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琢
汉字凝聚着古人的生活百态,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都会在汉字中有所体现。比如,古人制衣裁帽必不可少的丝线,在汉字中就有着丰富的意蕴。
要讲“丝”这个字,得从绞丝旁(纟)说起,这个偏旁在古代写作“糸”(mì)。它的历史非常悠久,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现。《说文解字》中说:“糸,细丝也。像束丝之形。”这个释义非常清楚,“糸”就是一团丝线。
如今,“糸”字已不再单独使用,而是转变为常用部首——“纟”。从“纟”的字,大多都和丝线密不可分。
一个丝团是“糸”,两个丝团放在一起,就是“丝”了。
许慎先生说“丝”是“蚕所吐也”,丝是蚕吐出来的。中国人养蚕的历史十分悠久,7000 年前的中国古人就已经开始纺纱织布了,4700 年前,就有了丝织衣物。除此之外,丝也用来制作琴弦。因此,古琴等弦乐器和竹制的管乐器合称为“丝竹”。
究竟是谁发明了植桑养蚕的技术呢?相传黄帝的妻子嫘(léi)祖意外地发现了一种白白的蚕茧,虽然不能吃,但卻能从里面抽出丝线来,善于思考的嫘祖就此发明了植桑养蚕的技术。
为了纪念嫘祖,人们将她尊称为“先蚕”,历代皇室都会开展祭祀“先蚕”的活动,以此来表示对耕织、农桑的重视,也是对新的一年里国泰民安、丰衣足食的祈福。这一虔诚的仪式,一直保留至清朝。
除了嫘祖,养蚕的专家还有蚕丛。李白《蜀道难》中有“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一句,句中的“蚕丛”据说就是古蜀国的开国之王。许慎先生在《说文解字》中认为“蜀,葵中蚕也”,“蜀”字中的“虫”就是指蚕。由此可见,蚕丛也是一个养蚕专家,他领导的蜀国是个以农桑缫丝为强项的“蚕国”呀。
(摘自《汉字就是这么来的》,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