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利
摘要:劳动教育在人的成长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过程中。但是就目前劳动教育在学校中的实践来看,普遍存在内容更新不及时、与学科课程衔接不紧密甚至不受重视的问题。而物理学科来源于实践生产中,应用方向与实践活动更是密切相关。所以教师应重视在物理学科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内容,積极探索在物理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劳动教育;初中物理;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在《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提到,在劳动教育的发展中,学校教育应起到主导作用,承担起发展劳动教育的责任,过程中要求遵循核心素养的要求,除了开设专门的劳动课程,还要积极融入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尤其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内容,不仅仅是由于物理学科与社会生产劳动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在劳动教育熏陶中还能树立劳动观念,提升劳动技能,提升劳动素养。所以要重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对劳动教育的渗透,提升学生的个人素养。
一、在科学史的学习中树立劳动素养
马克思主义认为“全部人的活动迄今都是劳动”,劳动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本质,可以说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劳动发展的历史。,所以想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可以借助科学发展的历史,让学生了解时代的进步和劳动的发展,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从古至今,人们的生产方式经历了数次改革,生活质量也得到了不断的提升,人们利用科学创新劳动方式,不断推动着社会发展。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向学生重点讲解劳动与科学创新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1]。
例如在九年级物理《内能的利用》这一章的教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重点讲解动力设备的发展历史。如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手工业工厂大多依水而建,因为当时工业生产所需的动力是水能,在人们不断的劳动和研究之下,第一次工业革命诞生了蒸汽机,它不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人类社会得到空前发展,后来又随着人们的不断探究和突破,内燃机和喷气式发动机接连出现,每一种动力设备的出现都意味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再度提升,从而也就有了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在这一发展史的介绍中,能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形成劳动带动创造,劳动最光荣等正确劳动观念。
二、利用榜样力量培养劳动品质
在物理学的发展进程中,有着非常多的科学家推动其发展,这些科学家每个人都是自己时代的佼佼者,他们为科学奉献自我,他们的刻苦钻研推动着科学的发展,他们身上榜样的力量值得我们重视和学习。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向学生讲述科学家的故事,发挥他们身上的榜样力量,用他们身上的优良品质熏陶学生,帮助学生培养勤奋刻苦,努力钻研的优良劳动品质[2]。
例如在《力》的学习中,学生可能对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已经耳熟能详,此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伽利略的童年故事,当伽利略初来人世之时,他的家庭就已经非常贫穷,到了十七岁时,他努力学习考上了比萨大学,家庭的贫困导致了他不能继续上学,但是他没有放弃学习,失学了就自学,他在家刻苦的学习,等到了21岁就已被称为“当代阿基米德”,而后也就有了著名的比萨斜塔自由落体实验。教师在讲解时要突出他的坚持不懈和刻苦学习的品质,鼓励学生以他为榜样,向他学习,来帮助学生培养优良的劳动品质。
三、在实践活动中提升劳动能力
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唯一标准,尤其是在严谨的物理学科中,实践更是处于重要地位。在物理教学中,仅有书本知识的学习是不足以支撑起物理学习体系的,要有实验的支撑,而实验的本身就是一种劳动活动。所以在融入劳动教育时,可以借助实验,让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在实验中体会劳动的乐趣,提升劳动的能力。在物理实验中,学生的头脑和身体一同协作,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更是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3]。
例如在八年级物理《密度》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安排相关实验活动,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对物质密度的测量。在进行实验之前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知识自己设计实验步骤并实施,将课堂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体会自主操作实验的乐趣。当出现小组测量误差过大的问题时,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出现的原因,鼓励学生积极寻求实验方法或者步骤的改进,努力完成实验。在实验中学生不仅能够进行积极的思考并动手操作,体会到科学的严谨以及劳动创造的乐趣,还能提升学生实践劳动能力,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寻求在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的教学策略,不断的探索和尝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优良的劳动品质、提升学生劳动能力,从而将学生培养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张新婷.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物理课堂渗透劳动教育的行动研究——以《生活中的透镜》为例[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09):96-98.
[2]汤祖军,刘文婷.寓劳动教育于初中物理教学[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0(18):14-15+18.
[3]许月仙,袁海泉.渗透劳动教育的初中物理教学策略探讨[J].物理通报,2020(04):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