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痰熄风法对痰湿体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

2021-12-11 04:54王洪华宁为民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分值中风证候

王洪华, 宁为民

(1.广州中医药大学东莞医院神经内科2018级硕士研究生,广东东莞 523000;2.广州中医药大学东莞医院神经内科,广东东莞 523000)

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的一种致残性疾病。据《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9》统计,我国脑卒中每年新发病例数超过200万,而缺血性脑卒中占70%以上。总结其特点不难发现,该病发病率高,患病率逐年攀升,死亡率和致残率居高不下,该病所带来的经济负担呈爆发性增长[1]。目前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手段有限,具有循证医学证据的仅有严格时间窗口内的溶栓治疗及机械取栓,但由于以上严格时间窗的限制,缺血性中风的临床治疗仍难以取得满意效果。如何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仍是目前缺血性中风的治疗难点[2]。

缺血性脑卒中属于中医“中风病”范畴,中医药治疗中风虽遵循相同的中医理论,但存在不同的学术观点和流派,中医体质学说就是其中之一。从中医体质学说的兴起及完备以来,全国多中心的体病相关性研究中对4 92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中医体质与缺血性脑卒中具有相关性[3-5];研究表明,体质贯穿缺血性脑卒中的急性期及恢复期,结合中医体质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干预治疗,对其临床疗效有积极的影响[6-7]。可见体质是疾病与个体的枢纽。基于岭南地区人群疾病的中医体质特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以痰湿体质多见,痰湿体质贯穿疾病的整个病程。基于此,本研究采用化痰熄风法治疗痰湿体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1月在东莞市中医院脑病科住院并符合纳入标准的痰湿体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74例。根据入院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7例。本研究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并通过东莞市中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批准。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发布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8]中的诊断标准:①急性起病;②局灶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③影像学检查显示出现责任病灶或症状∕体征持续24 h以上;④排除非血管性病因;⑤脑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排除脑出血。

1.2.2 中医诊断和体质判定标准(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的《中医内科学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9]中有关中风病痰湿阻络型的辨证标准。①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②次症:眩晕或头昏沉,咽干口苦,咯痰或痰多而黏,腹胀便干便秘,舌质暗或有斑点或舌下脉络迂曲,苔白或白腻、黄或黄腻,脉弦细或沉滑。③急性起病,具有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及2个次症。不具备上述条件者,可依据影像学检查诊断。(2)中医体质判定标准:参照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ZYYXH∕T157-2009)》[10]:痰湿体质转化分数≥40分者。

1.3 纳入标准①符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中西医诊断标准;②中医体质辨识为痰湿体质,且无其他兼夹体质;③首次发病或既往曾有缺血性脑卒中病史但无明显后遗症,此次发病时间在6~72 h内,未接受溶栓及血管内治疗;④入院时一般生命征尚可,无意识障碍或轻度嗜睡能唤醒,与研究者言语沟通无明显障碍;⑤年龄为18~75岁;⑥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1.4 排除标准①TOAST分型为心源性卒中的患者;②合并有重度认知功能障碍、失语、意识障碍等,不能参与调查研究的患者;③合并有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如感染、遗传代谢性、免疫性疾病及恶性肿瘤等的患者;④合并有严重的伴随疾病,如心、肝、肾功能严重不全、多脏器衰竭、严重糖代谢紊乱等的患者;⑤3个月内参加过其他临床试验的患者;⑥不愿意参加本研究的患者。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1)急性期:按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8]给予常规药物治疗。①清除氧自由基: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依达拉奉注射液(西安利君制药有限责任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20042;规格:20 mL∕30 mg)30 mg,静脉注射,每天2次。②抗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肠溶片(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30396;规格:300 mg×100片),口服,每次100 mg,每天1次。③基础疾病治疗:包括个体化调脂稳斑和调控血压、血糖等。(2)恢复期:按照《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4》[11]给予药物二级预防治疗。①抗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每次100 mg,每天1次。②基础疾病治疗:包括个体化调控血压、血糖、血脂等。疗程为4周。

1.5.2 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化痰熄风法中药天麻健脑饮颗粒治疗。用法:天麻健脑饮颗粒(本院制剂,由法半夏、白术、茯苓、石菖蒲、泽泻、天麻、钩藤、红景天等中药组成,具有化痰熄风作用),急性期每次1袋,每天3次,恢复期每次1袋,每天2次,用100 mL温开水冲服。疗程为4周。

1.6 观察指标

1.6.1 中医证候积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12],制定中医证候评分表,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分无、轻度、中度、重度4级,其中主症分别计为0、2、4、6分,次症分别计为0、1、2、3分。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7 d和4周后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情况。

1.6.2 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采用NIHSS评分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值越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7 d和4周后NIHSS评分的变化情况。

1.6.3 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采用MBI评分评估患者的功能障碍程度,总分为0~100分,分值越高,表示功能越好。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7 d和4周后MBI评分的变化情况。

1.6.4 痰湿体质改善情况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7 d和4周后痰湿体质分值的变化情况。

1.7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12]中有关中风病的疗效评定标准,即根据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情况来评定疗效。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证候积分减少率=(治疗前证候积分-治疗后证候积分)∕治疗前证候积分×100%。疗效评定标准: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率≥7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改善,证候积分减少率为30%~7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率<30%。加重:临床症状、体征较前加重,证候积分减少率<0。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病例数×100%。

1.8 统计方法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若方差齐,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若方差不齐或不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平均秩次和四分位数[R(P25,P50,P75)]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秩和检验,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脱落情况及基线资料比较研究过程中,对照组脱落1例,试验组脱落3例,最终对照组36例、试验组34例患者完成全部疗程。对照组36例患者中,男22例,女14例;年龄54~71岁,平均年龄(62.47±3.98)岁;病程在6~72 h内。试验组34例患者中,男22例,女12例;年龄52~73岁,平均年龄(62.74±5.10)岁;病程在6~72 h内。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高危因素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痰湿体质分值比较表1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患者的痰湿体质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7 d和4周后,2组患者的痰湿体质分值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试验组在不同时段对痰湿体质分值的降低作用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前后痰湿体质分值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phlegm-damp constitution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P25,P50,P75),分]

表1 2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前后痰湿体质分值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phlegm-damp constitution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P25,P50,P75),分]

①P<0.05,与治疗前比较;②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

组别对照组试验组治疗4周后46.18(40.63,43.75,46.88)①24.19(34.38,37.50,40.63)①②例数(例)36 34治疗前37.89(46.88,46.88,52.35)32.97(43.75,46.88,50.00)治疗7 d后41.83(40.63,43.75,50.00)①28.79(37.50,40.63,44.53)①②

2.3 2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表2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患者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7 d和4周后,2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试验组在不同时段对NIHSS评分的降低作用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NIHS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P25,P50,P75),分]

表2 2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NIHS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P25,P50,P75),分]

①P<0.05,与治疗前比较;②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

组别对照组试验组治疗4周后41.22(0.00,2.00,3.00)①29.44(0.00,0.00,2.00)①②例数(例)36 34治疗前36.42(2.25,5.50,8.75)34.53(3.00,5.00,8.00)治疗7 d后40.14(0.25,2.50,4.00)①30.59(0.00,1.00,3.00)①②

2.4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表3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7 d和4周后,2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试验组在不同时段对中医证候积分的降低作用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2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TCM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P25,P50,P75),分]

表3 2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TCM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P25,P50,P75),分]

①P<0.05,与治疗前比较;②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

组别对照组试验组治疗4周后43.06(8.00,10.00,13.00)①27.50(4.00,8.00,9.00)①②例数(例)36 34治疗前31.58(12.25,16.00,17.75)39.65(14.75,16.50,20.00)治疗7 d后40.15(9.00,12.00,16.00)①30.57(9.00,11.00,12.00)①②

2.5 2组患者治疗前后MBI评分比较表4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患者的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7 d和4周后,2组患者的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试验组在不同时段对MBI评分的提高作用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2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前后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比较Table 4 Comparison of MBI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P25,P50,P75),分]

表4 2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前后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比较Table 4 Comparison of MBI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P25,P50,P75),分]

①P<0.05,与治疗前比较;②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

组别对照组试验组治疗4周后30.14(80.50,86.00,95.00)①41.18(85.00,95.00,98.00)①②例数(例)36 34治疗前34.04(56.25,72.00,81.25)37.01(58.25,74.00,72.00)治疗7 d后29.40(76.25,82.00,90.75)①41.96(79.75,89.50,95.00)①②

2.6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表5结果显示:治疗4周后,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4.12%(32∕34),对照组为75.00%(27∕36),组间比较,试验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5 2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疗效比较Table 5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例(%)]

3 讨论

历代医家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研究历史悠久,最终总结出“痰、风、火、气、瘀”等病理因素,而“痰”在其中占据着举重若轻的地位。《本草新编》记载:“中风未有不成于痰者”,指出痰是中风病程的关键要素,即大多数为痰阻经脉而发中风者;故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也指出:“半身不遂,大率多痰”。痰横窜血脉,血行不畅,血液积滞可成瘀,同时,痰郁可化火生风,痰又可随风游走于经脉,阻滞脉络,上扰脑窍,神窍不通,故“痰”本身作为病理产物影响中风,又可产生其他病理产物而加重中风,导致中风病情反复,病程缠绵。痰湿体质与“痰”这一要素紧密相关。随着中医体质学说的发展,发现痰湿体质不仅在中风发生后突出,在中风高危人群中也被观察到,并且常随着痰湿体质指数的加重而诱发中风。虽然随着中风病程的发展,痰湿体质的指数缓慢下降,但在中风恢复期仍长期存在,并与复中有相关性,故逐渐出现基于体质学说所建立的中风病复发风险评估模型。同时,岭南地区地卑土薄,气候潮湿,六淫致病以“湿”多见,兼本地区人群嗜食生冷及肥甘厚味之品,更加重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日久体质偏颇,痰湿体质为患,故临床上痰湿体质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多见。

脑组织缺血缺氧后发生的缺血性级联反应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机制,其中炎症级联反应及外周免疫反应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痰湿体质被证明存在Th细胞分化的偏移,与T细胞亚群Th17及Th1∕Th2细胞比率相关[13-14],其中Th17、Th1细胞为体内免疫细胞,被启动后会分泌白细胞介素17(IL-17)、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β(TNF-β)等促炎细胞因子等。近年来,王琦团队利用液相芯片技术研究痰湿体质人群,发现痰湿体质人群促炎介质IL-6、TNF-α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高于平和质人群,且痰湿体质评分与其呈正相关[15]。以上的免疫细胞及促炎介质均在缺血性脑卒中的炎症级联反应及外周免疫反应起关键作用。也有研究从基因多态性论证痰湿体质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倾向性,研究结果显示,痰湿体质人群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后其MTHFR C677T基因型倾向于表现为CT基因型[16],而此基因突变会引起MTHFR酶的活性降低,从而促进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增高。刘霞等[17]从侧支循环的角度去研究,发现痰湿体质与侧支循环建立相关,痰湿体质可致侧支循环开放不良,从侧面验证对痰湿体质的干预可促进新生血管的再生。

基于此,本研究采用化痰熄风法治疗痰湿体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结果显示,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结合化痰熄风法治疗痰湿体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疗效确切,其对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NIHSS评分和痰湿体质分值的降低作用以及对MBI评分的提高作用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证实化痰熄风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痰湿体质、中医证候积分等方面的改善更具优势,提示中医体质学说在疾病的治疗方面具有指导意义,通过体质干预可对疾病的转归产生深远影响。

猜你喜欢
分值中风证候
肥胖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一起来看看交通违法记分分值有什么变化
预防中风应做到八要八不要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体育考核新方案出炉 项目分值变化大
按病种(病组)分值结算:现状、做法和评价
回药失荅剌知丸治疗中风后痴呆的疗效观察
昆明地区儿童OSAHS中医证候聚类分析
基底节区出血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2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