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元高,李远华
(1.武夷山市茶业局;2.武夷学院茶叶科学研究所 福建 武夷山 354300)
武夷山茶产业有着自然优势,地处福建省北部,武夷山脉东南侧,介于东经117°37′—118°19′,北纬27°27′—28°14′,北部与江西省铅山县交接,东北部与浦城县毗邻,东南部与建阳市接壤。武夷山形成航空、铁路、陆路交通网络体系是闽北的重要交通中心。武夷山市拥有世界双世遗品牌。
茶叶是武夷山市的主导产业之一,茶园面积达到9866.67 hm2,全年干毛茶产量2.08万吨,同比增长5.05%,茶产业增加值49.68亿元,是中国特色产茶市,全市涉茶人员达12万人,全市14个乡镇、街道、农茶场,100行政村都产茶,在发展史和国内外市场中有竞争优势,2020年“武夷岩茶”品牌价值获评700.17亿元,居全国茶叶类第2位。
武夷山素有“茶树品种王国”之称,是茶业界公认的丰富茶树品种产地之一,有丰富的种质资源,长期以来的无性繁殖形成了武夷山特有的武夷名丛,极大地丰富了茶树种质资源的内涵,成为名符其实的茶树基因库,中国茶叶研究所、福建省茶叶研究所等部门相继从该市引种作为研究和育种的材料。
武夷山市政府对茶产业发展高度重视,编制了《武夷山市茶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对武夷山茶业发展和结构进行了科学规划,明确了发展重点。武夷山市茶产业技术力量雄厚,制作技艺传承人21人,高级职称农业技术人员50人以上。武夷山市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农林大学、武夷学院、武夷山职业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关系,开展课题研究,为茶产业的发展和项目的实施带动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生态茶园维护和改善茶园生态环境条件,采用土壤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技术,保证生产的茶叶优质安全,符合国家的有关标准,促进茶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武夷山市实施三轮九年现代农业(茶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财政、茶业等部门联合监管,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推进了标准化生态茶园建设,形成集武夷岩茶的生产、加工、销售、科研及茶文化传播于一体的产业化茶叶示范基地,从茶叶的良种选育、有机化栽培、标准化生产与管理等各个环节引进、开发、推广先进的种茶制茶设备、技术,茶园基地通过各种认证,成为国家级农业示范区、科普示范基地、有机示范基地,全面发展现代机械化茶产业,加工能力大力提升,年产值和销售收入、利税大幅增加,“公司+合作社”“公司+农户”利益联结紧密,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生产的茶叶产品质量优良、风味俱佳,极受欢迎,在全国名优茶评比中屡获奖项,制定了标准和规范,取得了专利和品牌,得到政府、部门的认可和荣誉,商业信誉好,倍受客户青睐,销往世界各地,带动当地、辐射邻县开发推广。
通过现代茶产业项目的实施,推进现代生态茶园建设,改变了武夷山市茶产业之前普遍存在着高标准茶园面积少、产量偏低、茶产业龙头企业少、生产标准低、市场占有份额少、茶叶卖价偏低、名优名品茶少、营销效益偏低的状况,改善了实施茶园的道路交通环境和生态环境,降低了茶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抗旱护茶、改善茶园的生态环境,促进茶叶的可持续发展。项目实施完成后,进一步提高茶叶单产、品质和效益,改善武夷岩茶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经营条件,名优茶与有机茶占比提高30%,新增产值1000万元,依靠科技进步和经营创新为茶农增收奠定了基础,实现茶产业升级、茶叶增值和茶农增收。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武夷山市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提出了“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
客观上,随着经济复苏好转,武夷岩茶正逐渐成为广大社会消费者所接受,特别是在北京、广州等全国大城市、国家中心城市、一线城市,品饮“大红袍”正成为一种新的时尚,市场潜力巨大。目前,岩茶的产量尚未能完全满足市场的需求。消费者对茶叶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茶叶的卫生质量要求越来越严格。因此,生产茶叶的产品也需要有更进一步的标准和质量要求,生态改善成为主要动因之一。通过项目实施、发展标准化、生态茶园建设、推广种植豆种植物、施用有机肥、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茶园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使茶产业成为当地主导产业之一,成为当地财税及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通过项目实施,单位面积提高产量10%左右,降低茶农的管理成本30%,提高茶叶的品质一档,合计可增加收入11700元/hm2。
武夷山生态茶园建设在生态环境良好、空气清新、水源清洁、土壤未受污染,控制和减少对原地貌、地表植被、梯壁植物、水系的扰动和损毁,涵蓄水份、保持水土,增加天敌和有益生物、形成生物多样性、减少农药使用,不得排放有害物质(包括有害气体)的工厂、矿山、作坊、土窑等,做好生态茶园林、草的留护与种植,和生态茶园基础设施建设,防止表土裸露、蒸发和板结、流失,改善茶园小气候。种植护梯植物,每年不误农时进行。在幼龄茶园种植绿肥,4-5月套种豆种植物科杂1号,10—11月套种山地油菜;新建畜水池、水井、水坝、拦河坝,每年9-12月进行;新建茶园道路,茶树品种改良,每年12月至次年3月;种植行道树。在茶山纵向每隔20-30m,选择2-3个梯层种植3-4m宽度的常绿小乔木林带。形成“头戴帽、腰系带、脚穿鞋”的梯层生态茶园模式。建设蓄水池、排水沟和滴灌、喷灌、流灌等水利系统。
具体包括:
3.1 推行武夷山茶区块链茶产品质量安全全程可追溯机制,确保茶叶质量安全,通过发放茶青卡、区块链识别技术,真正做到武夷山市的茶就是武夷山的生态区茶园茶叶。
3.2 禁用叶面肥,多用有机肥(经无害化处理后施用),尽量少用化肥,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适时适量施用,并按绿色食品茶、有机茶标准对肥料施用总量和施用时间进行控制。
3.3 不用除草剂,园内人工除草,梯壁采用割草方式留草。修剪枝条及耕除的草料,经集中无害化处理后返园利用。
3.4 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从茶园整个生态系统出发,综合运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适量适度的化学防治等各种防治措施。
农业措施包括及时分批标准采摘、科学修剪、中耕除草、树冠培养、留养合理、秋季深翻晒土覆盖、冬季合理疏枝修剪清园和喷施石硫合剂封园、施基肥、套种绿肥等;物理措施有人工捕杀、色板诱杀、食饵诱杀、灯光诱杀等;生物防治创造不利于病虫草孳生和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保持茶园生态系统平衡和生物多样化,减少各类病虫草发生频率及危害程度,将有害生物控制在允许的经济阈值以下。少用化学防治,非用不可时,禁用高毒残留化学农药,注重农药品种选择与轮换、喷施剂量、喷施时期和安全间隔期,农药残留限量在规定标准的范围内。生物农药防治,有条件地使用生物农药,如微生物源农药、植物源农药和动物源农药。
3.5 建立健全生产记录制度,统一质量安全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统一农业投入品采购供应,统一产品和基地认证认定。
武夷山市具备优越的建设条件、生产条件,政府重视,群众有积极性,通过分析选择最佳合理可行可操作性的科学设计方案,抓住有利时机真实准确定位项目实施建立标准化生态茶园,大面积推广种植绿肥,重施有机肥,重视病虫的综合防治,推行生草栽培与茶园覆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极大改善茶园的生态环境,提高茶园抗旱护茶、畜水保墒保土、涵养水源水土、净化空气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能力,带来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单位面积增产10%以上,新增产值1000万元,带动3.4万农户,项目区人平均增收760元,降低劳动成本10%以上,茶叶品质提高一个档次,总体经济效益提高30%以上。
加快区域特色资源标准化、产业化,是扩大生产、发展闽北特色产业的需要,是带动当地茶农增收的需要,符合国家当前的“三农”政策,符合海西经济区建设意见,项目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武夷山市在当地茶业行业中具有强势带领作用,基础设施完善,可供本项目利用的实施条件成熟。项目经济效益分析表明,项目有较高的投资利润和投资税率,经济效益可观,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也较为显著,项目建设是可行的。茶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项目的建设,可大力安排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带动全市12万茶人增收致富,同时增加该市名优茶产品的市场供给,强化“茶为国饮从我做起”的宣传和“不抽烟、少喝酒、多饮茶”的茶文化普及,大大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对构建和谐社会意义更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