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 秋,田振花,吴美凤,张 露
(长江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荆州434025)
长江经济带是中国重要的内河经济带,横跨中国东、中、西三大区域,是中国经济、人口的重要集聚区,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贯彻发展理念,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走生态绿色发展之路,让中华民族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可见,推动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生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目前不少学者对长江经济带发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黄磊等[1]构建了绿色创新协同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分别测度了长江工业绿色发展效率、创新发展效率、绿色协同效应。二是长江经济带环境污染问题研究。马双等[2]构建了绿色发展指标体系,以城市为地理分析单元,科学测度并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发展的现状水平、影响因素和空间格局。三是绿色农业研究。呙小明等[3]运用中国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农业投入产出数据建立模型测度了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效率水平,发现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效率在区域之间的发展并不平衡。
尽管许多学者对长江经济带进行了研究并且成果丰硕,但将教育与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生产相关联层面的研究还甚少,特别是区域与农村教育水平对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生产的影响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采取固定效应模型研究区域教育水平对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生产的影响,同时进行区域异质性分析,以期为相关部门制定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政策提供参考。
当前,农业已经超过工业成为中国最大的面源污染产业[4]。农业生产是农业的基础与核心环节,农户的绿色生产行为是污染产生的重要因素。农业绿色生产行为既包括采用绿色农药、采取保护性耕地措施,也包括回收农药和化肥的包装物[5]。因此,农户在农业绿色化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农户的绿色生产行为是农业绿色化的关键。
教育人力资本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具有正向推动作用,其中教育、培训等影响着农村人力资本结构,教育和“干中学”是人力资本的2个主要来源[6]。故农村人力资本是农村教育、培训等的集中体现。农业生产中,可以通过教育、培训来影响主体的农业生产行为,引导农民实施高效、绿色、可持续的农业生产行为。农村教育与农业生产行为有不可忽视的联系,教育发展影响农业生产行为改变。如王莉[7]通过建立回归模型,证明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可以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从而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有利于促进农业经济增长。于伟等[8]利用耦合协调模型测算表明,农村教育与农业效率提升关联度最高,要结合区域的具体情况,完善农村聚焦于体系,改善农业现代化对农村教育的要素支撑。可见,农村教育与农业生产行为的关系密不可分,农村教育质量的提升,有助于农业生产者改变农业生产行为,朝持续向好的方向发展。
区域是指通过选择某个或某几个特定指标在地球表面划分出具有一定范围、连续而不分离的空间单位。区域强调地域的同质性和内聚力,也可理解为文化圈[9]。本研究的区域主要是指由11个省级行政区、市组成的长江经济带。
依据教育与绿色生产的相关理论研究,以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生产为研究对象,探讨农村教育水平与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化水平之间的关系。为此,建立模型1:
式中,yit表示i区域t年的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生产水平,x1it表示i区域t年农村教育水平,ua表示随机误差项。
国家提倡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同时鼓励和引导城市经营者、城市资本入驻农村,助力农业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由此可见,区域教育水平可能具有溢出效应。故建立模型2:
式中,x2it表示i区域t年教育水平。
考虑到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生产水平的影响因素很多,引入影响绿色生产水平的一系列控制变量xna,建立模型3:
式中,xna表示人均耕地、农业劳动力资源、水利条件、公路密度、人均GDP、财政支农水平等。
本研究数据为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区域涉及的11个省市级面板数据,所有数据均来源于《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业年鉴》《中国国土资源年鉴》以及百度文库相关数据,时间跨度为1998—2017年,缺失数据根据相关数据补齐。为尽可能减少数据误差,运用均值插补法对2013—2017年农村家庭劳动力文化程度的数据进行补齐。变量含义及数据来源见表1。
表1 变量含义及其数据来源
农业绿色生产水平(y)。推进农业绿色化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重要内容。本研究采用长江经济带11个省级行政区单位面积的绿色生产水平来表示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生产水平,其中绿色生产水平采用农膜、化肥以及农药3项指标运用TOPSIS熵权法计算得出。
2.2.1 核心解释变量农村教育水平(x1)。研究表明,教育水平较高的农民往往具有更高的绿色生态意识、更自觉的环境保护意识[10]。较高的农村教育水平相当于高素质的农村人力资本,是重要的农业投入要素之一。本研究采用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农村小学教育经费投入和农村初中教育经费投入作为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来表示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区域教育水平(x2)。地区教育整体水平的改善会直接影响农户个人的绿色生产行为和社会的整体环境状况[10]。因此,采用长江经济带11个省级行政区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来表示长江经济带整体区域教育水平。根据当前的教育制度计算该区域农业劳动力资源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即按照文盲(15岁及以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受教育年限为1年,小学6年,到初中共9年,到高中(含中专)共12年,到大学(大专及以上)共16年计算。其计算公式为:平均受教育年限=(文盲/总人数)×1+(小学/总人数)×6+(初中/总人数)×9+(高中/总人数)×12+(大学/总人数)×16。
2.2.2 控制变量人均耕地(x3)。耕地是进行农业生产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人均耕地面积是影响农业生产主体选择何种生产方式的重要影响因素。增加可利用的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可以起到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的作用。本研究以各省市农村居民家庭经营耕地面积来表示人均耕地。
农业劳动力资源(x4)。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劳动力资源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作用。选取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农、林、牧、渔从业人员来表示农业劳动力资源。
水利条件(x5)。农业发展与水利设施建设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农田水利影响生产要素农药、化肥等的使用[11]。以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有效灌溉面积与耕地面积的比值来表示长江经济带的水利条件。
公路密度(x6)。公路密度影响农业交通运输,对农业生产成本和农产品商品化都有重要影响。以各省每平方公里国土公路里程数来表示公路密度。
人均GDP(x7)。1997年以来,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成就令人瞩目,人均GDP总量呈上升趋势。以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GDP总量与各省市农业劳动力人口总量的比值来表示人均GDP,已剔除价格变动对GDP的影响。
财政支农水平(x8)。财政资金在农业方面的支出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农户的生产经营性行为。财政支农力度可以促进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提高[12]。以各省财政支农投入与各省农、林、牧、渔业劳动力数量的人均财政投入的比值来表示财政支农水平。
为了保证模型的稳定性与准确性,需对模型中自变量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以每个自变量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用容忍度(Tolerance)或方差膨胀因子(VIF)作为判断是否存在共线性的标准,后者是前者的倒数。容忍度越小,则说明该自变量被其余变量预测的越精确,共线性可能就越严重。容忍度小于0.2或0.1或者VIF大于5或10则有多重共线性问题。利用SPSS 12.0软件依次选择农村教育经费投入、各省平均受教育年限、人均耕地面积、农业劳动力资源、水利条件、公路密度、人均GDP和财政支农水平运行以上过程。综合全部运行结果,容忍度和方差膨胀因子的取值均在合理范围内,因此回归方程中各自变量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模型较稳定。Hausman检验可以用来判断是否选用固定效应模型或者随机效应模型。Hausman检验结果显示检验统计量值是14.35,概率是0.01。因此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面板模型不能拒绝原假设,表明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效果较好。
1)农村教育水平对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生产水平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该作用受到区域教育水平的影响而增强。从表2的模型1可知,农村教育水平对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生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农村教育水平每增长1%,长江经济带的农业绿色化水平就会增长0.010%。表明虽然农村教育水平对农业绿色生产水平有一定的影响,但其影响有限,反映出促进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生产不仅要关注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还要关注其他教育的投入,优化教育经费投入结构。模型2中,对区域教育水平进行了回归,结果表明,区域教育水平每增长1%,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生产水平就会增长0.012%,其估计值在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说明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生产水平受到区域教育水平的影响很大,且对农村教育水平的影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区域教育水平的提升可以更好地推动农业绿色生产,区域教育水平对提升劳动者绿色生产意识的作用越强,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化程度就越高。此外,由模型3可知,加入了区域教育水平之后,农村教育水平对农业绿色生产水平的影响更加显著。表明区域教育水平加入使农村教育水平促进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生产的作用增强。说明在地方各种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不同教育形式之间有外溢,不同类型的人才流动影响农业的发展。如高校培养的具有系统农业生产知识的专业人才,流动到农村地区,指导当地农业绿色生产,发展绿色农业,将会提升整个地区农业绿色生产水平。
2)部分区域控制变量显著影响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生产水平,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业新技术的采用对农业绿色化水平的提升具有调节作用。由表2的模型4可知,引入了人均耕地、水利条件、公路密度、财政支农水平等控制变量之后,模型的R2明显增大,高达0.533,说明控制变量的加入使得模型更好地拟合农业绿色生产水平。其中人均耕地、水利条件、公路密度、财政支农水平的系数分别为-0.045、0.480、0.546、0.207,并且都达到显著水平,说明控制变量对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化水平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契合了绿色农业生产需要合理的田间管理模式和农业新技术的要求,以达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以及提升农业绿色化水平的目的。有效灌溉面积越大、国土公路里程数越大、农业劳动力的人均财政投入越多,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化水平就越高,因此有效田间基础设施、合理生产模式以及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是提高农业绿色生产水平的有效方式。
表2 区域教育水平对长江经济带绿色农业生产的回归结果
在对整体区域全部样本进行回归分析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对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3大区域教育水平对农业绿色生产的影响进行分析。
1)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地区农村教育水平对农业绿色生产均有促进作用。由表3可知,上、中、下游地区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的系数分别为0.002、0.001、0.002,且中、上游地区都达到显著水平,说明农村受教育水平的显著提升可以有效促进农业绿色生产,完善农村教育是提升农业绿色生产水平的可行途径。
表3 分区域的教育水平对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生产影响的回归结果(模型1)
2)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教育水平对农业绿色生产的促进作用明显大于中、上游地区。由表4可知,下游地区引入区域教育水平后,农村教育水平由不显著变为在1%置信水平下显著,表明农业绿色生产过程中,区域教育水平起重要作用,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知识、人才的空间流动可补充农村地区相关人才和知识的缺乏,提升整个区域农业绿色生产水平。相反,在中、上游地区引入区域教育水平,并未使农村教育水平变化,区域教育水平影响不显著。表明在中、上游地区,农村教育对农业绿色生产水平发挥较大作用,而区域教育水平对农业绿色生产水平的作用不大。可能的原因有:一是中、上游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村地区广阔,知识、人才、技术流动缓慢,阻碍了区域教育发展成果对农业绿色生产的影响效果,同时受地形和地区经济影响,中、上游地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而下游地区经济相对发达,区域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为下游农村地区农业绿色化生产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农业生产技术较先进,农田水利设施完善。二是中、上游地区虽农业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较下游地区少,但政府对中、上游地区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较多,当地政府对农村教育发展给予高度重视。据《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数据统计,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1998—2017年农村教育经费支出多达143亿元,高于中、下游地区的92亿元和128亿元。
表4 分区域的教育水平对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生产影响的回归结果(模型3)
3)由TOPSIS熵权法分析结果(图1)可知,1998—2017年,长江经济带上、中、下三大区域之间农业绿色化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上游地区农业绿色生产水平普遍较高,并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依次是贵州省、云南省和重庆市;而下游地区农业绿色化水平普遍偏低,其中上海市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江苏省和浙江省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中游各省市以及下游地区的安徽省农业绿色生产水平均处于中等水平,并且均呈整体下降的趋势。表明并不是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农业绿色生产水平就越高,相关部门和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应因地制宜,选择最适合当地农业发展的措施来调整农业生产,助力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发展。
图1 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农业绿色生产水平
长江经济带横跨中国东、中、西部,教育发展存在较大空间差异。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生产水平总体较高,但地区差异大,中、上游地区比下游地区农业绿色生产水平高。教育与农业发展的关系密不可分,各种教育在农业绿色发展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基于该思路,根据长江经济带区域教育水平与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的差异研究其对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生产水平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有:①农村教育水平对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生产水平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区域教育水平使这种作用增强,并且农田管理模式以及农业技术影响着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生产水平,农村教育水平越高、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越完善,农业绿色生产水平就越高。②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区域教育水平对农业绿色化的促进作用较中、上游地区大,但是下游地区农村教育水平却低于中、上游地区。说明区域教育水平显著影响农业绿色化进程,同时城乡之间人才技术等的空间流通也是影响农业绿色化一个重要因素。
基于以上结论,提出3点对策建议:①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和关注。加大财政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优化农村教育经费的支出结构,增加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让农村人力资本在绿色农业生产过程中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提高农村教师待遇,要让农村地区留得住教师;引入社会资本对农村教育的支持,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在农村兴办学校。②创建区域间人才和技术流动服务平台,引入农业新技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用科学高效的方式进行农业绿色生产。区域教育水平是农业绿色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发挥高素质农业劳动力、专业农业技术人才在农业生产的作用是推进农业绿色生产的一个有效途径。③完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绿色生产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政府应加大对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保证农业生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基本需求,保证农民农业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加强对水利建设人员的技术培训,水利建设人员是农田水利设施正常运行的保证,加大对技术人员的培训是十分必要的[13];加强日常的管理和维修工作,对水利设施的正确使用和良好的管理是延长其使用寿命的重要基础,其次要对水利设施进行及时的维修,保证水利设施的长期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