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登顺
[摘 要]德育是中小学教育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无论是在学校方面还是在教师方面,都需要加大对于相关问题的重视程度,本文就从学校现阶段德育工作的开展现状出发,提出了中小学德育的四平台与四内核,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中小学;德育;四平台;四内核
多年来,人们习惯与把“道德与法治”与“思想政治”合称为德育课程。其实,学校德育仅靠德育课标、德育课程、德育教材、德育课堂还是很难达成德育目标的。中小学德育是一门全方位的课程,它不仅是一门学科课程,也是一门渗透其他学科和与学校各项工作紧密相连的全纳课程,更是涉及学生学习、生活、活动、行为等方方面面的课程,其最终目标是内化学生的思想行为,实现知行合一的目标。
一、中小学德育的四个平台
(一)组织阅读——自我教育
阅读不仅仅是语文学科的事,也是中小学德育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分内事。因为阅读是学生实现自我教育最主要渠道。阅读不仅能使学生增长知识,还能提升学生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因为什么是做人的道德与准则,怎样为人处世,什么是真善美在好书中全都有。好书学生都喜欢阅读,因为书籍能把为人处世的道理蕴含和渗透在生动的故事和内容中,而不是简单说教。阅读是对教材内容有效的补充。阅读不仅是“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而且还是“学生不出门,能懂天下理”。可惜的是,当下中小学生的主要精力在于课堂学习,在于作业,在于应付上级检查和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活动,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阅读,更不用说在学校里有大量时间泡在图书室、阅览室里。很多学校“书香校园,翰墨飘香”的理念停留在口号上,学校图书室(馆)、阅读长廊往往仅仅是一种摆饰。为此,学校要努力打破这一束缚,做好学生阅读工程。首先要从学生年龄出发,安排好不同年级,甚至不同性别应读、必读和鼓励阅读书目。其次,教师要上好阅读指导课,尽早让学生掌握好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最后,要给学生留出大量阅读时间,组织学生集体阅读。同时做好学生的课外阅读管理工作,家校联手开展好读书交流、分享、评比活动,促进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二)开展活动——团队精神
时代召唤英雄,但更需要优秀的团队。将来没有人能依靠一己之力获得某项事业的成功,唯有依靠团队的力量,依靠众人的智慧,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从小培养学生团队精神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标志,也是为将来走出校门适应社会而生存和发展的前期准备。团队精神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核心是協同合作,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并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团队精神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合作。合作的前提是,在组织活动过程中做好责任分工,重要任务鼓励毛遂自荐,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分工合作。二是谦让。组织得再严密的活动都还是会存在疏漏与不公,所以在活动中要体谅活动的组织者,在活动中学会谦让,避免疏漏和不公而造成不愉快。在遵守规则,信守诺言的基础上,为集体分忧,为他人分忧,谦让而主动担当责任。三是责任。活动的成功除了有效合作,还要人人尽力,个个尽心,这也是责任心的具体表现。要克服“出勤不出力”“幸灾乐祸”等逃避责任的不健康心理。四是投入。投入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没有积极心态是很难组织好活动的。组织活动过程中要关注仪式,增强学生的仪式感,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全身心投入的使命感和主人翁心态。尤其是当下,学生很容易因沉湎于网络“两耳不闻窗外事”,与人少接触、不交流,对集体活动消极怠慢。
(三)才艺表演——心智发展
学校要努力为学生提供才艺表演机会,为学生才艺表演搭建平台。不仅为学生创设才艺表演机会,还要做到活动面向全体学生。才艺表演是锻炼学生心智、发展学生心智的最有效渠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里的“功”就包括心智的成长过程。才艺表演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能提升自我认识,发掘自身潜质,能从小帮助学生明确: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从而从小树立既定目标,树立崇高理想,并为理想、目标做出不懈的努力。逐步消除连高考志愿都由家长一手包办的怪象。
(四)行为训练——规范意识
学校德育是一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课程。内化于心,不是听懂了就能内化的,外化于行也不是光有觉悟就解决问题的。它们之间是一个认知与行为不断互动而深化的过程,也就是离不开长期的行为规范训练,最后才做到知行合一。很多情况下,学生明明知道这样做是违规违纪的,但就是控制不了自己,再如,不规范行为时不时地反弹,就是没有内化于心的具体表现。所以,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要强化行为规范的长期训练,制定好行为公约,如坐姿、站相,学习、行走等。要制定学生一日常规、课堂常规、集会常规、活动常规等,并常抓不懈。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要切实做到“少讲道理”。其实,我们的老祖宗就是运用少讲道理多引导行为的方法,如以前农村过年过节杀猪、杀鸡等都在清晨孩子起床前,就是为了避免孩子看到血腥凶残的一面。又如,小孩玩火晚上要尿床的,端午前后不能赤脚,赤脚脚会被虫蛀的(这段时间病毒、细菌多)等。尽管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虽然不宜采用“善良的谎言”的形式做法,但其中不是讲大道理,而规范孩子行为的思维精华还是可取的。事实上,规范行为还是倡导道德、法治、安全、进步的基石。行为规范是教育教学和学生成长的重要内容,学校德育要从规范起步。
二、中小学德育的四个内核
(一)爱心——本性
“人之初,性本善”爱心是人的天性——纯洁、善良。爱心培养要从具体的小事做起,如爱长辈、爱父母、爱兄妹,爱一草一木、爱万事万物,从爱心的眼光观察自然和社会,用爱心的胸怀拥抱世界。但爱心教育不能满足于仅有天性的那份爱心,因为天性的爱心是基础的和脆弱的,是很容易被外界因素和诱惑所摆布和击垮的。爱心的核心概念是奉献。学校德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爱不是索取,而是通过奉献来体现。要让学生能够自觉地愿意为他人、社会、科学、事业、家庭做出奉献。奉献还需要有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能力。“爱你不容易”,爱心要为奉献而努力奋斗,这才是爱心的真谛。
(二)正义——原则
正义的本义是公正的、正当的道理。引申为对政治、法律、道德等领域中的是非、善恶做出的肯定判断。作为道德范畴,与“公正”同义,主要指符合一定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正义感与爱心一样有天生具备的人性,同样需要后天的培养,正义很多时候表现为对事物和行为做出的是非判断以及所采取的相应行动。正义感需要呵护和培养双管齐下,如果不注重从小的培养,也许连天生带来的正义感也会消失殆尽。但正义不是冲动和莽撞,要在呵护学生天性的正义感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理性地维护正义。正义要以维护道德和法治为前提基础。打抱不平、爱憎分明、维护尊严、同情友善等正义行为要以不违反道德、法律和伤害正常利益为前提。
(三)分享——境界
分享,是指与他人分著享受、使用、行使。分享包括共享,共享可以是精神上的,也可以是物质上的。分享不仅是以团队精神和他人意识为前提,更是一种大公无私境界的表现。一是互助行为。学会分享首先要从小帮助学生建立助人为乐的思想,当别人遇到困难时要主动伸出援助之手,急人所急,使助人为乐成为学校生活的主旋律,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好风气。 二是物质共享。 当有好吃的好用的要学会与人分享。比如,家长出差外地买回来点心、水果等不能一人独享,要教育孩子学会“孔融让梨”,从小学会尊老爱幼,孝敬长辈,学会与他人共享。三是成果分享。当自己取得某项成果或遇到某件高兴的事,不能秘而不宣,孤芳自赏地窃喜。而应该在第一时间把取得的成果、遇到的高兴事告诉家人,告诉老师、同学,让更多的人分享你的成果,你的荣耀、你的喜悦。如有的孩子青春期叛逆问题严重,有的甚至与父母势不两立,这背后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从小培养孩子乐于交流,乐于分享的良好习惯,叛逆严重的孩子往往不与父母交流自己的想法。分享也是奉献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分享不仅在表现物质层面的,还包括信息、精神层面的分享。乐于分享是一种人格境界。
(四)真诚——方法
真诚,是指真心实意,坦诚相待而从心底感动他人而最终获得他人的信任。真诚也是个人文学描述性词语、用以形容人格。以诚学习则无事不克,以诚立业则无业不兴,以诚交友无友不交。真诚能够使我们广结善缘,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能够缔造幸福美满的人生。真诚是人格的底线也是人格的上线,真诚是爱心、正义、分享的底色,一旦离开真诚它们也就无从谈起。所以学校也要建立诚信机制,做到诚信全覆盖。制定学生失信记录制度和消除失信记录的条件与要求,并建立诚信负面清单,创建学校诚信环境,使学生一入校园就进入诚信的良好环境中,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诚信的熏陶、感染和内化。并与家庭共建学生诚信盟约。再说,真诚、诚信还是避免学生成人之后犯罪和贪污腐败的预防针。人生只有真诚、诚信了,才无后顾之忧。
中小学德育是一个外形(平台、行为)与内核不断互动的过程,也是一种相互促进,共同提升的结果。只有做到外形与内核的步调一致,和谐共进,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知行合一,实现学校德育工作升级转换。
(责任编辑:刘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