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联动:南宁邕剧的传承发展之路探究

2021-12-09 01:16梁文欣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19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要:邕剧文化是我国岭南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悠久的传承和变迁。在南宁戏剧文化传承与发展中,邕剧是不可替代的角色。虽然经历抗战、戏曲改革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但南宁邕剧的发展并没有因此而断代。受南宁地域性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对邕剧的研究没有得到进一步进展。因此,本文对南宁邕剧的发展现状进行简短介绍,以期让南宁邕剧文化得到更多人了解。本文还讨论如何跟上时代潮流,跨界融合发展,完成南宁邕剧文化的传承与创造性发展重任,拓展出更加广阔、更加多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之道。

关键词:南宁邕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传承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9-0124-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广西艺术学院项目“跨界联动对邕剧传播的再创新”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1XJ118

一、邕剧的基本概述

邕剧是广西四大地方剧种之一,旧时习称为“广戏”“老戏”“五六腔”,流传于中国广西、广东、云南、贵州等省区及越南、柬埔寨等国。它发源于湖南,属皮簧声腔系统,因活动中心在古邕州一带,且用邕州(南宁的古称)官话演唱,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之定名为“邕剧”[1]。邕剧与桂剧等剧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还在本地土戏的基础上融合了岭南地区戏曲的许多特点发展至今,成了拥有独特韵味的戏曲剧种。目前邕剧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研究如何发展和传承南宁邕剧、如何使南宁邕剧与文化产业相结合,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提供经验,丰富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利用理论。

二、南宁邕剧的发展现状

(一)与粤剧交流和融合,却离不开粤剧

南宁邕剧早期的表演风格单一,使用的道具也稍显粗糙,至今表演道具仍然十分简单,表演曲目是根据民间故事传说进行改编完善的,拥有强烈的地区色彩。如今表演形式大开大合、唱腔粗犷,舞台语言主要以南宁地区的方言为主,武戏的演绎是演员在台上真刀真枪的对拼,与北方武戏“小、快、灵”等特点相比,邕剧则更多是沉稳,有力量感、厚实感;而文戏的演绎细腻温柔,一瞥一回头都独有韵味。

南宁邕剧吸收了粤剧的特点,与之取长补短,综合了两者之所长不断发展。南宁邕剧在发展过程中与广戏(邕剧)相结合,既保留了邕剧传统艺术特色,又较好地保留了流传下来的剧目内容,同时在交流融合过程中创作出不少优秀的作品,使邕剧在南宁生根发芽,与广戏相互协调发展,形成了当时红极一时的“南派”特色。著名的邕剧艺人在其著作《邕剧六十年》中提出:邕剧文化在发展中并没有变得越来越商业化,而是取其精华,良好地继承了广戏的优秀历史传统。邕剧文化也吸收广戏的精华,将其注入南宁邕剧文化的创新发展中,形成良好的交流和融合现状。南宁邕剧在语言和文化内涵等方面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南派”的武打、传统的“排场”、激越的唱腔、大开大合的舞台等传统特点,使南宁市粤剧团的粤剧表演体现了邕剧里“南派”神韵。

20世纪90年代初,香港举办“两广南派粤剧汇演”,南宁市粤剧团(邕剧团)以广西粤剧代表参加,为此次汇演带来了《七状纸》《乾隆点状元》等几个传统粤剧(邕)剧目。此次表演展现了邕剧武打特点,给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得到了一致好评。但这也是邕剧现有甚至是仅剩的生存方式:邕剧配合粤剧表演,粤剧团吸取邕剧的精华,如南宁粤剧团在各大汇演中表演粤剧,但邕剧很少能以独立剧种的表演形式登上各大汇演舞台表演。

(二)内、外受制

南宁邕剧与中国其他传统戏曲一样,有深深的时代烙印,仿佛只有回到过去的社会,才能在大街小巷观赏到这些戏曲表演。20世纪,人们的娱乐活动单一,生活质量不高,可供选择的消遣方式不多,戏曲本身具有娱乐消遣的作用,所以曾经的传统戏曲都能进入大众的生活中,邕剧因而也进入了广西南宁的百姓生活中。

而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飞速提高,娱乐方式增多,邕剧逐渐没落。南宁市政府把新会书院定为邕剧文化的展示点,周末会请戏班来演出,这是南宁邕剧记忆与传播传承的平台[2]。但由于场地狭小,剧团的排练环境简陋,艺人的待遇一般,加上媒体宣传力度不足,即使场馆加装了空调,演出票的价格只需15元一张,但每次演出热度仍旧不高,而且观赏者以中老年观众为主,吸引不了年轻观众。

经过与邕剧爱好者的交流和对新会书院工作人员的咨询、访谈,了解到南宁邕剧的发展目前遇到许多难题,除前文所述困境外,还有邕剧作品很久没有创新的原因,艺人出走,后继乏人的原因,在南宁这样一个二线城市中,传统戏曲艺人收入不高,生活水平得不到保障,下一代邕剧接班人因为看不到未来,不少人选择离开戏班,另寻出路[2]。在这样艰难的内、外条件下,邕剧的艺术创新、人才培养、传播发展是举步维艰的。

(三)邕剧内容与现代观众审美需求不符

邕剧传统剧目大小共700多个,主要有《拦马过关》《李槐卖箭》《五台会兄》《西河会妻》《三进士》《长生乐》《七状纸》《纪鸾英招亲》《霸王归天》《鸡林国》《丹州城》《杨八姐搬兵》《百鸟衣》《春满柜台》《王六郎》《红碗记》《天启图》《西蕃莲》等[3]。除了《顶狮山人》等部分剧目能与现代生活结合,比较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其他邕剧剧目表演程式都与传统表演形式一样,都是过去的武打、语言、特技、唱腔、对白、服化道等,虽然保留了过去的特点,但剧目内容已经无法吸引如今的观众。也就是说,邕剧内容无法与当下的市场需要与艺术创新完美结合,邕剧也就难以吸引人们的眼球。

过去创编的邕剧剧目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之下大众的审美,因此只能留住老观众,造成邕剧受众依然以老观众(戏迷)为主的局面,鲜有年轻人前来欣赏,也就面临着受众断层的危险。

三、南寧邕剧文化的发展愿景

(一)将邕剧文化引入地方课程

我国历来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并出台了相关政策,这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具有重大意义。比如,早在2001年就推出《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关于艺术教育课程的实施建议;2008年推出《关于开展京剧进入中小学课堂试点的工作通知》,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关注,许多城市积极做出回应,将地方戏曲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中小学课堂。这一系列政策的推出,为南宁邕剧文化进入中小学课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具有重大意义。

广东省给南宁做了一个较好的引领和示范。以深圳市和佛山市为例,这两个城市在粤剧进入课堂方面的探索中,积极寻找历史发展沉淀下来的优秀粤剧题材,同时在新时代积极开发新型题材,在当代审美和价值观的背景下,将学生作为粤剧文化教育的主体,利用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让孩子们能充分感受到粤剧动作、弹奏、编排、演技、唱腔、服装、化妆、道具及表演等魅力。

据调查得知,为了响应国家政策和支持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南宁邕剧已经被引进到中小学生的美术课堂中[4],能从小培养学生对邕剧的兴趣,也能为中小学生提供一些接触了解南宁邕剧的机会,这是青少年鉴赏邕剧、品味本地传统文化非常好的途径。为推动邕剧的发展,应大力促进邕剧文化进入课堂,从小培养年轻一代的文化传承观念,让后辈在耳濡目染中对邕剧文化有一定了解,培养其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

(二)利用新媒体手段促进邕剧文化的传播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唯有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科技联系起来才能产生巨大能量,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如今新媒体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最重要媒介之一,其对于南宁邕剧文化的传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利用新媒体传播邕剧文化,可谓一场前所未有的机遇。最近几年,随着各类视频软件尤其短视频应用不断普及,学习强国、B站、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被广泛运用,邕剧通过这些新媒体平台越来越多地进入大众视野。如2015年至2020年,B站发布了诸多关于邕剧的视频,播放量总计达到2000余次;如李金峰(粤剧、邕剧演员)在抖音的粉丝数量即将破千。虽说邕剧受到的关注仍然不够,但近几年南宁逐渐发展崛起,越来越多的文化传播者出现在上述新媒体平台,说明人们开始利用新媒体搭建文化传承和传播的新平台,邕剧必须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利用新媒体手段促进邕剧文化的传播。

(三)将南宁邕剧文化与现代文化旅游结合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对旅游业的开发十分重视,尤其在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结合发展方面大量投入。桂林以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吸引全世界游客,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足以证明桂林这个国际旅游城市的旅游业十分发达。南宁作为广西省会城市,一年一度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在此举办,每年都会吸引大量国内外游客。此外,2019年广西文化旅游发展大会提出了打造“壮美南宁”的铭牌,必须从追求数量转变到提升品质上来,打造一批高质量的景区景点、叫得响的文艺精品,培育一批本土化的特色品牌,建设一批标志性的重大项目,让更多游客愿意在广西多玩几天,来了就不想走、走了还想再来[5]。

因此,在政策的有力支持和南宁优越的自然旅游资源支撑下,可以将南宁邕剧文化打造成为南宁的旅游文化产品,并与自然旅游资源和旅游副产品相结合,丰富旅游的体验层次,使更多游客能够感受、了解、传播南宁邕剧,进而在全国甚至全世界范围提高其影响力。

(四)活态传承与跨界融合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的文化,它在人们生活中是动态存在的,它被人们创造出来,逐渐发扬光大,并希望能长久地传承下去。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和传承也需要人,以人的传播和传承为主题。当今社会正处于信息的大潮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早已突破过去的地域性和局限性,渐渐形成一个信息文化圈。因此,要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南宁邕剧文化,就要把邕剧的“圈”环入社会的“圈”,使其变成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人们处处都能感受到南宁邕剧文化的熏陶。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因此其传播应树立借力意识,才能获得更多人关注。要顺应时代的大潮发展与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要不断创新表达方式和表现形式,让邕剧得到深层次、宽领域的传播,包括上传视频到各大平台,与现代文艺作品进行结合,走进不同的文化产业,让邕剧在现代社会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

例如,南宁邕剧可以在国家举办的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会上,以代表南宁的一种戏曲文化积极参与,与其他地方的邕剧团体交流学习共同进步。首先,可以在省内努力打造一个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南宁邕剧文化交流区域,让邕剧表演者、爱好者、戏剧粉有交流学习的空间。其次,充分利用新媒体,借各大平台、传媒的影响力来提高自己的影响力。比如可以运用互联网平台,在社交平台制造话题、增加流量,通过官方微博和大众互动,增进大众对邕剧的了解、欣赏,才能加深大众对邕剧的印象。

同时,博物馆可以和南宁邕剧直接进行跨界融合,设计出有邕剧特色的文创产品或纪念品,在南寧各博物馆的戏曲展厅中售卖,不仅有审美价值,还有实用价值。政府可定期在各个博物馆、戏剧院轮流举行可供免费观赏的邕剧文艺汇演,吸引新老邕剧爱好者前来欣赏。

(五)作品创新、培养新一代演员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如今的邕剧内容更新断代,版本还在停留在20世纪,但观众的审美已经转变,审美标准逐渐提高。要把作品做好,只有将艺术与市场结合作为新的切入点,提升邕剧内容的质量,保留邕剧传统“老字号”的特点,把握现代的审美标准,使曲目编排和舞台表演完美结合,使其像粤剧《白蛇》一样,大电影播放量高达百万。这就要求邕剧的编排者们不仅要心怀邕剧,编排时保留邕剧最大的特点,更要放眼于新时代的舞台,让新编的邕剧剧目让人眼前一亮。

如前文所述,培养新一代演员也是一门学问。中国许多有名的剧种都致力于培养一批演技好、基本功扎实的演员,不少剧种更不乏大家,如京剧的王佩瑜、梅兰芳等,昆曲的岳美缇、沈世华等。因为邕剧表演者的演出环境有限、生活水平相对较低,所以培养新一代演员、编剧,意味着要从各个方面予以支持。政府应该有所作为,通过对传承人(传承单位)的资助扶持和宣传鼓励等手段,建立科学合理的邕剧传承机制,换句话说就是要让邕剧演员不再担忧自身的生存发展状况,才能沉下心来搞艺术。专业上,应让有经验的老师傅对新人言传身教,反复教学,让新人水平能达到表演的标准,逐渐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青年邕剧演员,如此反复循环,就不再会出现粤剧演员青黄不接的现状。有好剧本、好演员、好观众,邕剧文化就能一直延续下去。

四、结语

虽然如今的南宁邕剧文化已今非昔比,但在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大环境下,南宁邕剧未来可期。南宁邕剧文化的传承与创造性发展,需要跟上时代潮流,方能开辟出更加广阔、更加多元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之道,使一代又一代人的智慧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 陈建平. 20世纪50年代以来邕剧研究综述[J].戏曲研究,2018(1):306-322.

[2] 黄伟晶.邕剧的传承保护与发展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学院,2012.

[3] 邕州木鱼.邕剧,独具地方特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EB/OL].腾讯网,https://xw.qq.com/cmsid/20210106A0FCAO00,2021-01-06.

[4] 李晞,吴明翰.邕剧文化的发掘与传承——以高中美术教学为例[J].艺术研究,2018(2):102-103.

[5] 马思伟. 2019年广西文化旅游发展大会在桂林召开[R].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2019-11-22.

作者简介 梁文欣,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广告与媒介。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戏曲艺术的重大举措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试析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现今社会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