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丽黎
他长期从事果树资源、育种、栽培等研究,他的足迹遍布云南、海南、贵州、四川等地的偏远乡村、深山丛林,搜集到了600多个枇杷品种,他选育的系列枇杷新品种,已成为我国枇杷的主栽品种,良种覆盖率达50%以上,累计新增经济效益83.45亿元。他就是龙眼枇杷学科带头人——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郑少泉。
龙眼枇杷系亚热带特色果树,是我国南方各省区的重要产业。郑少泉带领他的团队重点针对我国龙眼枇杷产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开展技术攻关,在优质专用龙眼枇杷新品种选育及繁育、配套技术示范推广,龙眼枇杷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相关技术居国际领先水平,为我国龙眼枇杷生产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郑少泉积极致力于龙眼枇杷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鉴定评价。他经常带队赴云南、广西、福建等地龙眼枇杷主产区及野生资源丰富的边远山区,收集和保存龙眼枇杷种质资源达1 118份,促使“国家果树种质福州龙眼枇杷圃”成为世界上遗传多样性最丰富的龙眼、枇杷基因资源中心,率先主持参与研制了龙眼、枇杷种质资源鉴定技术规程和优异资源评价规范等8个农业行业标准,为资源标准化鉴定评价提供依据,为龙眼枇杷科技创新提供支撑,此项成果获得2009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对于不同熟期、优质大果龙眼枇杷品种,也是郑少泉的重大研究项目之一。他累计育成龙眼、枇杷系列新品种(系)23个,通过审(认、鉴)定15个。主持育成的“冬宝9号”为国际上第一个杂交龙眼新品种,分别通过福建、广西及全国热带作物品种审定,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全国龙眼主导品种;其中,郑少泉育成的“早钟6号”生产表现早结、丰产、稳产、适应范围广,是我国第一个杂交枇杷新品种,“早钟6号”连续20年成为我国枇杷主栽品种,其种植面积占国内枇杷面积的25.0%,占世界枇杷面积的22.4%,成为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大的杂交枇杷新品种。近年来,郑少泉还主持育成出特早熟优质大果白肉枇杷“三月白”“早白香”、特晚熟优质大果白肉枇杷“香妃”、优质大果早熟龙眼“宝石1号”等6个“二代杂交”新品种,均通过了福建省级科技成果评审,居国际领先。
郑少泉将“宝石1号”“冬香”“三月白”等杂交龙眼枇杷新品种在福建莆田、厦门,广东深圳,四川攀枝花,重庆万州,广西大化、南宁等地进行示范推广,促进当地龙眼枇杷产业大发展。
近年来,福建莆田、福清、厦门同安通过推广龙眼枇杷二代杂交新品种,白肉枇杷产期提前,龙眼产期延迟,促进了福建省龙眼枇杷品种更新换代与产业结构调整;推动重庆万州库区搬迁移民发展优质枇杷产业,累计推广5 000亩,助力库区移民增收致富。在国家脱贫攻坚挂牌督战县广西大化、石漠化区推广龙眼枇杷新品种1 100亩,助力当地库区移民脱贫致富。在国家脱贫攻坚挂牌督战县云南省屏边县建立龙眼枇杷新品种示范园158亩,种植了“三月白”等不同熟期系列枇杷新品种12个,高接换种“宝石1号”“冬香”等优质龙眼6个,为屏边龙眼枇杷提档升级注入活力,助力脱贫攻坚,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
郑少泉选育的系列枇杷新品种已成为我国枇杷的主栽品种,良种覆盖率达50%以上;选育的龙眼新品种,已在龙眼主产区大面积推广。这些新品种为福建、四川、重庆、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产区产业结构调整、乡村振兴、农民脱贫致富提供了强有力的品种支撑,累计新增效益达100多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