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纯
(三亚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成了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文化生活方式之一。数十年来,我国的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旅游业已经成长为一些地方的支柱产业。旅游产业不停地在拓展深度和广度,从原来单一的游山玩水,向着深度、体验、个性、特色等方面全方位发展。在这种大背景下有关茶文化的旅游项目也迅速发展起来,国内的各旅游景点、酒店基本都配备了品茶饮茶的场所,开设了相关的经营项目,可以看出旅游行业日渐对茶文化产业提高重视,许多旅游管理专业的也开设了茶文化的相关课程。目前,我国旅游人才培养也形成了包括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在内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在旅游人才的培养体系中,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此专业意在将人才培养成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实用性旅游管理人才。但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上培养又处于一种较为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它不像专科培养强技能型人才,能快速融入旅游企业成为旅游产业大军的一员,另一方面它又不能朝着理论方向,仅仅作为旅游管理硕士和博士的后备军来培养。既要满足应用型、实用性,能够快速融入旅游服务业,又要具备复合型,高素质,能成长为旅游行业的管理人才和骨干,这是对培养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人才的高校提出的最基本要求。本文将以茶文化课程作为切入点,探讨现有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的困境和出路。
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着眼于培养高素质,强技能,专通结合的旅游从业人员。我国旅游产业发展飞快,相关法律法规对旅游行业也进行较为完备的条款建设,国家对旅游业模式资金投入与管理规划方面也加大了投入,但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旅游管理专业方面,教学内容却未能紧跟旅游业相关发展趋势。其一,在教学计划制定上对旅游管理课程定位相对模糊,没有细分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造成教学内容不能匹配人才培养定位,与旅游产业要求的人才素质脱节;其二,在课程设置上,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割裂严重,二者不能有效统一,使得学生在就业上高不成,低不就,找不准在旅游行业中的从业地位。
一般来说,符合办学条件的高校,师资人数和配比是不存在问题的,但是培养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人才的师资却相对缺乏。一方面大部分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的求学和供职经历,虽具备扎实的理论研究知识和较高的文化素养,但并不熟悉旅游企业的运转,也不具备旅游从业的相关技能,在教学中对学生传授的理论知识较多,旅游企业管理中的案例较少,使得学生学习知识具有局限性,无法获得旅游行业的职业素养。另一方面,部分高校为了弥补专业师资的薄弱,又聘请了部分行业导师,但行业导师一是授课时间上不能保证,二是授课技能上不如专职教师,造成了行业教师的课程解构松散,使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流于表面,不能内化深入。
旅游管理实验实践场地一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校内实验室,大多为模拟酒店场景、形体房、茶艺、酒水等实验场所,这些实验室能满足部分实验技能课的教学,但无法让学生有沉浸式的职业体验。一部分为校外实习基地,主要有酒店、景区、旅游企业等。部分高校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习基地达成合作,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丰富了学生的从业经验。但在此过程中也存在一定弊端,比如实习基地的提供的岗位不符合人才培养要求,或者实习的时间过短,学生无法获得有效经验。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是老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茶不仅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也在我国对外贸易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相传,在神农时代就出现了茶的踪迹,虽然远古之事不可具体考证,但我国饮茶的习俗由来已久是不争的事实,历史的沉积使得我国积累了丰厚的茶文化。我国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茶楼、茶室,也是茶文化对生活影响深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业的发展,各地也兴起了茶叶采摘、茶叶品鉴、茶艺表演等一系列与茶文化相关的特色旅游活动。茶文化的兴起推动了旅游行业蓬勃发展,为各地方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行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人才的需求,社会的需求也使许多应用型高校在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时增加了茶文化相关的课程教学,以期能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茶文化旅游管理人才。而茶文化与宗教、伦理、哲学、美学自然地融为一体,其“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能够为当今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融入历史文化的积淀,提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对培养学生具备职业素养、塑造良好的品格、使其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与人文精神有着积极意义。旅游管理专业由于涵盖多种学科知识,不仅要求学生应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还应具备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融合的能力,教学中通过融入茶文化使学生领略饮茶意境,提高学生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为旅游专业注入新的内涵与活力。
以茶文化相关课程为例,目前不少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都开设了文化课程,但在课程教学设计中,要么仅注重对茶文化知识的普及,要么仅教授茶艺程序,就算能够二者结合,但也就停留在课堂教学,对茶产业带动下的旅游产业涉猎不够深入。这其实与前文所述的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高校教学体系设置出现偏差较为相似。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应紧跟行业动态,设计课程体系精准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的设置,一方面要坚实学生的理论基础为学生学历和职业高度的提升提供丰厚的土壤,另一方面要理论与实践与行业结合,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开启打造万能钥匙。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注重对学生岗位胜任能力与职业素养能力的提升,从而使学生适应社会、增加学生岗位竞争能力,最终成为旅游行业发展的前瞻性人才。
教师是引导学生成才的重要保障,高校在招聘教师队伍时,应对教师,进行严格把关,确立严格的教师入职标准,同时应注重教师的双师素养,根据教师的理论教学水平,以及实践教学水平,从多方面考察教师是否具备培养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人才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通常会根据教学大纲结合自身擅长领域来选择授课内容。如在茶文化相关课程中,某些教师擅长讲解沏茶、泡茶的技能和工序,而某些教师更擅长教授茶文化内涵和传承,这些都不是培养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需要的师资。各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水平的复合型教师,在师资的培养过程中要舍得走出去,请进来。所谓走出去,就是要鼓励从学校到学校的教师到行业去,掌握行业的最新动态,将自身理论知识结合行业发展运用到课程教学中,补齐理论有余,经验不足的短板。高校应对教师定期进行培训,提供多元化进修渠道,更新教师专业理论知识,通过宣传讲座增进高校教师之间交流,促进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思想,高校应设立激励考核制度,促进教师实现自我提升,通过考核奖惩制度规范教师思想行为,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标。同时学校要加大行业导师的引进,要讲教师“请进来”,并根据行业导师本身的从业经历和知识水平优化其所授课程,改变行业导师课程散乱无体系的局面。
在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中,实验实习是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如在教授茶文化课程时,如果只有理论讲授和行业发展,但学生缺乏在实验室里对茶本身的直接认知,就不能通过自我感悟、自我提升、自我批判来领略茶文化精神,也无法激发学生关注茶文化旅游的兴趣。校内实习场所的建立既要满足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也要注意与时俱进,避免建立和行业割裂或者落后于行业发展的实验场所。校外实践基地选择方面,要尽量选择行业中的领跑和特色企业合作,选择合适学生岗位进行实习。
高校应依托校企合作,确保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向。高校在与企业对接时,应实现育人利益共同体,通过不断探索高校与企业共同利益,构建如科研、资源共享、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可邀请校方与企业专业人才定期进行深度合作,长期沟通进而形成交流顺畅的局面,进而为培养高能力的人才提供有力依据。
在旅游经济相关产业飞速发展之际,高校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任重而道远。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紧缺也为高校创新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培养新型专业素养人才带来了机遇。各类开设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人才的高校更应深化改革,将教育与旅游业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培养具有独立自主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学生,为社会发展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