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婵容
(九江学院,江西 九江 332000)
茶道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茶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知行并重,心术双修。理论上,中国茶道是研究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以及以茶修身养性、愉悦心灵、感悟人生的一门人文学科;实践上,中国茶道是以茶修道的人身体验。中国茶道既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以茶为载体,系统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门新兴的人文学科,非常适合作为各类大学加强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的一门公选课。
公共选修课是为了丰富学生在某一领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综合素质在全校开设的,学生按照学校学分制要求并结合个人兴趣和学科背景进行选修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具有不同知识结构和知识基础的选课学生,兴趣点各不相同,学选修公共选修课的目的各不相同。部分学生并不是出于对《中国茶道》课程的兴趣而选修这门课程,只是为了修满毕业所需的学分,或者是受到同学的影响而选修该课程,或者是为了容易通过考试,获得学分以及高分,或者是因为校区可选的公选课不足而不得不选修该课程。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明显地表现为对该课程学习兴趣不足,注意力不集中,学习积极性不高,回答问题和互动性不足,或忙于完成其他课程的作业,或忙于备考各类证书,或者低头玩手机。
茶道与茶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学生习惯将茶道简单地等同于茶艺,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二者的区别与联系。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一种修身养性的生活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一种有益的和美仪式。茶艺是在茶道精神和美学理论指导下的茶事实践,是一门以茶为媒介的生活艺术,它包括艺茶的技能、品茶的艺术,以及茶人在茶事过程中沟通自然、内省自性、愉悦心灵、完善自我的心理体验。
茶道与茶艺的关系从本质上讲,是“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对立统一,是看不见的茶道精神与多姿多彩的茶艺表现形式的对立统一。在茶事实践活动中,茶道是茶艺的思想灵魂,茶艺是茶道的表现形式。茶道无影无形,无法言说,在修习茶道时,人们必须以茶为媒介,通过茶艺赋予茶道形象和生命,使茶道因此而鲜活,使人能通过茶艺实现对“道”的体验和感悟;茶艺赏心悦目,形象生动,但是若无茶道精神为灵魂必失于肤浅,在修习茶艺时,必须以茶道精神为指导,人们才能通过对茶艺的审美观照去沟通自然、内省自性、澡雪心灵、彻悟大道。
由于公选课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所以班级人数一般比专业课班级人数要多,按照学校开课要求基本都在100人左右,而专业茶艺实验室无法一次性容纳所有选课同学进行茶艺体验,外出采茶、制茶、观摩学习等教学活动也因学生人数过多而无法开展。所以,在教学中所能依托的教学条件主要是室内的多媒体设施。
目前对于公选课主要还是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听课为辅。由于学生缺乏相关茶事活动的实践经历,对这门课程的认识也仅停留于学会喝茶泡茶这一层面,对于茶道中的思想理论层面的内容缺乏感性的认识,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茶道在思想层面的理论知识,难以真正理解中国茶道的精髓,更遑论承担传承中国茶文化的责任和使命。
2.1.1 增加课程思政内容。《中国茶道》作为全校学生的公共选修课,旨在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茶道的发展历史,掌握茶文化基础理论知识,领悟中国茶道“和静怡真”的精神,拓展学生的视野和跨学科的知识,培养学生在文化艺术方面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同时通过课程的学习实现人格培养和价值引领,提升学生自身文化素养,并自觉地内化为个人发展的驱动力。基于《中国茶道》开设公选课的教学目的,必须在对课程的组织体系和各个教学环节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努力寻找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的增长点,因此在教学环节中可以切入相关的课程思政元素。
2.1.2 增加实践操作内容。不同专业的学生知识结构体系差异较大,学生因为前期没有茶艺课程的学习和茶事实践活动的经历,对茶道的认识往往停留在艺茶的层面,因此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编写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术背景,在教学活动中适当地增加相关茶艺教学和课前小茶会环节,采用体验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茶艺的体验去感悟茶道精神。
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体验式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通过教学中的交往、对话、理解而达成的“我——你”关系,而不是单纯的“授——受”关系。在《中国茶道》的公选课程中增加茶艺体验环节,让学生在茶艺体验的过程中理解中国茶到并重新建构《中国茶道》的知识体系。鉴于学生普遍缺少茶事活动的经历和教学的时间特点,在每次课前开设“1小时课前小茶会”。小茶会上由教师先示范讲解学生前一次课选择某一款茶的茶艺程序和冲泡技法,然后指导学生冲泡,教师再进行总结点评;同时也采用传帮带的方式让先体验的同学教授和指导后来的同学练习冲泡,学生互相教授的方式使得茶会的氛围轻松愉悦,更容易激发学生体验茶艺的兴趣和学习中国茶道的兴趣。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1小时课前小茶会”上,老师先示范讲解如何冲泡,然后让部分同学按照老师的操作进行后续冲泡和奉茶品茶,让学生自己分析冲泡和奉茶品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最后教师进行点评指导并结合茶道精神和相关理论进行启发式引导,启发学生对现实的思考、对内在规定性的顿悟、对内生力的激发、对幸福感的获得、对自我底线的坚守、对天人合一的见识。课前小茶会氛围轻松,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有谁来泡茶,还可以互相教授相互切磋,即便出现小差错教师和其他同学也不会批评,更多的是鼓励和感激,学生能够在小茶会上充分地感受到愉悦、尊重、责任,体验与自我的和解、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
在教学中体验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相结合可以使教学方式更多样、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效果更突出。结合《中国超大》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受众的特点,在原有的多媒体课件讲授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视频展示、实操示范、实操实践等多种教学手段。例如,在讲授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的区别与联系时,选取“唐代宫廷茶艺”视频、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的宋代点茶片段及“日本茶道演示”视频,让学生通过视频学习对中日茶道形成感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去理解中国茶道精神的“和静怡真”与日本茶道精神的“和敬清寂”,从而理解中日茶道的区别与联系;通过播放视频的形式,讲授茶叶从采摘到制作加工的工艺流程及方法;通过“1小时课前小茶会”讲授六大茶类的冲泡、茶礼以及感官审评方法;通过教师的茶艺表演展示玻璃杯、盖碗、紫砂壶三类常见的茶具冲泡六大茶类的茶艺程序,并且结合茶艺程序讲解其中的茶文化内涵;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医学、护理及药学与生命科学,开展茶饮料DIY比赛活动,让学生自制花茶、奶茶等茶饮料,与茶进行亲密接触,更直观地感受中国茶道的包容与开放。
公共选修课一般采用开卷考试或者课程论文的考核方式。开卷考试侧重于考查学生对课程所学知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题型主要为简答题和论述题。课程论文一般由教师给出几个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论文题目,学生在课程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写出论文作为课程结课试卷。撰写课程论文主要是考核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文献资料的处理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这两种考核方式虽然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也存在以下不足:其一,这两种考核方式过于主观,没有统一的标准,容易出现不公平现象;其二,这两种考核方式仍然是“一考定分”,重期末成绩轻平时学习表现。在《中国茶道》课程考试改革探索中,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课程自身的特点,采用形成性考试与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利用学习通平台对学生出勤、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及期末结课考核进行“全程评价”,提高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比例,丰富考核内容,使考核环节、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相符合。
中国茶道是一门综合多学科理论精华,以茶事实践为主要途径,以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精神境界,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为目的的边缘学科,学习茶道应当“内外兼修,知行并重”。在《中国茶道》课程的教学中,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等的进行初步改革探索,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传承和弘扬中国茶文化任重道远,本课程还可以结合当今时代发展的特点进行课程思政方面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