规则的信任感,以及对标准的认同感。同样,只有遵守规则的校园文化和良好有序的法制环境,才能够感染和熏陶大学生,规范其言行,使规则意识与标准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育和加强。

(四)倡导知行合一,营造校园文化

知行合一,首创于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其核心意义为:不仅要认识,尤其应当实践,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阳明文化的核心,也应作为职业院校的灵魂与发展方向。因此,培育人在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所具有的综合技能、创新能力及专业素养,乃是职业院校应用导向型教育的核心。当代大学生要领会知行合一的精神,以精益求精的实现路径把握时机,注重培养自己的工匠意识,不断学习身边的榜样成长成才,在学习中反思并将反思结果应用于实践,知行合一。倡导知行合一,学校可以通过培养成长、公开竞争、经验分享三个环节,建立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实现学生增长知识与提升能力的双重目标,营造德技并修、学以致用的良好校园文化。

三、构建产教融合模式,完善会计教学体系

(一)校企合作创建会计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校企合作是产教融合模式中不可或缺的程序。企业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重要客体。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若要推动现代乡村人才振兴,就要把人才培养放在首要位置,逐步提高企业在高校的参与度与角色认定。因此,校企双方应合作制订教学计划,完善会计教学体系。良好的会计教学体系不仅能使学生加强对会计知识的了解与掌握,而且日后有更扎实的基本功与实践操作能力服务乡村。为了能够切实培养企业所需人才,高校要与现代企业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同时,企业高层还要不定期参与学校的企业文化讲解、岗位技能知识等课堂讲座,让学生了解当前企业的发展。只有让学生在企业的真实运营环境中锻炼自身,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新世纪人才。动态设计“以产为主”和“以教为主”相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模块实训、课程实训与顶岗实训三种形式的动态实践教学体系。只有通过多种方式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才能实现校企合作的良好产教互通-双融互动机制,解决人才供给与乡村需求之间的矛盾。

(二)培养“双师型”教师提升教学水平

产教融合是培养会计人才的根本,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则是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举措。当前,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存在诸如培养力度不足、激励晋升制度门槛限制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已成为高职院校实施“人才兴校”战略,深化产教融合的必然选择。第一,完善教师培养制度。良好的培养制度是塑造“双师型”教师成功的关键。首先学校应明确需要什么类型的“双师型”教师,并以此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其次在引进人才方面,要做到专业对口,积极吸纳。第二,制定教师激励机制。良好的激励机制能够鼓励教师不断突破自己,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校“双师型”队伍的建立。因此,学校应将激励机制融入教师考察之中,包括教学质量评估、教师职称晋升等方面。只有将教师实践能力量化、细化、指标化,才能使校方更加重视“双师型”队伍的建设。第三,拓宽教师培养途径。一方面,学校应建立定期培训机制,每年有计划派出教师脱产到企业参加实践,在保证职务与薪资不变的条件下,给予教师更多轮岗实践机会,确保其对新技术、新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学校应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比赛,在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同时,还有助于对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

(三)健全创新创业机制激发学生思维活力

随着我国“双创”环境与机制的不断完善,全民自主创新创业意愿与日俱增。构建创新发展理念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机制,激发学生思维活力,是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然而,当前我国仍然存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不足、高校“双创”体系不健全、创业环境优化程度差等问题。因此,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机制,进一步激发当代大学生思维活力,亟须构建以大学生为主体、高校为基础、政府为主导、企业为支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促进机制。①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支持体系。高校应全方面与政府实现政策对接,实现“一站式”审批流程,完善融资环境,实现高校与政府、银行与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学生创新创业融资渠道。②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从班级设置、课程体系、教师队伍和实践平台建设四个方面,加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教学方法创新。③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与意愿。作为“双创”活动主体,大学生要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培养创新型思维,不断提高自我能力;积极参加校园创新创业活动,持续关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时事热点,提升发现机遇的敏感度,寻找创新创业商机。④有效发挥企业支撑作用。大学生要充分利用高校与企业的对接平台,密切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利用企业提供的创新发明实验室、“双创”实践基地等服务平台,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物尽其用。

四、加大乡村文化认知,培养新型乡村会计

(一)教学解析,认知乡村传统文化

乡村文化是城市文化的根基,具有极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民族心理和文化传承中有着独特的内涵。只有真正认知乡村传统文化,才能了解乡村,融入乡村。因此,教学过程应融入乡村传统文化。①应将乡村课程融入传统教学。从乡风乡俗、建筑风貌、物质生活、行动章法等方面,多角度融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从道德情感、社会心理、风俗习惯、是非标准、行为方式、理想追求等方面去了解乡村,深刻体会乡民的处世原则、人生理想以及对社会的认知。②定期邀请乡贤讲解本村情况。选取典型乡村,邀请村内德高望重的乡贤讲解本村风土人情以及村内为人处世方式方法,尤其是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具体事宜,让学生体会到村庄的风土人情。③组织乡村政策时事讲座。一方面,学生可以了解村庄最新政策,实时了解乡村发展情况;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针对当前乡村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个体基本素质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以及村内事务等,引发思考并当场探讨交流,进而总结解决乡村财会问题的方法。

(二)实地研析,理清农村财务脉络

通过实地调研,能够使学生及时准确地了解农村现状,获得乡村财务状况的第一手资料,既能保证学生身临其境,真正深入农村,掌握其内部状况,又能使学生在基层得到身心锻炼,体验城乡文化等各方面差别,从根本上了解乡村。调研过程中,应着重了解以下问题。首先,应该了解村庄账目情况。学生可与村支部书记、村会计沟通交流,在对方认可的前提下,查阅村庄近年来财务支出状况,理清财务脉络。其次,入户走访调研。深入村庄逐户走访,可采用发放调查问卷、现场记录等方法,询问村民近年来村庄财务方面的问题及建议,然后进行汇总,形成调研报告,得出调研结论。第三,了解历史遗留财务问题。学生可通过多种方式,与村“两委”领导以及村内认可度较高的乡贤进一步交流,探讨当前村内历史遗留问题,统一进行汇总,将问题带回课堂,与教师同学共同探讨,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三)产业剖析,洞悉农村产业结构

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是产业振兴。通过产业振兴提高乡村居民收入,才能更加完善基础设施设备的配备,以及更多地投入生态环境治理。因此,农业产业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当前,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还存在诸多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的发展。高职院校应着重培养学生对于农村产业结构的了解,引导学生深入农村腹地,通过调研、询问、交流等多种方式,剖析农村产业,了解农业产业结构的现状以及停滞不前的原因。只有深入了解农村产业的分类、结构、规模等特点,才能真正明了农村经济发展状况,才能从根本上了解农村财务关键之处。另外,对于产业结构的洞悉也可以拓宽学生的眼界与思路,放眼远望,从经济与发展角度审视财会业务与村庄发展。只有通过对产业结构的了解,进一步体会乡村,了解农民,才能进一步从宏观层面上了解乡村财务,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及乡村振兴出力尽责。

五、结语

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人才振兴。作为中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院校,在会计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紧扣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着重引导学生对农业、农村、农民的理解,加深对经济活动、产业结构、政治生态以及文化土壤的认知,鼓励学生不断学习,精益求精。期望在高职院校的精心培养下,学生能够以饱满的热情深入乡村,留在乡村,建设乡村,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猜你喜欢
思政意识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题解教育『三问』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