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种植园地诞生记

2021-12-12 09:31张燕语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21年11期
关键词:种植园光照积木

张燕语

幼儿园的种植园地是孩子们午后散步最喜欢去的地方,这里有他们亲手种下的瓜果蔬菜,还有可爱的昆虫朋友,他们时常流连在各班的种植园地前,叽叽喳喳地讨论着植物的品种和长势变化。三年下来,孩子们渐渐发现春夏季时,种植园地都是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可是一到秋冬季节就显得冷清萧条、长势堪忧。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孩子们猜测可能是种植园地的地理位置不太适宜所致。眼看着秋冬季节就要来临,大家围绕着种植园地应该建在哪里展开了讨论。

种植园地的标准

在与孩子们的讨论中,我们发现他们之前没有关注到种植园地的选址问题。于是,面临这个新问题,孩子们进行了一次实地考察,先看看生活中的种植园地都是建在哪里的。通过考察他们发现,花园、平台、花盆、菜地、山坡、种植箱都可以作为种植园地。

那么,人们为什么把这些地方作为种植园地呢?孩子们也不知道,于是教师就让他们回家去询问家长。幼儿把家长的回答记录下来并带到了班上。小虎奶奶说:“蔬菜种在院子里,因为有泥土、水分、肥料、阳光和适宜的温度。”酷酷外公说:“山坡有泥土、阳光、雨水,适合种菜。”铜铃妈妈说:“菜园里有蚯蚓帮忙松土。”大宝外婆说:“种菜不能有杂草,种植箱方便除草。”芊睿爸爸说:“户外方便搭三脚架给黄瓜爬藤。”这下孩子们才知道,原来种植园地要满足植物生长的自然条件呀!

教师的思考:“种植园地应该建在哪里”的问题引发了幼儿的思考,在幼儿的原始经验中,种植园地就是幼儿园指定给各班的种植箱。认知的不充分给幼儿的探究带来困难,因此我们鼓励幼儿寻找身边的种植园地,采访身边有种植经验的人,在生活中积累有益的经验。

幼儿通过实地考察发现了生活中有许多大小、形态不一的种植园地,从中获得了种植园地类型和地理位置的初步经验。家长资源的有效利用对幼儿的经验发展也起到促进作用,在采访过程中,幼儿了解到种植园地应具备适宜植物生长的自然条件,对于什么样的场地适合做种植园地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

种植园地初次选址

孩子们在幼儿园里展开了选址行动,他们四处寻找适合做种植园地的场地,用绘画记录的方式呈现选址的情况,还分享交流了自己的考察结果。

嘟嘟说:“我们下楼梯左拐的那块地挺大的,没有树叶遮挡,能让阳光和雨水落到上面,适合做种植园地。”大宝补充道:“那里没有杂草,还有蚯蚓松土。”

欣霖说:“我找的地方是园长妈妈办公室外面的花坛,旁边有棵石榴树。那里有蚯蚓可以松土,还能照到阳光,有雨滴落下,如果太阳非常强的话,石榴树能帮蔬菜遮光。”茜茜补充说:“树叶落下来,腐烂了可以当肥料!”

砳砳说:“升旗手站的台子适合。有阳光、树叶、雨水,放在那里还好看。”

佳辉说:“小二班窗外的木箱,里面有蚯蚓,旁边有空箱子,还有大树,雨水从树上滴下来,太阳很强的时候,树可以遮光。”

昕源说:“下楼梯右拐、大型玩具旁的花坛适合,外面有大树,叶子落下来可以当肥料。”

辰辰说:“车棚旁边的圆形花坛。那边有水分,能晒到太阳,有树遮阴。”

亚桐说:“花箱里有一半空地可以种,还有雨水。”

教师的思考:有了之前的经验铺垫,幼儿在园内进行种植园地选址时更有目的性,对选址的类型、位置、条件做了比较清晰的记录,并借助记录分享了自己的发现。从幼儿的记录和表述中可以看出,他们选址的主要依据是“场地是否具备植物生长的自然条件”。嘟嘟还考虑到了空间大小,砳砳则考虑到了美观因素。

种植园地筛选

孩子们共找了七块场地,并列举了每块场地的好处,可这些场地并不一定都适宜种植。到底哪块场地才应该入选,哪块场地应该淘汰,幼儿有了不同的意见。

砳砳说:“我觉得淘汰7号地,太小了。”亚桐却不同意:“我们原来的种植箱就跟7号地差不多大,可以种蔬菜的。”他们的对话引发了更多孩子的争论。这时,我问:“除了自然条件、大小和美观因素外,还需要考虑什么条件?”他们陷入了沉默。我继续道:“你们觉得什么样的场地便于大家照料植物?”嘟嘟说:“不能在危险的地方。”亚桐说:“不能太高,没有护栏不行。”昕源说:“有电瓶车的地方也不安全。”佳辉说:“要方便走路。”于是,他们直接将存在安全隐患的1号、2号、5号场地排除了。

剩余的四塊场地该怎么判断呢?在大家一筹莫展时,欣霖想到了一个好办法:观察这四块场地晴天时的光照情况。孩子们讨论出观察的五个时间段,分别是:早上晨间活动前、上午集体活动后、中午散步时、下午吃完点心后、下午放学前。他们决定连续观察一周后选择光照条件最好的场地作为种植园地。

教师的思考:在自然条件相差无几的情况下,幼儿对空间大小和美观因素的感知是不同的,对其适宜性的理解也是不同的,而且从情感态度上都偏向于自己选择的场地,这引发了幼儿的争论。活动难以继续时,我以提问的形式介入,引入“安全因素”这一关键经验。幼儿转变视角后,迅速并意见一致地做出了判断,排除了三块场地。

剩下的四块场地让问题又回到了原点,欣霖迁移以往的探究经验,提出了用观察法,以光照条件作为判断依据,既解决了问题,也促进了后续活动的开展。幼儿根据自己对在园一日时间的整体感知,较为均等地划分出五个观察时间段,着手调查这四块场地的光照条件。

光照条件小调查

孩子们自主成立了四个调查小分队,开展了为期一周的观察研究。他们每天分组在五个时间段对3号、4号、6号、7号场地的光照条件进行同步观察,并用多样的表征方式记录观察过程和结果。四个小组商讨后,分别用具体时间、汉字“上、中、下”、太阳的不同位置符号、箭头的不同方向表示调查的时段,用“√”“×”“\”符号和不同颜色标记表示该时间段的光照情况。第二队孩子用短线表示某一时段太阳被遮挡的情况,第三、第四队孩子用“太阳”符号的形态及大小表示3号、6号场地阳光的强弱(见图2~图5)。

经过四个晴天的实地考察,孩子们通过观察、比较,很明显地看出3号场地的光照条件最为充足,最适合做种植园地。

教师的思考:幼儿能够按照计划,使用观察法在选取的五个时段对四块场地的光照条件进行实地考察,为自己的想法收集数据,并运用多元化的记录方式如实记录。从记录中可以看出,每队幼儿都能够分工合作,共同商讨出表示时间段的记录方法(数字、汉字、符号、图画),也能明确自己的观察目标,用自己的方式(图画、符号、颜色、大小)进行记录,內容清楚明了。记录汇总后,幼儿一眼就能看出3号场地光照条件最好,最适合做种植园地。

种植园地规划与设计

3号场地被选中了,孩子们又围绕“种植园地该怎么规划设计”的问题展开了讨论。他们明确了种植园地应具备与班级数量相等的种植箱以及便于行走的小路,但对于种植箱该怎么摆放、小路从哪里通过、种植箱需要多大、小路需要多宽等问题却充满疑惑。这时候,嘟嘟说:“那我们去3号场地看一看吧。”

来到3号场地,我问:“你们觉得种植箱应该放在什么位置?”欣霖说:“我觉得应该放在中间。”我追问道:“在中间是随意摆放,还是按什么方法排列?”欣霖回应:“我们可以排两排。”我说:“那小路留在哪里呢?”嘟嘟说:“在中间留小路,两边也要留,这样我们好照顾植物。”“那小路要多宽?”大米说:“可以两个人手拉手走。”“这样我们的种植箱就会变小了。”大米思考了下:“那够一个人走。”

讨论到这里,孩子们对种植园地的规划有了初步设想,我便提议道:“要不我们用大型积木试着搭一搭种植箱吧。”这个想法得到了孩子们的热烈回应。我问:“搭种植箱的时候,应该找相同的积木,还是不同的积木?”孩子们一致认为是相同的积木,这样便于计数。之后,他们开始分工,有的负责拿积木,有的负责搭建。

种植箱搭好后,我问:“我们怎么知道种植箱有多长、多宽?”桐桐说:“我们数一下有几块积木就知道啦。”我提出质疑:“这样我们只知道有几块积木那么长,不知道准确的数值啊。”毅样说:“用尺子量一下呗。”我们借来了卷尺,茜茜和大米负责拉尺子,嘟嘟负责记录数值。最后,我们测算出每个模拟种植箱的大小都是120cm×80cm,每条小路的宽度都是30cm。

孩子们将种植园地选址活动的缘起及所有的探究过程和结果都向园长妈妈做了汇报,园长妈妈在园务会中通过了孩子们的提案,为大班组购买了六个种植箱,孩子们自主规划的种植园地终于诞生啦!他们兴高采烈,迫不及待地种下了自己喜欢的植物。

教师的思考:幼儿最初的规划设计经验是较少的,只知道种植园地要有种植箱、小路及种植箱的数量,对于更细致的问题还没有思考过。嘟嘟提出去3号地看看的想法,让我知道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还是要置身于真实环境中。

结合3号地的实际特征,我通过提问帮助幼儿梳理出初步的设计思路,优化空间利用。但是纸上谈兵终归不行,幼儿还是要在实际操作中建构新经验,于是我提出了模拟搭建种植箱的想法。在搭建过程中,幼儿迁移了以往的测量经验,选择了单位长度一致的积木,通过点数积木块的方式建造大小一致的种植箱。卷尺测量将幼儿的经验从自然测量过渡到精确测量。最终我们完成了种植园地的规划设计,获得了种植箱大小和小路宽度的具体数值,为后面购买种植箱及摆放种植箱做好准备工作。

案例反思

1.把握契机,支持幼儿探究行为

幼儿园种植园地里的瓜果蔬菜、花草虫蝶都能引起孩子们的好奇和兴趣,他们自发地对种植园地展开了观察与讨论,发现了问题:种植园地里植物生长状况存在季节差异;并提出猜测:是不是种植园地的地理位置不适宜?好奇心和兴趣促使幼儿自主探究和思考,他们通过调查、采访、观察、讨论等方式展开研究,探寻问题的答案。教师则敏感地把握住了这一教育契机,以幼儿的经验、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生成了我们的种植园地项目活动。

2.立足经验,鼓励幼儿持续探究

幼儿的生活经验是一种丰富的、动态的教学资源,是幼儿实现有效学习的支点。在本案例中,教师尤为关注幼儿的经验,每一个活动的生成都立足于前一个活动中幼儿获得的经验。例如:“种植园地选址”活动中,幼儿已经调查过生活中种植园地的种类、位置、条件了,教师在了解幼儿经验基础上,鼓励幼儿运用实地考察、分享交流等策略去探究和解决选址问题,为自己的想法收集证据,促进幼儿经验的提升。

3.创造机会,支持幼儿合作探究

大班年龄段是幼儿合作行为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们应具备一定的合作能力。案例中,除了自主探究之外,教师也为幼儿创造了合作探究的机会,在光照条件的小调查中,教师鼓励幼儿自主分成四个研究小组,共同讨论五个时间段的记录方式和观察时的场地、任务分工,每个组都顺利完成了四块场地光照条件的实地考察。

4.分享交流,引导幼儿梳理成果

分享交流是项目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案例中,幼儿多次借助自己的记录在集体面前交流探究过程、结果及遇到的问题。例如,种植园地选址的分享交流,既是幼儿表达自己观点的平台,又是同伴间共同解决选址问题的契机。同时,在幼儿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整理的过程中,也会引发出新的思考,梳理出新的线索,为后续的探究活动提供方向。例如:幼儿在梳理生活中种植园地的调查结果时,发现种植园地的多样性及应具备的条件,引发了他们对幼儿园内种植园地选址的思考。

5.多元记录,助力幼儿个性化表达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鼓励幼儿用绘画、照相、做标本等办法记录观察和探究的过程与结果,注意要让记录有意义,通过记录帮助幼儿丰富观察经验、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分享发现。儿童记录中幼儿是主体,他们可以自由地将自己在活动中的探究过程、观察发现、想法疑问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大班幼儿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来选择适宜的记录方法,案例中运用到的记录形式主要有集体记录、小组记录、个体记录三种,记录方式则包括了照片记录、图画记录、语言记录、图解式记录、表格记录、符号记录等。我们为幼儿提供了自由记录和自主表达的机会,鼓励他们以多元化的方式灵活记录,有效地促进了幼儿的个性化表达和经验提升。

猜你喜欢
种植园光照积木
堆积木
隐蔽的力量
折叠积雪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浅析16—18世纪巴西的经济和社会状况
有趣的积木
水禽舍的光照及其控制
玩积木
蛋鸭的光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