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语文一体式教学法的融合研究

2021-12-12 04:19洪智军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31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

洪智军

【摘要】语文一体式教学法是指“意”“情”“法”“理”四个内容有机合成一个整体的教学方法。借助信息技术赋能,增强一体式教学法的效益,有效落实语文要素,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一体式教学法;小学语文要素

统编版教材中的语文要素如何在教学中有效落实呢?统编版中的语文要素在单元导语中有明确的要求,包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等。为有效落实语文要素,笔者总结出融“意”“情”“法”“理”于教学过程中的语文一体式教学法。随着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从教学内容和形式上极大地拓展了教学的空间和鲜活力。那么,如何通过信息技术赋能,增强语文一体式教学法的教学效益,有效落实语文要素呢?笔者将从下面几方面进行论述。

一、信息技术与“意”的融合

“意”主要是指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大意和具体词句的意思、品味其中的语言。这是文章的基础,也是掌握文章的基础。在教学中可以根据不同文体的文章来设计,使教学具有针对性。如,小学五、六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对“意”的内涵设计可以分为三步:

第一步:梳理大意

1.先与学生聊天:文中有哪些你喜欢的好词或好句,请画下来,并说说其好在哪,用多媒体呈现某个词的图画或小视频。

2.认读新字,讲解新字的拼音、结构和组词的特点。

3.文章主要写了什么?让学生概括文意,可通过多媒体展示简单的思维导图,理清文章脉络。

第二步:理解文意

1.在概括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理清文章体裁,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还是运用文。

2.根据体裁特点结合文意,用思维导图进一步分析文章写的内容。

第三步:以读明意

1.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文章的中心是什么?文章围绕中心写了什么?(第一问是明确中心,第二问是从中心角度回顾内容,加深对课文文意的理解),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分析中心。

2.读重点词和句进一步深入理解文意,在引导时要紧扣中心来分析和理解。

3.从课内阅读牵引到学生生活中,丰富课文的内容。我们的生活是否也有类似的事情,或者平时看书时是否看到类似的事情,让学生说一说,丰富学生的学习体味。

4.总结“意”的学习方法并交流。

这三个步骤是意读教学,它就像流水一样看得见,感受得到,顺着文章段落进行“意”的教学,由字到句再到全文的自我感受,就像旅游一样轻松惬意。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分析文章中心,教师进行引导解惑。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从重点词和句感受文章中心,并紧扣文章中心分析和体味,由浅入深地理解和掌握课文。由课内牵引到学生课外生活,可以理解为是“意”的流动,这个理念(或想法)就让课本知识活起来了、丰富起来了。最后,学生从自身角度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并进行交流,有利于自身主动的学习。这个“意”的教学最大特点像流水一样看得见、摸得着、流得动,学生学习思路简洁而清晰,方法易掌握。同时,“意”的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定,所以依然有着灵活的特点。

在“意”的教学环节中,通过多样化和多层次使用信息技术,提升学习效益。

首先,在“意”的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在梳理大意,与学生交流字词时,讲到“青山绿水”这个词,可以使用多媒体呈现青山绿水的图画或小视频,“青山”的画面容易理解,但“绿水”的画面和颜色很多学生是不清晰的,那绿色是怎样的绿?绿水的画面又是怎样的?没有见过绿水图景,是很难想象的。通过呈现绿水图景,学生豁然开朗,色如碧玉,像浓绿的丝带,给人舒心而美妙的感觉。

其次,在“意”的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使教学内容超链接化。在理解文意中,我们使用多媒体呈现思维导图,将课文内容由粗到细进行梳理和超链接。《草船借箭》,可将课文第一分支化为四个内容:知天文,识人心,晓地理,巧谋划。在第二分支中可把“知天文”分出:三天、四更、大雾。“识人心”可以分出:周瑜、鲁肃、曹操。“晓地理”可以分出:江面、曹营寨前,江水流向。“巧谋划”可以分出:军令状、准备、擂鼓呐喊、受箭、驶回南岸、交箭。经过内容的组合和超链接使内容一目了然,学生们画着思维导图,增加了趣味性。

第三,在“意”的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使教学内容生动化。小学低年级学生理解文意就会缺少想象中的形象感,对翠鸟的了解及喜爱之情不能深入。这时,我们配上“翠鸟捕食”的视频,使学生更能贴切地感受到翠鸟捕鱼的过程。这是视频带给学生生活中的感受。同时,“翠鸟捕食”的视频可以拓展或深入教学内容。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后,可用文中的动词来描述视频中翠鸟捕鱼的动作,再进一步让学生提出自己观察翠鸟捕鱼的细节,用文字写下来。我们还可以播放另外一两种鸟捕食的视频,让学生通过比较来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和拓展课外的知识,丰富学生的感知。

第四,在“意”的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使教學内容趣味化。用多媒体呈现图片,将课文变成小人书,我们用谈话似的语言,让学生讲诉,使教学形式变得灵活多样。在读书中,学生首先是意读课文,也就是读懂课文的意思,然后我们再配上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找文段来读,使所读之文有可感可想象的因素,这样,理解起来会增加趣味感和增加相应的感情。

二、信息技术与“情”的融合

“情”主要是指记叙文、议论文和部分说明文中体现了作者的情感、观点,或是表达某个道理。“情”是文章的中心,也是文章的主题。文章的“情”的内涵如何教?如,小学五、六年级的语文教学,对“情”内涵的设计可分为五步:

1.文中体现作者怎样的感情?

2.你从中体味到什么感情?

3.文章从哪些角度体现了这个“情”字?

4.生活中有类似的情、事或人吗?

5.读出体现作者或文中人物感情的句子。

学生意读后,通过对“意”的学习,对文意有了一定的了解,再来分析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就容易理解。这是课本要学生了解和掌握的“情”,同时还要让学生发表自己从中体味到的别样的感情,要掌握的“情”和学生体会到的别样的“情”,要让学生在文中找句子来说明。然后,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类似的情中之人与事。这样,拓展就鲜活了。这个“情”的设计简单,教时易操作,学时易掌握,学生通过自学也易学会。

在“情”的教学中,关键是通过“情”来读“意”,读的过程中就比意读更高级,是情意结合的朗读。信息技术在其中就能起到创设情境和调动情感的作用。例如,小学五年级的诗词《牧童》,在理解诗意的前提下,我们用多媒体播放牧童没脱蓑衣躺在草地望月的情景图,并配上古筝音乐。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朗读会有身临其境之感。图片、音乐加诗意和个人朗读的情感与想象,这种体会远超过没有情境的朗读,古诗文的朗读被多媒体拉近了与历史的距离感。我们可以让学生在朗读后,在这音乐情境中,写一写对这诗想象的内容——牧童望月所思、与他交谈等,然后与同学交流。在无音乐、无图景中,闭着眼睛朗诵诗句。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朗读的情感。此外,课文的内容也可这样创设情境。

三、信息技术与“法”的融合

“法”主要是指文章中最有特色的习作方法。习作方法有大的方面,即指写作手法,如,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等习作方法。还有小的方面,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这是语文要素的重要内容,每篇文章都会涉及到这个“法”字。那么,如何讲解“法”呢?以小学五、六年级为例,“法”的内涵设计可以分为四步:

1.文中最显著的习作方法是什么?

2.能以课文例子说明吗?

我们在探究“法”的内涵时,会了解到它包含的内容很多,又与课文“意”“情”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可以用多媒体简约而生动地展示出来,讲解其中的关系。在多媒体中,我们可以设计不同的树状结构来展示“法”涵盖的主要知识点,从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修辞等方面设计主要分支。次要分支中,我们填入教学中使用率较高的知识点,如,修辞可以写入八大修辞等。在讲解课文时,我们根据文体归纳的树状知识引入课文中的讲解,更好地服务于课文教学,以《猴王出世》为例,说明“法”在思维导图中的运用。

四、信息技术与“理”的融合

“理”即指学生从文中某个角度体会到一些生活道理。对于文中“理”的内涵设计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以小学五、六年级的为例,“理”的设计可以分为三步:

1.你从中还体会了什么道理?

2.文中是怎样体现这个道理的?(这里是“意”“情”“法”“理”相结合)

3.生活中,自己是否看到了、听到了、感受到了这个“理”?

在学了“意”“情”的基础上,基本可以說出文章中讲了什么理,同时让学生分析文章是怎样来说明这个理。这样就把“意”“情”“法”“理”连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此外,让学生从课本迁移到生活中去感受这个理,从而让学生产生生活的感悟。而文中的知识就可以流动,就能活学。

在讲到“理”字时,可通过多媒体提供课文图片,从中引申出生活图片,使学生从课文的理联想到生活中的理。同时,可拓展到其它故事或作品中的理,甚至还可以用视频片段或微课来拓展学生们对理的理解。例如,小学五年级的课文《白杨》《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在教学时让学生们体会建设者们的辛勤劳作、无私奉献精神。除展示建设者辛勤劳作的图片,还可以引导学生,留意我们身边的劳动者,同时,展示清洁工的劳作场面或视频、微课。这样,学生们能感受到课文所要表达的理,从而联想到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使理的拓展变得有生活感,然后再来拓展学生对理的认识。如此,学生对理的认识就不再限于课本了,因为“理”鲜活了。

“意”“情”“法”“理”是语文一体式教学法的精髓,它们之间既各自独立,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利用信息技术的图、音、视频、微课等功能,让语文教学不仅生动有趣,还能拓展语文教学的时空。在以上教学各环节中,二者巧妙结合使语文要素更好地落实在教学中,使内容简洁,别开生面。

责任编辑  杨  杰

猜你喜欢
信息技术
浙江天正思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以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美术理解与表现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深度融合初探
图们市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全员培训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基于素养提升的信息技术与美术欣赏活动的整合运用
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实施分层教学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