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春娜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信息的来源渠道不断增多,随之而来的不良信息正悄然影响着中小学生,由此造成的不良后果已初见端倪。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是一项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大事,中小学如何利用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随着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人们的教育观也在发生变化,虽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依旧挂在嘴边,但效果却常常不尽人意。若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道德与法制课堂教学,将其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促进青少年更好地领悟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人们从长期实践经验中概括出来的,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民族精神的形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键在教育,教育重点在广大青少年,青少年受教育的主课堂在学校。如何让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成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载体,系统、科学、全面的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让我们这些身处在这个飞速发展时代的小学生从小就能树立起民族自信,内心萌发家国情怀,这是我们学校德育教育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 小学 道德与法治 优秀传统文化 实践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一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我认为,在国际文化多元化的大环境下,如何在小学阶段结合道德与法治课,对少年儿童选行中华优秀文化的教育、传承、弘扬,是值得每一个德育教师思考的现实问题。下面我就粗浅地谈一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实践与思考:
一、加强德育教师的自身建设,提高教师的文化道德修养。
清末思想家、教育家黄宗羲曾经说过:“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传统文化教育被列为品德教学的重要目标,其所藴含的道德价值观也体现在教材具体的章节上,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熟悉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注意搜集和积累传统文化的研究资料,积极阅读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典籍和蒙学读物,对传统文化进行钻研和消化,力求融会贯通,这样才能与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自觉地渗透到教学中,从而启发学生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教师只有以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武装自己,才能厚积薄发,旁征博引,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胸有成竹,故而也容易使学生产生信服感和敬重感,亲师信道,自觉接受老师的指导与教育。
二、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参与式、体验式的活动中体验和比较优秀的传统文化,感悟、认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下面我会具体谈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具体操作。
从课堂教学中进行渗透:利用课堂教学阵地,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生使用的教材中有许多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我们在备课中善于挖掘利用,把课堂教学作为传统文化教育主阵地。
教学设计要精心。认真研读课标,以教材为基础将传统文化与教材巧妙结合,渗透到每节课中。教学方法要多样。道德与法治课目前只有一二年级开展,针对低年级年龄特点,课堂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利用多媒体,趣味活动,讲故事,各类比赛,表演等多种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让全体同学积极参与。如教学《美丽的冬天》下课前我出示图文并茂的幻灯片,告诉孩子们有一首描写冬天的古诗《江雪》,……最后和孩子们在诵读中下课。在每日诵读中,传统文化自然而然沁入到孩子们心里。课后作业有趣味。每次作业都是让孩子动手动脑来完成。比如《我们有精神》这一课,作业是回去洗洗红领巾,第二天看谁戴的红领巾干净又整齐。
三、借助经典诗词、名言警句的积累诵读,强化传统文化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与培养。
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艺术瑰宝和璀璨明珠。许多古诗词里所蕴含的忧国忧民、乐观豁达、追求向上的人生哲理与思想品德、人文精神都是一脉相承的。比如通过: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让学生懂得中国古代先哲十分注重诚实守信,并将其视为立身之本。让人们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人有义和利的双重需要,从不否定利的存在和价值,但是更加注重轻利重义的品质。这样的传统文化教育对当今社会过分世俗化和物欲化的倾向可以起到很好的抵制和克服作用,有利于引导学生正确地处理诚信和利益的关系,形成健康积极的价值观。还有诸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尊老爱幼的伦理道徳教育;“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主义情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及“少年强则国强”的责任担当意识等等,都通过经典诗词的诵读与积累对学生进行不断渗透和培养。
四、从校外寻找资源支持,让学校、家庭、社会合力,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学生健康成长以及文化素质的养成往往受到家庭环境、学校氛围、社会背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如何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最大程度优化三方现有的资源配置,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方各司其职,合作监督,齐头并进、整体联动共筑教育长城,创造有利于学生传统文化素养长远发展的良好氛围。为此我校成立家校平台,建立家委会,本学期又启动“钉钉”平台。通过“钉钉”平台的直播功能,展示我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让家长可以及时了解到。学校也积极听取家长反馈的建议。我们还设计传统文化教育专栏,帮助家长学习,提高认知更新理念,更好的配合学校老师教育学生。社会资源的利用以前是我们的薄弱环节,而今在区教育局、镇中心校、交通、公安等多部门支持下我们已经开展了多次研学旅行活动, 学生参观了习仲勋纪念馆、西飞航空展览馆、西部华夏文旅等多处教育基地,通过多次活动的组织学生受益匪浅。
总之,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广泛而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我们在结合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教学时,应以课堂为核心,让学校、家庭、社会这几方面的教育相互合力;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去粗存精,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且选择合适的教学切入点,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不断充实教材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中华优秀文化在德育课教学中的作用,达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却咏梅;文化传承:捅破一层窗户纸,是远远不够的[N];中国教育报;2017年
[2]魯娜 李荣坤;用书写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N];中国文化报;2017年
[3]安生旺;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J] 《考试周刊》;2018年7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