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瑢 董旭午
【摘要】当下,高中语文教学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是教学、导学、扶学和放手自学一片混沌。本文建议对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包括必修和选择性必修)中的课文篇目进行合理化分类与重组,建构一种返本归真、守正创新、务求实效的高中语文课程;同时多维“生活”融通互哺,教学、导学、扶学和放手自学合理规划,充满情趣和理趣。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更好地完成语文教学的本务,切实达成教文立人的理想。
【关键词】生活化,高中语文,课程,归真重构
当下,高中语文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是教(读jiāo,下文相同情况下读音一致,不再标注)学、导学、扶学(即辅助学生自学)和放手自学一片混沌:或概念不清,界定不明;或课时分配不合理,甚至连教学、导学的有效课时都无法保障;或用以教学和导学的课文还不够典范,而且具体篇数也不尽合理。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一些所谓的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开发与实施,不仅脱离实际、效益很低,还挤压了教学、导学和扶学所必需的时间,从而严重影响了教学生学好和会学语文这个教学本务的完成。故此,笔者主张对当下的高中语文必修课程进行重构,再以生活化语文教学理念为指导,多维“ 生活”(即作者生活、文本生活、读者生活、师生生活、生活情理等)融通,教学、导学、扶学和放手自学合理规划,充满情趣和理趣,归真务实地展开高中语文教与学,进而更有实效地完成教学本务,实现教文育人的语文教育理想。
据笔者统计,统编高中语文教科书(含必修上、下册和选择性必修上、中、下册)共有课文137 篇(包括诗词诵读篇目)。从教与学的实际出发,经过认真反思和研讨,笔者认为,教师教学和导学的课文篇目宜各约占教科书总篇目的1/5 强,扶学的课文篇目宜约占教科书总篇目的2/5 强,放手由学生自学的课文篇目宜约占教科书总篇目的1/5 弱。据此,笔者先从这137 篇课文中精选出26 篇经典课文作为教师教学篇目,其中必修有16 篇,选择性必修有10 篇;遴选出26 篇典范课文作为教师导学篇目,其中必修有14 篇,选择性必修有12 篇;遴选出55 篇作为教师扶学篇目,其中必修有27 篇,选择性必修有28 篇;余下的30 篇都列为放手由学生自学的篇目,其中必修有10 篇,选择性必修有20 篇。选好这些课文篇目后,重新组元,拟定单元主题,制订教学、导学、扶学和放手自学的方案,周期为高一、高二两个学年。此外,笔者还制订了自学效果督查方案,以确保学生自学的实效性。高一上学期到高二上学期这一个半学年,适量、适度、适时地完成这些课文的教学和导学任务,而且教学课文的数量逐学期减少,导学课文的数量逐学期增加,逐渐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笔者认为,将教材中的课文篇目重新组元,并确立主题、制订实施方案,也就是在为适量、适度、循序且有层级地实施好课程教学活动作好规划和布局。
一、教学课程的实施
所谓教学课程,就是教师充分利用精选出来的教学课文,在课堂上精细、融通、深透地教学生学会和会学语文的课程。教学课程的周期为高一到高二上学期三个学期,课文数量总体上呈递减趋势。比如,在高一下学期(以下都以这一学期的课程安排为例,后文不再赘说),笔者将必修下册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庖丁解牛》《庄子》《谏太宗十思疏》《窦娥冤》《祝福》列为一个教学单元(第一单元,主题为“人性的多棱镜”);将《大学之道》《〈老子〉四章》《兼爱》《过秦论》《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列为一个教学单元(第二单元,主题为“辨理悟道”)。这样安排主要是从课文的文与质的典范性,以及课文主题、体裁等方面的因素来考虑的。第一单元从多维度揭示人性的善与恶、智与愚,第二单元则从多维度启迪学生运用智慧辨理悟道。为了充分体现这一重构意图,笔者不惜打乱教材课文的编排顺序,甚至跨册重组,如《大学之道》《〈老子〉四章》《兼爱》出自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过秦论》出自選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
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每次教学课一般都安排两课时(个别的需要安排三课时),主要步骤为作好课前准备、展示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等。作好课前准备,包括师生预先搜集或印发“ 走进作者生活世界”的相关背景资料和评论文献,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为疑难字词注音释义等;明确教学过程主要包括检查课前准备情况,学生自读感知、梳理、品析课文,深入思考探究有关问题,进行课堂依文微写作训练,课文教学小结等环节。
课程实施的形式是单元集中教学,具体要求为:(1)以教学生学好和会学语文为目的,严格按照教学设计方案的步骤进行操作,认真落实好教师如何教;(2)利用好这些教学课文,教学生融通多维度“ 生活”悟透作者这样写而不那样写的缘由;(3)鼓励教师个人创新,但个人发挥只能在严格执行该教学设计方案的基础上进行;(4)按照整体的教学规划扎实推进,不必计较学生一时考试分数上的得失。实施教学课程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真正悟得每篇教学课文何以这样写而不那样写的缘由,在学好和会学上大获收益,从而为他们学文、立人筑牢根基。
二、导学课程的实施
所谓导学课程,就是教师充分利用遴选出来的导学课文,并据课文实际预先拟设好关键问题,在课堂上指导、点拨学生比较自主地学会和会学的课程。导学课程的周期为高一到高二上学期三个学期,课文数量总体上呈递增趋势,高二上学期课文数量最多。以高一下学期为例,笔者将必修下册的《齐桓晋文之事》《鸿门宴》《谏逐客书》《六国论》《答司马谏议书》列为一个导学单元(第三单元,主题为“ 治国修身”),将必修下册的《雷雨》《哈姆莱特》《装在套子里的人》《促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列为一个导学单元(第四单元,主题为“ 觉悟人性”)。这样安排主要是从课文思想主题的维度来考虑的:第三单元可以教学生学习治国修身之道,第四单元可以引发学生对人性的多维思辨。当然,这样的安排也尽可能观照到了课文的典范性与体裁的同一性。
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每次导学课都包括课前学习指导、课上学习指导、课内延展阅读、课堂依文微写作训练、课后作业布置、课后推荐阅读等几个主要环节。课前学习指导,一般包括师生课前搜集或印发“ 走进作者生活世界”的相关背景资料和评论文献,学生预先阅读课文,给生字生词注音释义,思考主要问题等;课上学习指导主要包括确定学习目标、明确重点和难点、提出课上需要探究和总结的问题、指导和点拨学生进行比较自主的学习探究等;课内延展阅读,指课上指导学生阅读一篇与课文或作者相关的经典文章,并思考、回答有关问题;课后推荐阅读,指向学生推荐一篇与课文或作者相关的经典文本,由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品评,并回答有关问题。
课程实施的形式是单元集中教学,具体要求为:(1)严格按照导学设计方案的环节认真操作,突出教师的启发、点拨和指导作用;(2)利用好这些导学课文,点拨、指导学生比较自主地、融通多维度“生活”悟透作者这样写而不那样写的缘由;(3)鼓励个人创新,但个人发挥只能在严格执行该导学设计方案的基础上进行;(4)按照整体的导学规划扎实推进,不计较学生一时考试分数上的得失。实施导学课程的目的是,在教学的基础上指导、点拨学生比较自主地学通悟透每篇教学课文何以这样写而不那样写的缘由,进一步做到学会和会学。
三、扶学课程的实施
所谓扶学课程,就是在教学和导学基础上,教师预先就扶学课文设计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在课堂上辅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让学生“ 自助式”学会和会学的课程。扶学课程的周期为高一到高二下学期四个学期,课文数量总体上呈递增趋势,高二下学期数量最多(有20篇)。以高一下学期为例,笔者将必修上册的《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列为一个扶学单元(第五单元,主题为“ 劳动精神颂”);将《烛之武退秦师》《阿房宫赋》《桂枝香·金陵怀古》《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讲话》《说“ 木叶”》列为一个扶学单元(第六单元,主题为“智慧之光”)。这样安排主要考虑到前者可以向学生渗透劳动教育,促进他们健全发展;后者可以对学生进行为人处世的智慧教育,特别是要渗透胸怀天下、奉献担当的精神和智慧。
对所有扶学篇目,笔者都一一制订简明精要的扶学方案,主要是围绕课文思想内容、写作艺术等方面所拟设的一些关键性问题。如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本文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文学形象? 本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本文在写法上的主要特色是什么?本文为什么要这样谋篇布局? 本文最精彩的语段有哪几处? 有什么作用? …… 供学生课上自读时由字、词、句、篇入手,深度感受、品味、思考和探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先不明确提出已预设好的关键问题,而是结合学生自学的实情适时点拨学生去自主感受、品味、思辨、探究和发现。
课程实施的形式是单元集中教学,具体要求为:(1)辅助学生紧扣单元主题来展开更为自主的学习和研讨;(2)为每篇课文统一预设5~7 个问题,以宏观和中观问题为主,供学生课上独立思考、合作探究;(3)辅助学生自主学习、感受、思考、思辨、探究、感悟和发现,最终形成问题结论;(4)鼓励教师个人创新,但只能在严格执行扶学方案的基础上进行;(5)鼓励学生自主思辨,大胆创新,但不可放任自流。
整個扶学过程中,教师始终都只是在关键处点一点、扶一扶、帮一帮,辅助学生去感受、品味、思考、辨析、探究和发现,直至最终解决问题,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感悟和发现的能力,为放手让学生自学奠基。
四、自学课程的实施
所谓自学课程,就是在教学、导学、扶学的基础上,教师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学有关课文,以展示其在教学、导学、扶学等环节中的学得实际的课程。自学课程的周期为高一到高二下学期四个学期,高一上学期到高二上学期每学期课文篇目相等(均6 篇),高二下学期较以前每学期增加一倍(共12 篇),以充分体现“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仍以高一下学期为例,笔者将《念奴娇·过洞庭》《游园(【皂罗袍】)》《变形记(节选)》《与妻书》《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中国建筑的特征》列为一个自学单元(第七单元,主题为“我辈试身手”)。之所以这样编排,主要是因为这几篇课文内容相对浅易,而且还充分体现了体裁的多样性,既便于充分地让学生试身手,也便于比较全面地检测学生在教学、导学和扶学过程中的学习效果。
课程实施的形式是单元集中教学,具体要求为:(1)为每篇课文预设5~7 个问题,记录在自学指导方案上,但不事先展示给学生;(2)学生自主搜集背景资料、评论文献等,并利用教科书上的有关提示,自主阅读、思考、发现和探究;(3)教师作为阅读者之一,适时抛出自己的问题来与学生碰撞,进而师生共同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4)鼓励教师个人发挥,但只能在严格执行放手让学生自学的有关规定的基础上进行;(5)课后适时实施督察式反馈。在整个课堂自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自主阅读、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的状态。当然,教师有责任制订督查自学效果的方案,并适时进行督查,以确保学生自学的实效性。自学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学在课堂上真正发生,为教学、导学和扶学做一个“完美的收官”,进而使学生真正能够在课外那个“语文天地”里大显身手。
最后,笔者想再强调几层意思。一是归真,即教与学回归本真。语文本来就该由“ 教学”到“导学”再到“扶学”,一步步有层级地循序进行,“ 教学”“ 导学”“ 扶学”应篇目典范、数量合理、教法有别地规范操作,这就是本真。这个“ 本真”绝不允许以各种所谓改革的名义来另辟蹊径或凌空超越,更不允许以应对高考的名义肆意加以扭曲和异化。否则,不仅会影响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师的健康发展,对渴望学好和会学语文的学生更是危害深重。二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质和本务。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质就是语言表达艺术的教学,本务就是教学生学好和会学语文,也就是会阅读、会赏析、会说话和会写文章。当然,这并不等于说语文教学就可以拒绝文学、文化、人文、情感、道德等教育。非但不可,还要在教学语文的前提下有机且无痕地渗透好这些教育——尤其是在当前国家高度重视“ 立德树人”的这个新时代大背景之下。三是本文没有谈及写作教学问题,这是因为笔者始终认为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是高度有机一体化的,具体来讲,其一般都是通过教学、导学、扶学的课堂,用依文微写作和课后随文大作文的形式来实施的。
综上,笔者认为,对统编高中语文教科书(包括必修和选择性必修)中的课文篇目进行合理化分类和重组,构建一种返本归真、守正创新、务求实效的高中语文课程,以更好地完成语文教学的本务,切实达到教文立人的语文教育理想,这应该是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 十三五”规划2020 年度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对象专项重点资助课题“ 生活化理念下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归真性重构与拓展实践研究”(立项编号:R-a/2020/0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