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静
根据农村“三变”(即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要求,陕西省靖边县杨米涧镇大路沟便民中心黄蒿地台村按照上级改革工作部署,制定了“三变”改革工作方案,成立了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认真组织开展清产核资、成员认定、股权设置、设立集体经济组织等相关工作,扎实推进集体经济体制机制改革,发展集体经济,助力脱贫攻坚。
靖边县大路沟黄蒿地台村位于大路沟中心西15公里处的白于山区腹地,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貌。全村土地面积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 748亩,有19个村民小组,317户1323人,属靖边县省定72个贫困村之一。由于自然条件限制,长期以来该村以发展传统家庭种养业为主,农业靠天吃饭的根本局面没有改观,导致外出务工多,农民收入水平低,集体经济薄弱,2017年以来,该村按照“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改革思路发展一产和二三产业融合,破解了集体经济发展难题,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效果。
2016年12月,中央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了探索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繁荣,并指明了集体经济发展思路、方向和扶持重点,2017年陕西省农业厅以(陕农发[2017]89号)文件印发了《陕西省“三变”改革工作导引》,提出通过“三变”改革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激发发展新动力、增强脱贫新动能,并细化了政策措施,市县先后出台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及“三变”改革工作方案,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助力脱贫攻坚的政策意见等,为改革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政策氛围。
该村按照上级关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及“三变”改革发展思路,坚持支部引领、民主决策、群众受益的原则,积极探索,针对全村耕地60%以上为坡地,植被脆弱,导致水土流失、土地细碎化程度比较严重,加之农民大多外出务工,大部分缺乏技能等发展问题及地方资源优势,确定了发展山地苹果、核桃等特色林果和优质小杂粮等产业发展目标,按照“党支部+集体经济+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模式,确立了鼓励农户尤其是贫困户以土地经营权、资金、农机、劳动力等要素加入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集体经济组织盈利分红的集体经济发展思路,较好地解决了发展集体经济、小农户与大市场有效衔接和农民脱贫致富等问题。
按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及“三变”改革方法步骤,扎实开展清产核资、成员认定、股权设置、设立主体、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等改革工作,制定了组织章程,规范了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经营实体、农户、贫困户与外部企业的关系,建立健全了组织管理、股权管理、运行机制、经营管理等管理制度,初步建立起民主决策、积累发展、利益联接等运行机制。
1.完善股权设置。设置土地股和劳力股。其中土地股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流转保底方式,即村民将空闲土地以每年100元/亩价格流转给集体经济组织,由集体经营;另一种是入股方式,即村民将土地入股合作社,由合作社集体经营,入股农民以土地所占股份设股。劳力股以农民参与集体经济组织具体生产作业为依据,按劳力和工日设股。土地股1亩设1股,贫困户提高0.2股;劳力股1个工日设1.3股,贫困户提高0.2股。
2.健全分配机制。集体经济组织年生产收益的60%用于当年入股分红,40%用于集体扩大生产经营资金,严格按股分红。
3.规范决策管理。集体经济组织生产管理及盈余分配均执行村支部会提议、村“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大会决议,决议公开和实施结果公开的“四议两公开”管理制度,并采取村民自治方式管理使用集体创收盈利资金,每年经全体村民大会评选建档立卡和非建档立卡贫困户,并给予适当经济补贴。
1.盘活闲置资产,发展环卫产业。因后山村与黄蒿地台村合并,原后山村委会处于闲置状态,经村“两委”会研究,将原后山村委会改造为村集体经济组织环卫服务公司办公用地,发展环卫服务产业,目前购置2台三轮车,有环卫工人5名,开展村内及长庆采油市场环卫服务,优先安排贫困劳动力参与就业,按照劳动力入股方式进行分红。
2.盘活撂荒土地,发展林果产业。针对本村撂荒坡洼地进行流转整合,引进山地苹果、核桃种植技术,打造千亩特色经济产业种植基地,形成“一村一品”特色产业。规划种植山地苹果1 500亩,核桃400亩,目前已建成600亩果园,其中渗灌面积260亩。
3.整合项目资金,厚植基础产业。积极争取上级壮大村集体经济扶持资金,2018年建设高抽站2座并配套设施、节水灌溉350亩,提高了土地生产能力,并购置四轮拖拉机2台、旋耕机1台及覆膜机、犁具、打坑机、糜谷播种机等,建成农机作业队,为小杂粮基地提供耕、种、收作业,2018年发展优质覆膜谷子150亩,农机作业队利用闲暇时间外出作业,进一步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益。
4.整合生产资源,服务家庭产业。充分利用家庭经营优势,鼓励农户自主种植小米、荞面等优质小杂粮,集体统一提供种子、薄膜等农资及农机作业、营销服务,辐射带动全村农户发展小米、荞麦等产业。
在传统产业方面,规模化种植玉米450亩,养殖羊子1 500只,规模化养猪场1家,“畜、薯、杂粮”传统产业发展质量提升明显;在特色产业方面,种植山地苹果600亩,核桃100亩,发展节水灌溉山地苹果260亩,全覆膜免间苗优质小米150亩,苦荞70余亩。在发展第一产业的同时,组建了环卫公司、农机作业队、电子商务平台等二三产业服务组织,通过电子商务渠道年销售本地羊肉、苦荞、马铃薯等优质农产品15万元,目前集体产业吸纳了农村劳动力400余人。
通过改革发展,集体经济组织已建成600亩山地苹果基地、一个环卫公司和农机作业队,建成高抽站两处,滴灌基地350亩,有效开展农机作业、农资供应、产品销售服务。
村集体经济发展山地苹果种植,借助本地土地、劳力等资源优势,前期投入相对较少,后期收入可观。发展小米种植,每亩种子、薄膜、灌溉、机械、人工等投入400元,亩产量150公斤。按照收购价10元/公斤保底价销售,每亩净收益为1 100元,辐射带动317户1 323人发展种植产业,其中贫困户28户102人,预计到2020年户均增收1.5万元左右。加之有集体二三产业,优先吸纳贫困户就业入股,可以顺利实现稳脱贫真脱贫。
一是集体经济实力薄弱。集体经济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投入不足,缺乏产前、产后营销体系建设,不能有效开展产品加工、包装、品牌创建等深层次服务,制约产业发展和集体经济壮大。
二是管理人才缺乏。村集体经济组织班子成员年龄较大、文化层次低,集体经济管理人员市场意识和经营管理水平低、管理经验不足,制约着集体经济发展。
三是集体经济管理不规范。集体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章程制度不完善,成员股权资产等管理不规范,民主决策、监督制约、利益联接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制约着集体经济规范运营。
农村“三变”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激发集体活力,黄蒿地台村勇于破解发展瓶颈,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产业融合,初步探索出发展集体经济的路子,实现了产业发展、经济壮大、收入增加。
1.农民自发求变革是推进农村“三变”改革的内生动力。该村党支部认真宣传贯彻改革政策,提高了群众思想认识,充分体现村民意愿以推动改革。只有发挥农民积极主导作用,才能将农村改革推向深入。
2.基层班子求探索是推进农村“三变”改革的组织保障。该村党支部将改革顶层设计与村情民意相结合,探索出了产业融合的新路径。只有将改革政策与农民首创精神结合起来,才能有效推进改革。
3.集体经济求发展是实现农村“三变”改革的重要保证。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有效激活土地资源,真正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达到产业富民。只有因地制宜通过“一村一品”、山地林果业、休闲观光农业、农产品加工、产业服务等方面发展,逐步实现农村三产融合,壮大集体经济,才能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围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改革目标,建立集体成员民主决策、监事会对理事会监督制约、先提留后分配积累发展和利润向成员分配利益联接等集体经济运行机制,发展服务实体,促进集体经济组织服务方式不断转型,聚焦产业发展开展服务,促进产业长足发展。
1.规范运行集体经济合作社。完善章程、健全制度、设立账目,完善股权设置、资产量化,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监督、财务公开,实现“农民变股东”,确保成员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受益权。
2.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围绕产业发展实际,整合集体发展资金、资源优势,争取财政资金,以自营或股份合作形式兴办生产、物资、农机、技术、收获、整理、分级、包装、贮藏、销售等经营实体,逐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保证集体服务职能有效发挥。
3.深化产业服务。集体经济合作社围绕农户生产开展统一规划、统一物资、统一生产、统一技术、统一产后营销等产业服务,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市场竞争力,实现分散经营向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方式“抱团”发展转变,确保产业链有效延伸。
只有因地制宜,利用特色优势推进改革,才能实现改革目标。该模式在陕北丘陵沟壑及农业基础薄弱等贫困地区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