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静,倪 娜
(蚌埠医学院 医学影像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飞速发展,截止2020年12月,全国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近10亿,网民数量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健康码”助9亿人通畅出行,依托互联网提供的磅礴动力,构建了国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互促双循环的新格局。[1]从WEB1.0到WEB4.0,在当代中国,互联网与知识、计算、数据相互结合,共同推动了创新,不断推动数字向智能和智慧的演进发展。
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立德树人”,实现三全育人;[2]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了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六个方面的重点任务。[3]高校作为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主战场和前沿阵地,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既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五大机遇:一是打破西方话语权垄断格局,二是拓展新空间和载体,三是转型话语范式,四是催化话语认同,五是延伸话语实践平台推动话语权发展;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提高促使话语双方关系变革,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的表达正是思政教育话语传播的有效路径,是对大学生话语进行实际影响的具体思政教育的实现。“互联网+”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要把网络思政教育同互联网的创新成果发挥协同作用,进行深度地融合,推动教育组织创新变革、理念不断进步、效率不断提升,实现教育创新力和高质量,形成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以“互联网+”为支撑的新发展形态。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体现在:一是高校具有构建有关话语体系的资格和权利,高校思政教育利用网络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播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二是高校具有调控、引领和主导网络多元话语的权力和能力,思政教育直接参与大学生群体网络话语竞争;[4]三是高校在网络空间具有实现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目标的效果和效力,思政教育关乎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问题,网络阵地必须坚守。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具有量大、域广、速度快、传播便利的优势,人们乐于使用互联网用于工作、学习、生活,世界各国人民通过交互过程,使互联网发展成为当前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与文化对抗的前沿阵地:资本主义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依靠先进的网络技术,掌握网络话语的力量,抢占意识形态阵地,控制话语权;由于技术差距,我国作为世界上占少数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阵地一度处于劣势,高校教育者主要将互联网作为传播的媒介工具,更注重收集信息开展教育教学,网络阵地意识相对弱化,没有有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占据网络前沿阵地的意识,导致话语控制力被削弱。在互联网领域,高校应充分认识巩固高校思政教育的阵地意识的重要性,积极思考并创新从“四个自信”角度推动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发展,切实提升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控制力。
传统思政教育中,教育者处于绝对主导地位,自上而下的传统手段和方法,仅单一灌输或填鸭,师生间忽视了学生对开放、平等、生动、创新的教学模式渴望,缺少多样化的信息传播形式和图片、图像、声音等多种话语体系,弱化了“智能”创新运用,导致学生觉得内容乏味,缺乏生动性和吸引力,阻碍了思政教育话语权的更新。“互联网”下,从教育者角度,线上教育环境不同于线下教育环境,教育者需要实现单纯教师角色向网络社会虚拟角色的转换;从被教育者角度,互联网生动、有趣、开放、包容,具有有冲击感、视觉化阅读、表达和评论化的特点,但网络大数据下也给学生带来了如何去伪存真、获取真实、有效、合理信息的困扰。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话语体系肩负着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党、国家、社会主流舆论思想的重要任务,有必要解决枯燥、晦涩、形式僵化、单一、缺乏吸引力的教育内容,教学应以更多样、简洁、生动的形式和更新鲜、丰富、有趣的内容,切实增加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吸引力。
虚拟、开放、随意、碎片化的互联网导致网络环境中价值观多元化,高校思想教育在新形势意识形态下,生存空间被不断挤压,存在边缘化风险,而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存在人财物不足、制度建设不健全、个别负责人思政教育的主体责任不强、团队结构弱、教育动力不足、网络有关知识储备不足等问题,均是教育双方互动弱的体现,导致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效果实现不足。高校党委要从思想认识、工作作风上着手,重视网络思政教育的本质,遵循思政工作规律,把网络思政工作融入到各项具体工作中,深入互动了解和回答实际问题,通过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云上课堂”等,强化网络思政教育学习内涵效果,形成正向有效的价值引领力,切实强化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效果。
西方国家通过互联网核心技术优势垄断了网络平台话语体系,不断挤压马克思主义的网上传播空间,因技术依赖导致网络思政工作开展受阻,高校思政教育网站设计构建管理理念落后、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吸引力弱、网络治理、组织结构、采编流程、传播体系、管理体制和规划不协调等,削弱了思政教育话语权。高校要摆脱被别人牵着“牛鼻子”走的关键是要在自主创新上有所突破,把好方向、突出重点:一方面在宣传主流意识形态构建网络思政平台时,要以大学生群体的认知需求为导向,规范学生网络言行;另一方面“先梳后导”,通过高校网络思政平台正向引导大学生发表对国家、社会管理及学校大小事务的意见,切实发挥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平台效能。
“互联网+”下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话语权准确表达,不忘为党育人的初心,不改为国育才的立场。高校要以问题为导向,充分利用“互联网+”载体,在网络思政教育工作中思考探索坚定政治立场、充实话语内容、提高教育主体素养、改善话语外部环境、做强平台等问题,利于师生发出有效正能量等方面,从而有效构建学校网络思政教育过程中有效的话语体系、牢牢掌握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5]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要握牢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必须坚守明确的育人导向,坚守政治底线,深化话语内涵,引导师生将网络话语权正能量的重要性入脑入心,强化网络意识和个人网络文明素养,养成良好的网络文明生活方式,学校层面要注重营造清朗网络空间,设立专项,鼓励师生创造优秀网络文化产品,特别是马院教师和辅导员运用新技术、新理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党的重要思想为引领,网络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网络思政精品课”、选拔优秀学生任网络传播员、实施“学生优秀网民”和“网络文明传播学生使者”等培育项目、开展“网络安全与网络素养”主题教育,完善网络安全与素养意识教育等,搭建智慧平台,实现话语内涵控制力较好效果。
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构建时,首先,高校教育者要倾听学生之声,融入学生话语,满足学生发声述求,进而实现话语内容被学生群体接受,发挥思政育人作用;其次,因网络信息涉及范围广、更新速度快、问题众多,网络思政教育主体数量和精力有限,导致话语内容必须聚焦主要问题,构建新时代网络思政教育话语内容时,通过抓住主流,分清支流,以主要矛盾的化解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可以大大提升网络思政话语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再次,利用“互联网+”的前沿性、广泛性、系统性、实践性,以认知提升、内外化相融合与行为养成三步骤,加强网络素养综合教育,引导学生自觉自律投身网络文化建设,形成清朗的网络文化空间,实现主体自觉,促进理念更新,强化话语内容的科学性。最后,做好发展战略规划,综合思想内涵、贴近程度与受众反馈等因素,善用“网言网语”,提供更多有观点、有温度、有品质的信息,定制具有学生需求、蕴含主流价值观、活灵活现的案例,营造喜闻乐见的思政氛围,引起学生共鸣,实现线上线下思政教育合力,增强话语内容说服力,优化话语内容。
高校学生更加关注新媒体、新技术的应用,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我国近十亿网民规中,从年龄结构上看,10-29岁年龄段的网民人数最高;从职业结构上看,学生群体网民人数最多,[1]高校学生掌握了较好的网络技能,其话语渠道更加广泛、多元,学校要提升话语表达效果,就必须从实际出发,从核心能力方面提升话语表达效果:一是加大网络思政教育运行机制的研究,注重培育网络思政教育名师,专项选择业务好、网络技能强和有号召力影响力的教师,组建政治过硬、业务强、知网懂网会用网的专业思政教育团队,选好校园好网民作为高校网络评论员、新闻通讯员、网络信息员队伍,发挥好互联网网络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作用;二是牢记育人责任,深入研究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及时发现学生群体网络上反映出的各类思想行为问题、困惑和难题,以“立德树人,立志成才”为导向,打造官方“自媒体”,有温度地有效解决话语冲突导致的各类情况,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格局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拓宽话语传播渠道;三是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模式,大胆创新变革“互联网+”下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观念、内容、方法及评价,提升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提高话语表达力。四是在网络思政教育主阵地占领话语权,加强网络技术与管理人员的研究队伍建设,全员参与到网络育人全过程中,经常开展专题培训,做好队伍建设,不断推进网络思政品牌化建设,提前规划,制定相应建设方案和工作规划,明确学校未来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建设的方向、重点、特色、实施步骤和具体管理办法,并提供配套各项保障。
高校采用系统思维建设高校品牌,通过科学认识网络平台与话语权内容建设的关系,制定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和法规,打造网络思政教育话语育人矩阵,培育网络思政教育文化观,将大数据与新媒体建设中的“两微一端”、“智慧党建”平台和校园信息化建设结合,构建“四维一体”综合话语平台:高校结合智慧平台高效、综合、联动的特点进行平台顶层设计,做好网络思政话语平台管理规划,采用线上线下联动,大力普及正确的大数据思维观念,运用网络新媒体、新技术,主动做好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中国大学生在线、易班等平台的对接互动,积极参与宣传思想教育优秀作品、优秀网络文化作品推选等主题活动,广泛开展“大学生网络文化节”等系列网络文化专题活动,充分开发网络资源,将现有的网络平台如公众号、学生论坛、视频展播等进行教育、管理、服务等功能深度融合,将主题特色鲜明的网络活动和网络作品从师生中选拔出来,在师生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平台上同频共振。
综上所述, 话语权是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各项功能得以实现的重要媒介,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6]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要积极引领高校网络舆论,作为“主心骨”、“定盘星”,这样才能保证思政教育在复杂多元的网络话语环境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7]这既是话语权构建的基本前提,也是核心本质,更是意识形态工作阶级性与社会发展时代性的根本要求。针对高校大学生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依托“互联网+”,以教育者为主体,基于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构、组织,在意识形态领域中注重利用网络增强思政教育话语生产传播的资格和自由,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的网络文化、思想、道德和价值观的实践过程,并通过对网络多元话语的调控、引领和主导获取思政教育领导权、控制权和引导权,实现、维护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思政教育话语渗透到高校大学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