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仙球, 翟栋, 陈利芳, 周睿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浙江杭州 310005)
乳腺增生病是育龄期女性最常见的乳腺良性疾病之一[1],它是一种非炎症、非肿瘤的良性增生病,临床上按照不同时期、不同病理变化命名,又称为乳腺结构不良、乳房腺病、小叶增生、慢性囊性乳腺病、纤维囊性乳腺病等[2-3]。患者发病时以乳房疼痛为主要表现,可双侧发病,单侧较重,月经来潮前疼痛感可有加重趋势,疼痛感可放射至腋下和肩背部,月经结束后逐渐停止。乳房触诊时,可在两侧乳房触及多个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结节。部分患者可在发病过程中同时存在出汗、脾气暴躁等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与生活[4-5]。中医认为,乳腺增生病属于“乳癖”的范畴,其占所有乳腺疾病的70%以上[6]。有研究显示,乳腺增生病是潜在的癌前病变,有些可以转化为乳腺癌,严重威胁女性的身体和精神健康[7-8],因此,及时有效地预防与治疗本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9-10]。目前,西医针对本病尚无特效的治疗药物,治疗上通常依靠雌激素受体拮抗剂,如他莫昔芬等,但是,该药疗效不确切且副作用较大。本研究根据患者乳腺增生的不同部位,采用经络辨证针刺的疗法来治疗乳腺增生病,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乳腺科门诊和针灸科门诊收治的72例明确诊断为乳腺增生病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本研究获医院伦理委员会审议通过。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8版《外科学》[11]拟定。①乳房出现不同性质的疼痛(胀痛、隐痛、刺痛等),疼痛程度不同,可出现放射性,放射至胸胁肩背。疼痛受月经周期和情绪影响。②乳房出现单个或多个肿块,单侧或双侧均可出现,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明显,形态不规则,活动度良好。③辅助检查:B超检查可见乳腺组织结构紊乱和增多、增高、增强的反射波;其中部分腺体表现为光斑或光条反射区;囊肿形成表现为液性暗区,边界清楚具有局限性。钼靶X线检查可见乳腺增生区域出现均匀或不均匀的密度增高影,可呈局限性或广泛性;部分出现团块状、条索状或云雾状改变;部分患者可见散在分布的结节状钙化影。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2]中有关乳癖的诊断标准拟定。①乳房出现肿块,肿块常呈扁平状,形态不规则,边界欠清晰,质地韧硬,好发于外上象限。②乳房出现胀痛,胀痛程度与月经周期、情绪的变化相关。肿块大小可随情绪变化而增长,在月经前加重,月经后缓解。③B超及钼靶X片等辅助检查有助诊断。必要时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以排除恶性病变。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年龄在18~50岁之间的女性;③意识清楚,能够配合诊治;④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①年龄<18岁,或者年龄>50岁的患者;②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③正在接受其他方法治疗的患者;④合并有较为严重的心脑血管、肝、肾及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的患者;⑤精神类疾病的患者。
1.5.1 对照组
给予乳癖消胶囊口服治疗。乳癖消胶囊(广东永康药业有限公司,批号:国药准字Z10970115,规格:0.32 g×48粒∕盒)口服,每次2粒,每日3次。连续治疗8周。
1.5.2 观察组
给予经络辨证针刺疗法进行治疗。取穴方案:采用基本穴组+经络辨证取穴+局部围刺的方法。基本穴组:膻中穴、乳根穴(双侧)、期门穴(双侧)、血海穴(双侧)、太溪穴(双侧)、太冲穴(双侧)。经络辨证取穴:乳腺增生位于外上象限者:取内关穴(双侧);乳腺增生位于内上象限者:取肩井穴(双侧);乳腺增生位于乳房下象限和乳晕区者:取足三里(双侧)。局部围刺则选取病灶周围阿是穴。
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医者站立于患者身侧,采用酒精常规消毒穴位局部皮肤后进行针刺操作。针具选用华佗牌一次性毫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规格:0.25 mm×25 mm,0.25 mm×40 mm),穴位定位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GB∕T 12346-2006)[13],穴位针刺操作按照经络辨证穴组-基本穴组-局部围刺穴组的顺序。首先对经络辨证的远道取穴进行针刺,先针刺患侧穴位,后针刺对侧穴位(内关、肩井或足三里)。如:乳腺增生位于左乳外上象限,辨证为手厥阴心包经,则根据经络辨证先选择左侧的内关穴进行针刺,再选取右侧的内关穴进行针刺。快速破皮后,针尖向乳房方向刺入,内关穴和足三里穴进针深度为20~35 mm,给予平补平泻手法;肩井穴的刺法为向上提捏皮肤,然后向前平刺30 mm,行平补平泻手法。经络辨证的穴位针刺完毕之后,再针刺基本穴组,针刺顺序为由上至下;膻中穴向下平刺,乳根穴和期门穴向上平刺,血海穴、太溪穴、太冲穴均采用直刺法,进针深度在15~35 mm之间,以得气为准。增生灶局部采用围刺:触诊局部增生灶后,在局部进行浅刺围刺,进针深度在2~3 mm左右,不予手法,无需得气。以上穴位每次留针30 min,每周治疗3次,间隔1~2 d治疗1次,连续治疗8周。
1.5.3 复查及随访
治疗结束后,2组患者均电话或门诊随访3个月,观察随访期是否有肿块复发、乳房胀痛等,定期进行B超复查,并计算复发率。
1.6.1 乳房疼痛评分
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2组患者乳房疼痛的情况,并进行评分。无触痛,无自发痛,计0分;触压痛,无自发痛,计6分;自发痛,经前期为主,呈阵发性,计12分;自发痛,呈持续性,不影响生活,计18分;自发痛,呈持续性,放射至腋下、肩背部,影响生活,计24分。
1.6.2 乳房肿块评分
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2组患者乳房肿块的情况,并根据肿块的硬度、范围与大小进行评分。硬度:较正常腺体稍硬,计3分;质韧如鼻尖,计6分;质硬如额,计9分。范围:达1~2个乳房象限,计3分;达3~4个乳房象限,计6分;达5~6个乳房象限,计9分;达7~8个乳房象限,计12分。大小:最大直径≤2.0 cm,计3分;最大直径在2.1~5.0 cm之间,计6分;最大直径>5.0 cm,计9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2]进行疗效判定。治愈:肿块消失,乳痛消失,治疗后3个月不复发;好转:肿块最大直径缩小1∕2及以上,乳痛明显减轻或消失;无效:肿块不缩小,或反而增大变硬,单纯乳痛缓解,而肿块不缩小。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病例数×100%。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Ridit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36例患者中,年龄30~41岁,平均(35.16±5.10)岁;病程11~21个月,平均(16.03±4.37)个月。对照组36例患者中,年龄29~42岁,平均(35.87±4.78)岁;病程12~20个月,平均(16.15±4.96)个月。2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2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基本一致,具有可比性。
研究过程中,观察组失访5例,对照组失访3例。最终观察组31例、对照组33例纳入疗效统计。
表1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10%(27∕31),对照组为57.58%(19∕33)。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1 2组乳腺增生病患者临床疗效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 curative effect i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hyperplasia of mammary gland [例(%)]
表2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均明显改善(P<0.01),且观察组在改善疼痛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2 2组乳腺增生病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pain scores i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hyperplasia of mammary glan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分)
表2 2组乳腺增生病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pain scores i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hyperplasia of mammary glan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分)
①P<0.01,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②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疼痛评分22.45±4.63 9.87±2.91①②22.90±4.61 13.63±4.31①组别观察组对照组例数(例)31 31 33 33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
表3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患者乳房肿块的硬度、范围、大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乳房肿块的硬度、范围、大小评分均明显改善(P<0.01),且观察组在改善肿块的硬度、范围、大小评分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3 2组乳腺增生病患者治疗前后乳房肿块的硬度、范围、大小评分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breast lumps’hardness,range,and size i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hyperplasia of mammary glan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分)
表3 2组乳腺增生病患者治疗前后乳房肿块的硬度、范围、大小评分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breast lumps’hardness,range,and size i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hyperplasia of mammary glan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分)
①P<0.01,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②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肿块大小评分7.06±1.45 3.48±1.12①②6.90±1.40 4.63±1.51①例数(例)31 31 33 33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肿块硬度评分6.58±1.20 3.48±1.12①②6.63±1.24 5.09±1.40①肿块范围评分7.45±1.52 3.48±1.12①②7.54±1.52 4.81±1.48①
2组患者随访3个月,均未见明显异常,2组患者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乳腺增生病好发于中青年妇女,发病年龄集中在20~50岁,占全部乳房疾病的70%以上,其发病率居乳腺疾病的首位,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比健康妇女高1.4~1.5倍。目前,乳腺增生病的发病率有逐步上升的趋势[14]。乳腺增生病归属于中医学“乳癖”的范畴。古代医家多认为本病与肝、脾、肾三经密切相关。《疡科心得集·辨乳癖乳痰乳岩论》云:“乳癖,良由肝气不舒郁结而成。”可知究其病因,多由肝气郁结、痰凝血瘀日久而形成乳房肿块、乳络不通而发为乳房疼痛。本病又以冲任失调为本,病性属本虚标实[15],故需以补肾疏肝、行气活血和调摄冲任为原则,标本兼顾,虚实并调。
针灸治疗本病除了局部取穴治疗结合脏腑辨证取穴以外,经络辨证治疗也是独具特色。在《灵枢·经脉》篇的十二经循行原文中,只有足阳明胃经的经脉循行与病候中出现了乳房的名称:“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病候:“是主血所生病者,……循膺、乳、气街、股、伏兔、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从经脉循行分布的角度来看,乳房周围的经络与腧穴主要有:足阳明胃经的乳中穴、乳根穴、膺窗等(分别位于乳头、前正中线旁开4寸第五肋、第三肋间隙);手厥阴心包经天池穴(位于第4肋间隙,乳头外侧1寸处),足厥阴肝经期门穴(在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处),足少阳胆经日月穴(乳头直下,第7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处)。由此可见,从经络辨证的角度来看,乳房与足阳明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少阳胆经以及足厥阴肝经的关系最为密切。研究[16-19]表明,针灸疗法治疗乳腺增生病的总有效率和治愈率,均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这也显示了针灸疗法的独特优势。而临床上乳腺增生的部位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乳腺增生病其部位以外上象限较多,其次为内上象限,再次为乳房周围[20]。基于乳腺增生的不同部位,可以采取经络辨证进行针刺取穴。其中,以外上象限为主的病变与手厥阴心包经关系密切,心包经的天池穴就位于乳房的外上象限,这可以说是对以上传统经络理论认识的补充。厥阴心包经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针对外上象限为主的乳腺增生,选取手厥阴心包经的内关穴为主穴,内关穴为心包经络穴,又通于阴维脉,是手厥阴心包经上最重要的穴位,故乳腺增生位于外侧者针刺内关可通经活络,宽胸理气止痛。针对增生以内上象限为主的患者,选取足少阳胆经之肩井穴,足少阳胆经“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胆经走行于乳房内侧,肩井穴向下正对乳头,是手、足少阳经、足阳明经、阳维脉的交会穴,为足少阳胆经上与乳房关系最为密切的穴位,具有疏肝利胆、解郁散结、通经活络、理气止痛之功效,故乳腺增生位于内侧者针刺肩井穴可消除肿块,缓解疼痛。《丹溪心法》曰:“乳房阳明所经,乳头厥阴所属。”针对增生以乳房周围为主的,则根据“乳房阳明所在”选取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穴。“合治内府”。足三里为胃经最重要的穴位,也是扶正祛邪第一要穴,故乳腺增生位于乳房下象限和乳晕区者可取足三里以扶助正气、疏通阳明经气血。除了以上的经络辨证取穴外,结合常规针灸疗法的局部围刺和根据脏腑辨证取穴的基本穴组,形成经络辨证取穴+基本穴组+局部围刺的针灸取穴方案,这也是本研究的治疗特色。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7.10%(27∕31),对照组为57.58%(19∕33)。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2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均明显改善(P<0.01),且观察组在改善疼痛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2组患者乳房肿块的硬度、范围、大小评分均明显改善(P<0.01),且观察组在改善肿块的硬度、范围、大小评分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患者随访3个月,均未见明显异常,2组患者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现代医学认为,乳腺增生病是由于内分泌功能紊乱,雌激素和孕激素比例失调及催乳素升高所导致的乳腺正常结构紊乱[21]。针刺疗法治疗本病可以通过调节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ypothalamicpituitary-ovarianaxis,HPOA)而改善体内内分泌功能,从而降低乳腺组织对雌激素的敏感性,最终抑制乳腺组织细胞增殖[22]。
综上所述,经络辨证针刺法治疗乳腺增生病可明显改善患者乳房疼痛的症状,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