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文
【摘 要】控制变量法是初中物理中一种常见且重要的研究问题的方法。理解并掌握控制变量法,对初中生学习物理概念、规律,设计并操作实验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本文从实验改进、图象结合、数据分析以及结论评估四个方面简要阐述控制变量法的深度应用。
【关键词】初中物理;控制变量法;深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1)28-0067-02
对于物理学中的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接着对各个因素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就是物理学中的控制变量法。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提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學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
式[1]。控制变量法就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探究方法,它可以运用在科学探究的每一个环节。
1 在实验改进中的深度运用
《课标》中对设计实验与评估的要求为“尝试选择科学探究的方法及所需的器材;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的意识;尝试改进探究方案”。《课标》中的20个学生必做实验中,大部分都运用了控制变量法,单纯地考查常规性实验设计已经比较少见,更多地转而考查实验设计里的改进部分。
例1: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的实验,过程如图1所示(h1>h2)。实验中观察到木块移动的距离s1、s2接近,为使现象更明显,下列措施一定可行的是( )。
A.增大h1
B.增大h2
C.图1(a)实验用质量更小的木块
D.图1(b)实验用更粗糙的水平面
分析:本实验除了运用控制变量法,还用到了转换法,把小车的动能转化成木块移动的距离长短,这个距离是判定动能大小的关键。本题设计了两次距离接近,且需改进实验设计使现象更明显的情境,这要求学生明确每个选项是改变了哪个量,选项A和B都是改变小车的释放高度,实则改变小车到达水平面的速度,题干中已知h1>h2,那么s1必定大于s2,选项B只会让距离更接近,因此正确答案为选项A。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错选了C和D,选项C确实是可以让s1更大,但是木块作为转换动能大小的关键,木块的质量在两次实验中是不能改变的,同样选项D中水平面的粗糙程度也是不能改变的量,学生容易和影响摩擦力因素的实验混淆。因此在运用控制变量法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需熟知影响物理实验的因素,还需要知道不能改变的因素。
2 结合数据分析的深度运用
《课标》中对收集证据与分析的要求为“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比较,能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初中物理大部分实验的结论停留在定性阶段,即大小的变化趋势,唯独欧姆定律的两个结论是定量的,涉及正比和反比。初中生计算和分析数据的能力不强,但这项能力是学习高中物理应当具备的。
例2:在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实验中,器材如图2,电源电压为4.5 V且不变,定值电阻R,滑动变阻器
R(50 Ω 1 A),双量程电流表和电压表,导线若干。当定值电阻为10 Ω时,对应的电流表示数为0.15 A,为了测量多组数据,又提供了15 Ω、20 Ω、25 Ω、30 Ω、35 Ω定值电阻各一个,其中 定值电阻不能使用。
分析:在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阻大小关系时,必须保持电阻两端电压相同。应保持电阻两端的电压为
1.5 V,根据理想电路的分压原理,滑动变阻器分得的电压为3 V,那么定值电阻与滑动变阻器的阻值比为1:2,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50 Ω,则定值电阻可以接入的最大阻值为25 Ω,因此正确答案为30 Ω、35 Ω。本题也可作另一种改编,如“为了完成实验,滑动变阻器可以如何调整?”总之,学生必须牢牢抓住需要控制的量,以及控制变量之后相关量之间的关系。
3 借助图象论证的深度运用
《课标》中对论证与评估的要求为“尝试对研究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能关注探究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数理不分家是理科的共识,物理充分利用了数学语言揭示物理知识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图象为表示量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方式。
例3:用相同的酒精灯分别对a、b两液体加热,如图3(a),根据测得数据分别描绘出两液体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3(b)。在相同的时间内两液体吸收的热量相等,不计液体热量散失,分别用ma、mb、ca、cb表示a、b两液体的质量和比热容,则结合图中信息作出的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若ma=mb,则ca>cb
B.若ma=mb,则ca C.若ca=cb,则ma>mb 分析:本题没有采用教材中的种类不同、质量相同的两液体,当加热时间相同时,比较升温的多少或当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加热时间的长短。而是把两液体的信息换成假设出现在选项中,那么坐标中图线的倾斜程度不能完全成为判断比热容大小的依据。当两液体质量相同时,相同的加热时间,升温多的比热容小,则选项B正确;若比热容相同,则两液体为同种液体,根据公式c= ,只可能是质量不同,且升温较多的质量小,则选项C错误。本题难度较大,比热容涉及3个变化因素,坐标中提供了两个,必须关注第三个变化因素的呈现方式。 4 在结论评估中的深度运用 《课标》中对论证与交流的要求为“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有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意识”。评价实验方案也是一种灵活运用控制变量法的体现,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变量是否可控; ②是否进行了多次实验,以排除实验的偶然性;③得出的结论是否科学。 例4: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中,如4图所示,图4(a)将毛巾固定在长木板上,木块A平放在毛巾上;图4(b)将木块A平放在长木板上,并在木块A上放一砝码;以上操作均缓缓地匀速拉动木块A,保持弹簧测力计示数稳定,并记录其示数。由图4 (选填“能”或“不能”)证明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理由是 。 分析:在探究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时,应当控制两次实验中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相同,依据上文提到的方法,发现两次实验中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并不相同,学生会选择不能,但这样的结论是否科学?图4(b)实验中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比图4(a)实验大,但是图4(a)实验中弹簧测力计示数比图4(b)还小,可见示数小的原因为接触面粗糙程度,说明木板更光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