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洪玉
(太原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0)
对于茶艺英语翻译来讲,其有着较长的发展历史,可以充分显示传统文化的输出。伴随我国进入世贸组织,茶文化和各国的交流更为频繁,对此方面的教育培育以及推广,得到了政府的高度关注,在茶文化交流之下,使得茶艺翻译变得兴盛,现如今,越来越的人关注我国的茶艺文化。
中西文化存在突出的不同,结合茶艺翻译来分析,该差异的表现是非常明显的,其造成的影响可从下述几点进行讨论。
语言源的差异性,与生活观念息息相关,不一样的民族以及国家,存在不一样的生活观念,在语言表达方面,也呈现出不同,对此,在不一样的生活观念之下,促使了各色文化差异,尤其是茶艺英语。茶艺和英语的结合,换句话来讲,就是和西方文化的结合,在文化碰撞之下会造成一系列差异性。结合生活及行为习惯来分析,东方人较为拘束,当进行茶艺英语翻译时,往往侧重于意译。相比之下,西方人较为直白,对茶文化存在神秘感,故而在茶艺翻译方面,常常更为注重直译。比如对于“茶壶里煮饺子”,比喻反应迟缓、口齿不灵的人。英国是一个岛国,英语是其母语,虽然地处偏僻,但是商业文明先进,针对于茶文化语言,在对其进行表达时,更注重于直白,如“a tea hound”,常常被用来对花花公子进行讽刺。其中单词“hound”,翻译过来就是卑劣之人,显而易见,在表达上更为直截了当。
国人非常喜爱茶,尤其是在南方一带,除了饮茶,也研究与之有关的故事,在茗茶背后隐藏着相应的典故,品茶之余,也可以徜徉于历史。举个例子,大家熟悉的“西湖龙井”,其典故源于乾隆时期,通过服用某品茶,从而治愈太后的故事,对此,当时也被视为“贡茶”,被天下人所知晓。基于这些故事,促使茶艺翻译更为复杂,由于外国人不易理解这些典故,因此西方人的翻译无法做到形神兼备。结合一些西方国家来分析,“afternoon tea”是最为出名的典故。十七世纪,下午茶文化于欧洲得到了大力推广,形成了诸多的习惯用语,比如大家熟悉的“tea break”,这些典故之,使人们了解大量的茶文化内涵,推动茶艺翻译取得更大的进步。
这和语言源发展息息相关,体现礼仪以及风俗等,伴随历史的进步,随之慢慢得到沉淀,同时形成了一种约束力,推动集体习惯的产生。我国文化中,茶文化与诸多文化彼此衔接,比如道教文化,注重修身养性,故而,国人热衷于品茗,通过品茶交流进一步加深情感,随之诞生了这样的成语,即“茶余饭后”。相比之下,对于英国饮茶文化来讲,更为注重细腻,如大家熟悉的“tea tray”。以英语来分析,存在“tea caddy”这一词,具体而言,指可以移动的茶几,以向客人提供服务,从某个角度上分析,同样彰显了小资文化情调。
思维方式差异与语言源发展有关,对于中西文化来讲,不同地域有着不同影响,对此当进行茶艺翻译时,也有着不同的思维,这既源于地域不同,也源于文化背景差异。结合茶艺英语来分析,对于单词以及字符,可以结合思维习惯进行组合,产生相应的语言形态形式,以此来分析,茶艺语言表达上,汉字和英语不尽相同,往往针对文字符号,显示在组合及表达形式。如,国人常常有着这样的思维方式,即从整体扩散至局部。当开展茶艺翻译时,需要借助中文习惯对句子结构进行明确,在此之后进行局部处理,接下来,结合所谓的个体主义,通过由小及大的方式,完成对茶艺的翻译。就其翻译过程来说,常常以点着手,慢慢拓展至整体,达到最终的整体翻译。显而易见,基于中西文化的不同,不一样的习俗差异,会给茶艺翻译造成不一样的影响,不过均可以实现最终翻译目标。
针对茶艺英语而言,实际上它是专业术语翻译领域的,其翻译不但充分彰显了不同语言的规范性,还应强调翻译的有效性。由于文化之间的影响,对于茶艺翻译而言,还有着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意译变形的专业术语缺失,以及部分翻译信息存在不对称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茶艺及文化的发展。
大陆属于茶叶的故乡,有着充足的文化资源,大多数茶叶的命名均存在一定的寓意以及典故。然而在茶艺翻译中,因为文化内涵的深厚,从而在专业术语方面,极度缺失,一些茗茶的学名常常用拼音来进行表示,如大家熟悉的西湖龙井茶,以“Xihu Longjing Tea”来表示,对于普洱茶,以“Pu’er Tea”来表示。这样的翻译并不能充分体现其典故,难以彰显茶文化的深厚,寓意上有待强化,没有做到传情达意。
针对于铁观音,就其茶艺表演来分析,其中就涉及到了投茶环节,就其中文来看,它叫做“乌龙入宫”,对于铁观音来说,它是乌龙茶的一种,其英文茶艺被译成“Oolong coming into the palace”。就铁观音泡茶表演而言,其中文称作“高山流水”等,在这之中,前者则是将茶壶提到高处开展冲水,充分反映出茶艺表演人员的专业性及优秀的技艺;而春风拂面一般是借助壶盖,将茶汤之上漂浮的泡沫刮去,使茶水变得更为清澈透亮。但是针对英语茶艺而言,它则是被译成“Flushing high and purring low”以及“the wind blowing face”。根据以上茶艺翻译对比能够知道,哪一种表达方式更能彰显茶文化格调,从中可以明显看出,英语翻译方面还有待提升,没有充分反映出茶道中高雅的意境。
总的来说,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是不能避免的,对于茶艺英语翻译来看,应对技术表现还有情感交流加以重视,最大限度地利用相关元素,借助这些元素来弥补文化差异产生的问题,以达到中西方在茶艺文化方面的有效交流。
3.1.1 强化研究专业术语。茶艺翻译中需要对用语的规范进行明确,以茶叶名称为切入点,进一步划分翻译技巧。茶文化底蕴深厚,若通过翻译皮毛来认知及应用茶艺英语,难以实现文化传播的目的。比如普洱茶,当进行翻译时,就应该认真区分,对于一般陈年普洱,应该用“Aged Pu’er Tea”来表达,而对于28年陈年普洱,应该用“28-Aged Pu’er Tea”来表达。再如,无论是一般乌龙茶,还是冻顶乌龙茶,都用“Onlong Tea”来表示,不过具体茶艺翻译中,前者应该译为“Alishan Onlong Tea”,后者应该译为“Dongding Onlong Tea”,这样就更加科学。
3.1.2 直译及意译的彼此衔接。对于中西文化来说,二者有着固定的文化模式,因此双方在语言信息表达及传递方面很难保证准确无误,将其放在茶艺英语翻译上,该问题就非常突出,反映出极大的不平衡现象,也就是说二者语言上相互干扰。想要更好地在茶艺翻译上彰显我国语言文化,比如“明前茶”,可将其翻译成“The preceding dragon well tea”,也就是说明此茶需要在清明之前完成采摘,同时也指出了一定的气候条件作用,会对采摘茶叶品质造成极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开展茶艺英语翻译时,需注意红茶的翻译,它是“black tea”,而不是“red tea”,究其原因,红茶开展加工时,它的颜色会一点点变成深红色,逐渐接近黑色,因此它被翻译成“black tea”。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知,英语茶艺的翻译,需注重意译及直译的有机结合,结合茶叶文化历史,进一步产生合理翻译衔接,旨在更好地传情达意,促使茶文化被东西方文化所接受及认可。
针对茶艺英语翻译来看,行之有效的方式是要根据情感表现进行说明,如针对茶艺表演开展翻译时,对于茶的味道可选取具有一定情感及意蕴的词汇。对于茶汤味道来说,中文表达为浓厚,那么进行翻译时,可翻译为body,若是想要阐述茶汤明亮,则可以将其翻译成bright,阐述茶汤味道比较爽口,可翻译成point,虽然这些词都比较一般,不过实际进行英语表达时,却有着更深层次的涵义。以point为例,其英语直译意思为“点”,实际上它也有爽口的意思,它可对茶进行形容,如“a few point”,它的意思为该茶比较爽口。利用这些普通的词汇进行情感表达,有利于更好地彰显英语翻译文化中独特的韵味和情感表现。
对于中西文化的不同,应该提高重视程度,不过在茶艺翻译中应该尽可能消除差异,产生彼此间的流畅文化交流。对此,针对茶艺翻译过程,文章给出了应该关注的技术要点,不管是基于翻译技巧,还是情感表达,均应建立在茶艺翻译中,直译以及意译的桥梁,使得茶文化知识,具备了更为丰富的传播渠道、更大的传播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