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颖
(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雅安 625000)
中国茶业在我国传统历史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绿茶占中国茶业销售量的 50%以上,茶叶加工过程是茶叶产业增值的关键环节,也是产业升级转型的必要渠道。自古以来,茶叶 加工过程中的质量安全问题一直受到国家、政府以及企业的高度重视,早在2000年我国就已经开启了茶叶全程安检过程,茶叶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检查与茶叶销售量高低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有必要分析我国茶叶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问题,并积极提出解决方案,这样才能做到茶叶产业链的顺利进行,确保我国茶叶产业销售量业绩的蒸蒸日上。
茶叶产地环境的好坏对茶叶质量也有很大影响。部分茶园离公路较近,汽车尾气、扬尘等致使茶园周边环境受到影响,导致茶叶产地存在重金属污染问题,空气中含有铅元素超标,土壤重金属超标等问题。但是空气中的pH值浓度低于正常值,也会影响茶叶质量,主要是pH值浓度过低,会导致导致茶园土壤过度酸化,所以这时茶园就会利用白云石粉改良茶园土壤中的pH值,来降低茶树新梢的铅含量指数,提高茶叶产量,但是这种利用化学物质的方式,虽然能够提高茶叶产量,却影响了茶叶质量,不利于茶叶种植。所以茶园产地的四周环境对茶叶质量影响很大,茶园建设尽量避免建在工业化工厂周围。
在种植环节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分为是受到三部分的影响。首先农药残留,茶叶农药残留影响茶叶质量问题占据80%以上。虽然农药残留物在茶叶中残留微量农药污染,但是这部分农药残留物毒性确很大,如果长时间引用,对人们的身体影响是很大的;第二重金属超标的影响,茶叶中的重金属超标问题主要指铅和稀土的超标,当人体过量摄入铅后就会导致人体的血色素的降低,严重影响身体内部氧气的传导输送,影响人体发育功能,尤其是对发育中的儿童影响更为突出。稀土是茶叶中重要的元素之一,虽然低剂量的稀土能够对人体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但是如果稀土的含量过高就会起到危害人体作用,影响人体大脑功能发育、加重人体的肝肾负担、损害机体免疫功能,尤其影响女性的生殖功能,引发多种急性中毒现象,对人体的危害时巨大的;第三,氟含量超标,茶叶是较为典型的聚氟植物,尤其是随着茶叶不断成熟,茶叶中的氟含量也会随之提高,虽然适量的氟含量对人体健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益于健康发展。但是过量的氟含量就会导致中毒,例如出现氟斑牙和氟骨症等问题。致使人体的骨骼变脆,影响人体健康发育。
茶叶在生产加工环节也存在一定的质量问题,在采摘到成茶包装主要存在四环节的问题。第一,采摘环节存在的质量问题,主要是由于茶叶中的嫩叶与成熟叶之间的氟含量指标是不同的,茶叶中的嫩叶的氟含量为88-160mg/kg,成熟叶氟含量则要达到 240-750mg/kg,并且随着茶叶成熟期的不断增加,茶叶中的氟含量还会提高,氟含量过高会影响人体健康这在前文已说名明。所以针对茶园设置的茶叶采摘标准不宜设施过低,以防止茶叶中的有毒物质含量过高影响人体健康。所以在进行采摘过程中,一定要制定严格标准,针对夹带蒂头、成熟叶、鳞片等问题茶叶进行严格把关,以防止茶叶中氟、铅等重金属物质超标,影响茶叶质量,危害人体健康;第二,加工过程,一般来说,我国茶叶加工规模不大,成型的大企业较少。在质量安全监管的环节中,实施管理过程中会遇到困难,企业间分布不集中,且很难发展成为较大规模的体系,在实施监督管理的过程中,很难做到统筹兼顾,甚至有些小企业为了获取一些利益,忽略茶叶加工过程中所存在的质量问题,给企业、人民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第三,茶叶加工的二次污染问题。主要体现在茶叶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二次污染,由于每个企业的加工方式各异,针对茶叶的处理方式也有着较大的区别,在这个环节中,难免产生的污染物残留在茶叶外表面,存在一定的质量安全漏洞,导致各种食品安全问题接踵而至,对当地的自然环境的要存在一定危害;第四,茶叶加工过程中,存在的其他隐患问题,这种问题主要是在茶叶包装过程中,运输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我们知道茶叶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所以即使能够确保茶叶采摘、制作、加工过程的质量,如果茶叶在包装过程中,包装制品存在安全问题,也会对茶叶质量产生很大影响。在茶叶包装过程中一些印刷操作造成的化学污染,但是当今茶叶生产企业并不注重这些细微的因素,这些原料的掺杂不仅会影响茶叶的味道,而且也会引发食品质量安全问题。
加大茶叶产地环境改善,加强产地环境监控十分对提高茶叶质量尤为重要。这就需要加大茶园四周环境安全检测,茶园在建设过程中,尽量选择远离市区地带。茶园四周不应有化工厂以及产生污染废水、废气的矿工企业,以确保茶叶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符合茶叶生长要求。要密切关注茶园土壤质量,并且每二年就应该对茶园土壤进行检测,检测的重点除了重金属和农药残留之外,还应该针对土壤基本理化性状进行检测,确保检测的全面性,以促进土壤质量的改良,以提高茶园土壤质量。在茶园四周可以种植树木,提高生态茶园建设步伐,促进茶园对病虫、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
提高茶叶质量,加强生态种植,提高种植技术十分必要。首先确保茶叶质量,就必须要严格控制化学农药的使用剂量,减少农药的使用。基于此很有必要加强茶叶生态防控技术,加大茶园生态环境建设,打造茶园生态平衡,当茶园出现病虫害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采摘、修剪、耕作,以减少虫害威胁。同时必须要进行农药处理的,可以选取茶尺蠖病毒、茶毛虫病毒、Bt制剂、苦参碱等生物农药,采取色板诱捕器以及杀虫灯等方式采取物理杀虫。加大高新技术研发,替代农药提高茶叶质量。在生物农药的选择上,也必须按照国际标准,选取茶叶允许使用的农药,严控剂量使用,选用低毒、残留期短的农药。除了以上农药之外,还可以选择水溶性低的农药,同时完善茶园农药喷洒技术和使用技术的研究,不仅能够确保农药合理使用剂量,同时也能够提高劳动效率,降低农药残留时间,确保茶叶质量安全。第二,合理使用肥料,加大肥料监管力度,最大化促进肥料使用效率。在茶叶肥料的使用上,要根据种植茶叶的实际情况,和茶园的土壤状况,通过分析研究制定合理的施肥计划,避免盲目施肥。在肥料的选用上,要严控质量与剂量。确保肥料中的各类元素含量的合理化,减少超标肥料进入茶园。第三,做好档案记录工作,针对茶叶的整个生产过程,进行详细的档案记录。档案记录是保证茶叶质量的重要环节,是追溯茶叶质量体系的重要依据。主要是记录茶叶的田间农事,包含种植、施肥、耕作、修剪、采摘等作业,包含日期、操作流程、操作人员、茶园编号、作业内容。同时还要针对茶园病虫进行记录,包含病虫数量、危害面积等。保留农药、肥料等农资的购买凭证,以便查阅。
茶叶质量安全涉及的环节较广,从茶叶种植到加工包装每一个阶段都需要企业投入十足的努力去认真对待,在茶叶种植阶段,要避免各种农药的化学处理;在茶叶加工阶段,要完善茶叶监测体系,进行反复的查验,从而筛选出真正意义上的合格产品。与此同时,还应该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茶叶加工科学准则,使企业工人在加工过程中严格遵守此项规程,同时完善加工人员绩效管理系统,鼓励员工的积极性,减少由于个人因素所导致的茶叶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不合格,确保企业在茶叶界的稳定发展。同时作为茶叶加工厂,也要加大自身企业管理,加大法律意识,严格按照茶叶加工生产标准流程进行实施。对原有存在的制度问题进行积极有效的分析,并不断寻找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帮助企业不断完善茶叶生产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同时,对企业加工厂的员工应开设相应的培训班,切实分析茶叶生产不合格所导致的严重问题,在员工自身素质提高的前提下,大力宣扬企业诚信的重要性,真正达到企业文化质的飞跃,一方面可以带动茶叶经济在我国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茶叶质量也可得到国内外的一致认可,提高中国茶叶的销售量。同时完善茶叶加工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设,我国在对企业茶叶加工过程中各阶段予以高度重视外,还要加大力度强化茶叶安全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的构建。加大技术学习与改进,在我国现有的茶叶安全监管体系基础之上,不断寻求创新突破,从而找到适合我国茶叶生产国情的有效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总之,就是要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考虑,将提高茶叶质量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完善茶叶生产各个环节安全监督管理系统。
茶叶作为我国种植业的一大分支,对农作物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茶叶也要加大自身质量安全的保障。茶叶生产企业应不断提高茶叶加工整体水平,完善相关制度,确保茶叶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质量安全部门也要加大茶叶种植场与茶叶加工厂的质量监管工作,促进茶叶质量,保障人们引用茶水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