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预设 灵动生成

2021-12-11 05:18汪桂涛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数学素养预设小学数学

【摘 要】精心预设是目标生成的基础。数学教学中的预设要能够面向全体学生,借鉴已有的教学经验,设计灵活的预案,留有思维空白,让学生能够自由思考。小學数学教师应该做到循循善诱,引导学生生成数学学习上的灵感,从而促使学生绽放出智慧的火花。

【关键词】小学数学;预设;生成;数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1)28-0183-0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学便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之间相互矛盾的统一体[1]。在数学教案的预设中,教师要深研教材、了解学生,依据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多种问题的设计。周密预设,方能在遇到问题时随机应变,对课堂环节进行增、删、修、调,灵活采用有效策略,优化数学课堂。

1   精心预设,厚积薄发

1.1  关注反馈,在预设时借助已有经验

数学课堂的生成,不是教师一日之功所能达到的,需要教师厚积薄发。教师不能为教而教,学生不能为学而学,化教学活动为潜移默化,才是最好的教学方式。在进行数学集体备课时,教师要毫无保留地发表自己的教学看法,分享自己的思考与预见,在交流中探寻新的发现,以此来优化教学流程[2]。

如笔者在“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学时,回想以前的教学,依据“凑十法”的算理,给学生讲解理论知识,并举例7+8=15,8可以分成3和5,7+3+5=15,反复讲解后,很多学生还是似懂非懂,不甚明白。为此,笔者设计了一个“找朋友”的小游戏。如“7+8=?”,课件呈现“一名学生手里拿着7根小棒,另一位学生手里拿8根小棒”。笔者提问:“怎样能让8成为7的好朋友呢?”指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而后再用课件给学生讲解“7根小棒和3根小棒合起来是好朋友,正好是10根,捆成一捆。”学生逐渐明白“7+8=7+3+5=10+5=15”的算理。接着,用课件呈现题组式习题,让学生在图文结合式的直观学习中获得计算能力的提升。

教师要不断回顾以往的教学成败,不断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在教学预设中借鉴已有的经验,开展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游戏活动,这样才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

1.2  关注差异,在预设时彰显学生个性

教师在教学预设中需要关注学生差异,因材施教,不断发挥每一位学生的潜能。为此,教师要为学生建立成长档案,或是做到心中归类,把握各类学生的学习差异。这样才能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在具体教学时才能让优生进行深度学习,让后进生进行有效学习,从而能够实现“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能力的发展”这一目标。

鉴于此,笔者在所教班级中进行了三个目标的预设:学习目标预设、学习方法预设、科学作业预设。对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确定基础性学习目标,鼓励他们进行自主探究活动,尝试用更多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针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数学问题,分层设计作业。当然,在具体问题的解决中,教师也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情况选择不同的问题进行解决,倡导学生采用更为灵活的解题策略,从而让问题的解决更加简便。

在教学预设中,教师还要能够对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的具体表现进行合理评价。在不同环节的问题处理中,教师要做到以鼓励学生为主,抓住学生的闪光点进行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同时,教师要让学生能够在相互学习中取得同伴的肯定和赞美。

1.3  关注深度,在预设中渗透数学思想

在教学预设中,教师不仅要预设数学知识的探究层次与数学探究中的实验操作,更多地是要引领学生有意识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问题,在无形中让学生理解数学思想,让学生能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提升能力,培养数学学科素养。

如在数学教案的预设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体现函数思想、一一对应思想、等量代换、转换思想的习题,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体验,并学会运用,从而提升能力。如在教学“加、减、乘、除运算”中,教师应该设计这样的习题(如图1):

上面的练习反映了数学中定量和变量间的函数关系,也就是两个集合里元素之间的对应关系。针对同一学习素材,教师不同的教学思想便会给学生带来不同影响。有些教师往往会把这些习题看作是计算练习,算出正确结果就了事。当然,善于深研教材的教师就不会简单地利用这样的习题,而是在预设时首先关注这些习题蕴含了怎样的数学思想。在学生完成计算后,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与比较,发现算式中的变化规律,分析算式的变化如何引起结果的变化。引导学生总结出: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不断地增大,和便随着增大;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上几,积便乘上几;除数不变,被除数乘上几,商便乘上几。对这些简单算式的分析,让更多体现数学思想方法的数学结论在无形之中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也能在数学学习中实现创造能力的培养。

2   整合预设,课堂生成

2.1  增添预设,自然生成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环节必须环环相接,然而总有少数的学生不能与其他学生的进度同步,跟不上学习的节奏。此时,教师就要多预设一些缓冲环节,给予学生思维上的调整空间,促进这些学生在思维上螺旋式上升。

增添缓冲式环节的前提是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行准确的研判,在课堂教学中化解难点。增添缓冲环节主要也是为了照顾学困生的思维进度,避免他们跟不上教学节奏。然而,在实际中一节课的时间只有短短40分钟,设计更多的铺垫环节也会影响教学的进度,为此,增添的预设要用在解决重点问题上。

如笔者在“小数的认识”的教学预设中,便设计出这样的提问环节:“0.03等于几分之几呢?”部分学生难以理解这种抽象的问题,也有部分学生可以理解。此时,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增添缓冲式环节,可借助“将1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0方格”的图片来让学生回忆分数的意义。通过形象直观到抽象的转化,让学生复习分数的意义,建构新知与旧知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真正让学生理解了小数的意义。

2.2  删减预设,创新生成

数学教案的预设只是课前的预案,在某个环节的实施中,一旦预期不能实现或是提前实现了,那么这一预设环节便要删减。保留还是放弃某个环节,往往要看目标的达成效果。

如在解决应用题“小明在面对着大山喊了一句话,结果6秒钟后听到了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里的传播速度为340米每秒,求小明距离大山的路程是多少米?”时,教师课前预设:有的学生会用340×6来计算,有的学生会用340×6×2来计算。在学生完成后,让学生交流不同的算法。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都用340×6来进行计算,没有学生用340×6×2来进行计算。此时,笔者便删去了这一环节,重新引导学生:“你们能画出小明的声音走过的路径吗?”学生便在纸上画了声音的传播路线,同时让其交流算法。经过自己的动手操作与同伴间的交流,学生发现了声音所走的路径便是小明与大山之间的2倍路程。然后,学生在计算中清楚地理解了此题的解题思路。

2.3  及时反思,灵动生成

数学的学习过程便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此过程难免会与预设有所偏差,学生也会时常出现一些错误。为此,教师要能及时抓住这些偏差与错误,进行有效的反思,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这样便能让学生在错误中成长,在历练中提升数学素养。

如笔者教学“用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时,先利用课件出示例题:“王大叔用22根1米长的木条围一个长方形花圃,怎样围面积最大?”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中表格的填写,笔者发现有学生少填了长方形,便把学生所填的表格在班级内展示,让学生比较、观察,从中发现产生错误的原因便是未能进行有序列举。教师在课堂中抓住学生在知识生成上的偏差和错误,引导学生及时反思,从而能够让学生真正掌握“列举”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

综上所述,数学教师要重视数学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问题,在实施的具体过程中让学生能够沿循思维发展的路径进行知识探究,在有效探究过程中让学生获得数学学习体验、发现数学知识的本质。当然,教师还要在课堂教学中对预设进行增、删、调、修,以便让预案的实施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務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傅海伦.数学新课堂教学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

汪桂涛(1979~),女,汉族,江苏宿迁人,本科,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猜你喜欢
数学素养预设小学数学
一课三磨: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论德语网络新闻标题中的预设触发语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关于当下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方案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浅析预设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