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探究学习是能够展现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学习方式。“问题串”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问题是学生进行探究的基础。本文将从课堂导入、新知讲解以及课堂总结这三个环节入手,具体阐述应用“问题串”教学法组织数学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串”教学法;探究学习;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1)28-0032-0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探究数学知识,锻炼学习能力。要想在教学实践中落实以上要求,教师需要应用适宜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问题串”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依据,以数学知识为基础,设计、应用有逻辑性、关联性的问题,驱动学生自主或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将“问题串”教学法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优化数学教学[1]。
1 创设问题情境,导入课堂
导入环节是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起步环节,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导入环节,教师可创设教学情境,以具体的场景为基础,向学生提出一连串的问题,使他们在问题串的作用下,产生探究兴趣并主动探究,进入到积极的课堂学习状态中,推动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2]。
以“有理数的乘法”的教学为例,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先应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一只蜗牛沿着直线爬行的画面。课件内容显示,蜗牛现在处于直线l的点O处。据此,教师提出问题串:
问题一:假如这个蜗牛以每分钟2 cm的速度向后爬,请问在3分钟后,它将处于直线的什么位置?
问题二:假如这个蜗牛以每分钟2 cm的速度向前爬,请问在3分钟前,它将处于直线的什么位置?
问题三:假如这个蜗牛在原地不动,结果如何呢?
提示:蜗牛向前爬的方向是正,向后爬的方向是负。现在前为负,后为正。
在问题串的引导下,大部分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究。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主动地利用正数和负数表示蜗牛的爬行情况,认知正数和负数,为接下来本节课新知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2 展现数学问题,探究新知
新知讲解环节是数学课堂的主要环节。在讲解数学新知的时候,教师可根据新知内容以及教学需要设计并应用问题串,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进行探究,通过解决问题,实现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锻炼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借此提高数学新知学习效果[3]。
2.1 引出问题,初步探究
数学探究应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在探究新知的时候,教师要应用适宜的方法,先引导学生初步地与新知内容互动,借此实现对新知内容的初步认知,为接下来的深入探究做好准备。对此,在新知讲解环节,教师可以先提出较为简单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初步地探究新知。
以“單项式”的教学为例,了解单项式的内涵和特点是学生在这节课上要掌握的基本内容。所以,在教学之初,教师可以数学概念为切入点,设计、展现问题串:
问题一: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意义呢?
问题二:观察课件中展示的数学式子:100 t,0.8 p,mn,?n,它们有哪些特点呢?
第一个问题驱动着学生回忆所学过的用字母表示数这一内容,做到温故知新。第二个问题驱动着学生从数学式子中提炼出共同的特点,由此对单项式产生初步的认知,为理解单项式的概念做好准备。
2.2 提出问题,深入探究
在探究数学知识的时候,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了初步认知之后,教师需要引导他们进行深入探究。深入探究的过程,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但是初中生往往在探究数学知识的时候很难发现、提出数学问题,面对这一情况,教师要提出问题,给予学生引导,使他们在问题的作用下有针对性地进行探究。从而发现新问题,并通过解决问题,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深入探究,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4]。
以“探索勾股定理”的教学为例,在讲解新知的时候,教师可展现“张爽弦图”,引导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四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模仿课件中的图片进行拼图。在学生拼图的时候,教师提出问题:
问题一:张爽是如何利用“张爽弦图”证明a2+b2=c2的呢?
问题二:这张图中的直角三角形的各条边叫什么?
问题三:按照图片内容,你如何对张爽推导出的定理进行描述呢?如何使用数学符号进行表示呢?
动手操作是初中生感兴趣的活动,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的兴趣愈加浓厚,能够边操作边思考,一步步地解决问题,理解勾股定理。此外,此次活动融入了数学史的内容,能够使学生在数学知识探究的过程中,与古代的数学家互动,对古代数学家的智慧产生敬佩之情,从而端正数学学习态度,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2.3 呈现问题,应用探究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是学生内化数学知识的活动。从上文的论述可以看出,在课堂上,通过体验多样的活动,学生由浅入深地探究了数学知识,理解了数学知识。接下来,教师需要立足学生的学习所得,呈现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以此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实现对数学知识的内化。所以,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在学生理解了数学知识之后,及时地呈现问题串,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仍以“探索勾股定理”的教学为例,在学生了解了勾股定理之后,教师可呈现如下问题串:
问题一:在Rt?ABC中,∠C=90°,已知a=b=5,
求c。
问题二:在Rt?ABC中,∠C=90°,已知a=1,c=2,
求b。
问题三:在Rt?ABC中,∠C=90°,已知a∶b=1∶2,c=5,求a。
这一连串的问题难度层层递进,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不同难度的问题,这样就满足了大部分学生的需求。同时,学生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了问题,锻炼了数学应用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内化了数学知识,有利于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
3 思考数学问题,总结所学
课堂总结环节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是学生对课堂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梳理、总结的环节。教学实践表明,在数学课堂上及时地总结所学知识,可以使学生发现自身学习上的不足,从而及时学习相关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此外,课堂总结也是学生进行数学反思的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反思能力、数学学习水平。所以,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在学生理解、应用了数学知识之后,利用问题串引导他们及时总结
所学。
以“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的教学为例,在课堂总结环节,教师可提出如下问题串:
问题一:相似三角形的相似条件有哪些?
问题二:如何验证相似三角形的相似条件?
问题三:三角形的相似条件是如何推导出来的?
问题四:相似三角形的相似条件可以如何应用?
在问题串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地回忆课堂所学,梳理所学数学内容。在学生梳理数学内容的过程中,教师鼓励他们提出自己遇到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与学生交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整体认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可根据问题串录制微课,在课后发送给学生,辅助他们课后继续回忆、总结所学,建构知识体系,锻炼学生的数学总结能力。
综上所述,在数学课堂上应用“问题串”教学法,有利于驱动学生探究数学知识。所以,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问题串,根据教学需要应用问题串,使学生在问题串的引导下,产生探究兴趣,自主、合作探究数学知识,及时地总结数学知识,借此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潜移默化地锻炼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探究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切实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葛烨.四步走,把问题引向深入——基于初中数学问题设计路径分析[J].数学教学通讯,2019(32).
[2]毛亚玲.“问题”引领思考 “串联”达成思维——基于“学为中心”课堂问题有效设计的探索与实践[J].数学教学通讯,2019(23).
[3]羊文辉.带着问题,课堂撸“串”——问题串在初中数学课堂的应用探究[J].數学大世界(中旬),2019(7).
[4]陈瑞琦.“问题串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南充:西华师范大学,2019.
【作者简介】
褚伟(1968~),男,汉族,山东东营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