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影像艺术现状与影像教育研究

2021-12-09 01:16张恒玺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19期
关键词:高校

摘要:影像艺术专业是一门以实践创作为主的教学专业,也是高校近年来发展的热门方向。当代影像艺术创作是跨界、跨形态的多手法视觉文化传播,面对数码信息媒体的新需求,良好的影像艺术创作和良好的影像艺术教育引领是摆在传统影像艺术教育面前的改革难题。

关键词:高校;影像教育;视觉传播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9-0109-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河南工业大学2020年度“线上线下+课程思政”建设项目成果,项目编号:PX-2220690;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0年度“线上线下+课程思政”建设项目成果,项目编号:2020KCSZ005;河南工业大学2021年度“首批特色课程”立项建设成果,项目编号:PX-41211817;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1年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建设项目成果,项目编号:2021JXGG003

当代影像艺术是介于光学影像与电子媒介之间的一种新兴艺术形态,也被称作数码影像艺术。数码影像艺术有着很强的技术性、时代性,艺术形象符号化倾向明显。当下社会已经进入交互式智能影像时代,新媒介以及数码终端的升级,给影像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也更加强调了图像在文化大环境大背景下的传播作用。高校为当代影像艺术创作源源不断注入了蓬勃发展的血液,因此,认清当前高校影像艺术教育的现状及理清教学方式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高校影像艺术教育现状

(一)当前高校本科影像艺术教育组成

目前我国影像艺术教育由以下三部分组成:一是高校的素质教育普及,当前高校开设了普及性的影像美育教育课程。二是新闻传播院校及艺术院校均开设了影像艺术基础课程,这对影像艺术教育的普及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该课程学生知识体系的不同,加之新闻传播专业和艺术设计专业的课时限制,使影像艺术教育课程成了影像艺术的通识教育,也为新闻传播学科专业课程提供了支撑,培育了新闻传播学科学生所需的基本影像技能技巧。三是大学本专科阶段影像艺术专业的开设和研究生教育的培养。

从这三个方面来看,高校的影像艺术教育还是非常广泛的。在三个方面中,专业的影像艺术教育内容较完善、教学体系较规范,但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可以接受专业教育,大多数学生接受的只是一个普及性的审美素质教育。高校开展的影像艺术教育对普及影像艺术知识、提高学生审美与综合素养产生了积极作用,当然也会存在“跑题”现象,例如,部分教授影像艺术课程的教师对其定位不准确,把公共选修影像艺术课当作专业技能课来教学,课堂的重点变成了传授拍摄技术和拍摄技巧,忽视了影像艺术基础选修课应有的美育教育功能。

在这个读图时代,影像艺术基础课是高校开展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应该在教学中充分挖掘美育教育潜力,提高学生的基础审美素养,让其能够在图片海洋里有鉴别、有选择地读图。

(二)影像艺术专业教育急功近利

第一,影像艺术创作教学在国内起步较晚,但当下的高校缺乏对影像艺术教学合理评估的条例,所以在单一的获奖评价体系下,各种赛制层出不穷,学校也大力推广此种教学方式,出奇招组织教师学生参赛,并作为年终的考核指标之一。正是这一特性使影像圈变得浮躁,也使赛制一再火爆,自然而然有些赛制就出现了暗自“勾兑生产”现象,从而导致学生变得轻浮,教师素质参差不齐,顶着获奖的光环进行纸上谈兵式的影像艺术创作教学。

第二,影像艺术随当下新媒体飞速发展而蓬勃興盛的同时,影像艺术批评失语了,失语的影像创作失去了自我,审美出现了问题,影像艺术作品的价值判断也就相应出现了偏差。影像艺术批评是影像艺术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充当着影像人与影像作品欣赏者的中介,影响影像人的创作方向,引导欣赏者的欣赏品位。影像艺术批评还可以对影像艺术的发展进行阶段性总结,从而影响一个时期乃至一个时代的影像创作趋向和风格。

因此,影像艺术作品价值判断缺失,必须引起各方高度重视,高校须加快培养影像艺术批评专业人才,这是高校影像艺术专业必不可少的课程设置。

第三,影像、科技、艺术、传媒的融合学科设置,跨学科的培养方式以及学科融合、共享迫在眉睫[1]。影像作为个人情感的表达以及信息传播的载体,要求高校在培养相关人才时不能只采用传统意义上的“授人以鱼”的技能教育,更应该让学生有人文关怀、文化表达,学科设置要能够让学生终身受益,实现“授人以渔”的人文、思政、素质教育。

目前,我国高等影像教育学科体系中一些影响较大的主干课程缺失,学科缺乏融合,如影像史论课程与摄影文化、艺术批评等,这些交叉融合课程对学生的影像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开阔眼界有极大的帮助,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个性的影像观与智性。另外,影像艺术作品收藏与影像艺术批评应成为影像行业学生的必修课,学生要形成客观评价自己与他人影像艺术作品的基本原则,可以鉴赏、判断影像艺术作品的发展规律与该有的价值,这样才能清晰、明确地认识自我,认识作品的纵向历史维度以及横向的创作比较能力,才能形成对影像艺术作品的客观批判、评价能力。

二、高校开展影像艺术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高校要开展好影像艺术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感悟能力、美育素养与综合人文思政素质,让影像作品在新文科背景下充分发挥视觉传播的教育功能,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树立以美育为核心的影像艺术教育理念

高校开设的影像艺术课程分为公共选修课、专业基础课及影像专业课程。只要明确不同学科设置课程的需求,影像艺术在课程中的应用意义就会得到明确。

在智能数字影像艺术大行其道的今天,影像艺术创作的器材操作难度大大降低,技术门槛低让影像艺术作品成了大众产物,但不是任何人按下快门就是艺术作品,决定作品质量高低的就只有影像艺术创作者个人的审美、素养和艺术眼光,以及其应用个人综合知识积累对社会现象等的认识和看法。

因此,高校影像教师在进行影像艺术课程教学时,需要将技术教育转变为思维教育、审美教育、综合美育知识教育。确立了这一教育理念后,下一步需要解决的就是教什么。影像艺术教育与美术造型艺术有着密切关联的共性,这也是所有艺术作品的特性。

课程设置要从影像基础语言、技能技巧着手,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思考表达的能力,让其学会分析、鉴赏优秀的静态、动态影像艺术与其他美术艺术作品,从中领悟影像艺术及其他美术造型艺术作品是如何反映生活、表现生活、体验生活的,感受艺术家的审美和艺术情趣,以及思想哲学,思考其是如何展现主题的,感受其作品中浓郁的审美情感,接受影像艺术美的感染和熏陶,并且学会区分其与其他艺术造型手法的异同。在此理念教育的基础上应继承和发扬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学思想与现代文明,建设影像艺术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理论体系。

(二)在不同学科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影像艺术元素

随着网络和移动终端的飞速发展,影像科技行业也进入了“智能+”时代,图片、视频影像充斥着每个人的工作、生活、学习,影像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出现在各行各业的方方面面。高等教育倡导的课程思政,即在教育中不仅要传授科学知识,还要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实现多元化教育,高校思政不再是马克思列宁学院的产物,而是需要全学科的参与,要让知识和思政润物细无声地融合在一起。

这要求高校教师不论是处于哪个学科、什么课程,都要在教学、教育过程中积极探索有效的方式方法,能够真实地介入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时、恰当、科学地指导他们的学习,帮其解惑,如生活遭遇、社交疑虑,解决学生的真实问题,让他们在扎实掌握知识的同时,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育他们的创新能力、创业意识,让其潜移默化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塑造既有能力又有家国情怀的当代大学生。

在专业课程中采用思政影像元素是最好的选择,也是不同学科课程最受欢迎的方式之一。例如,理工科的化学,可以很好地采用四大发明的火药历史影像做化学课程的思政教育;生物、医学等相关课程可以将抗疫事件图片、视频融入专业课程,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奉献精神、抗压能力以及的爱国思想;在艺术设计以及新闻传播相关课程中可以创作有关疫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海报,鼓励学生拍摄、创作与此相关的影像艺术作品,讲好中国故事。专业课程中的影像思政元素可以陶冶情操,明确影像艺术思政教育的根本目的,影像艺术元素可以在任何课程中起到思政教育、美育教育,还可以培养各学科学生的审美,为大众接受、喜欢、应用影像而发挥重要作用。

(三)科学设置影像艺术教育课程

应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和学科需求开设相应的影像教育课程。通过调研走访,结合本校学情设置系统科学的教学大纲、教学培养计划,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通过影像艺术基础理论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实践及图片的鉴赏完成对影像本体语言的认知,建立自己的影像理论知识框架、培养影像造型能力、积累视觉语汇。与此同时,完善本科学生的影像艺术创作、影像艺术批评、美术及艺术史论相关理论知识构架,以开阔学生眼界,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高校开设影像艺术教育课程时,要依据文科、理科、艺术学科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求来开设相应的影像课程。

例如,文科学生应着重激发他们在影像艺术创作过程中的认识、评判思维,理科生应采取逻辑推理的思维教学。对于影像艺术专业的大一、大二学生,则应侧重影像基础知识及能力的培养,让其熟练掌握影像艺术语言,培养其影像造型能力,让其从影像基本技能学习向影像的观察、思维和表现的过渡转化;大三学生则应侧重于专业课程某个方向的学习,积极参与著名的专家学者开展的教学研讨及交流活动,了解当今影像艺术发展创作的最新动态;对于大四学生,应培养其务实的影像艺术创作理念,让其不为社会某些浮躁风气所影响,坚持自己的专业方向和创作,不急功近利。影像艺术专业的学生更应该系统化学习,树立务实的影像艺术创作观念。如影像专题课程,可从理论学习、技术技巧掌握、调研分析、创新创作及作品展示等出发,了解和学习课程特点[2]。

(四)切合当下新媒体发展的影像教学手段和方法

高校影像艺术课程在教学中要不断更新影像艺术作品,让其具有时代性,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让其表达自己对影像作品的观点,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在课程设置中,对于一些易于理解的内容可录制视频微课,采用MOOC-SPOC方式建课,灵活方便,便于学生课前自行观看,上课时教师可利用智慧教室的技术手段,让重点难点讲解易于接受和理解。

同时,直观地展示课题项目训练分析与要求,设置小组制,由组长带领分组讨论、设计方案,教师随机参与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的影像艺术主题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现场拍摄训练,提出技术要求,使学生通过刻苦练习掌握和灵活应用技能技巧,让其能够在课后完成命题影像作业,并上传相关学习平台,由教师、学生共同批阅,形成师生、生生互学互评的作业审阅模式。

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实现翻转课堂的教育方式,遵循以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可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辅助以听觉,使教学内容可视化、直观化、生动化,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对教学信息的接受度,又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判断能力、理解能力、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对于影像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专业基础教学阶段以情境化教学为主线,以实际任务为载体,能够让学生扎实掌握和理解影像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技巧;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影像教学设置,能够使学生紧密结合理论与应用,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实操能力[3]。

通过这些手段增强教育的直观性,让学生不再纸上谈兵,能实际应用相关知识,从而感悟影像创作思路和方法,树立良好的影像艺术创作意识和观念。

三、结语

在影像艺术繁荣发展的当下,科技智能影像的加持,使影像艺术的门槛降低,给更多的爱好者和使用者带来了便捷。有着大众参与的影像时代,更应该通过高校影像艺术的教育功能,让大众审美得以提升,专业影像有着影像艺术创作的良好环境。

因此,高校应借助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让重点难点知识的易于接受,通过在不同学科课程中融入思政影像艺术元素,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达到思政教育目标,让学生不仅拥有专业知识,还具有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更有崇高的追求真善美的目标。

高校的影像教育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让影像不再是记录和名利的附庸品,让其不再只是大众影像审美及自媒体直播的媒介,要让其具有大众美育的影像思政教育功能,成为专业创作与理论批评人才的基地,成为思维思想能力创新教育的摇篮。

参考文献:

[1] 郭颖.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传播人才创新培养机制研究[J].科教导刊,2021(23):34-36.

[2] 贾方.摄影创作类课程在线教学研究——以《專题摄影》课程为例[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21(4):201-208.

[3] 赵淑巧.新媒体背景下摄影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中国报业,2020(6):110-112.

作者简介 张恒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摄影批评视觉艺术与传播新媒体。

猜你喜欢
高校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知识管理
浅议高校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
高校安全隐患与安全设施改进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新常态下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升的策略研究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