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体教融合应是构筑起爱国的体育精神
丛芳瑶撰文指出,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也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的重要工作。建立学生体育素养评价体系有哪些重要的意义?如何用好体育素养测评以及未来的应用场景又有哪些?8月18日,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指导,光明网、上海市大学生体育协会、上海市中学生体育协会共同主办的上海学生体育素养评价线上研讨会举行。来自上海、北京、苏州、成都、武汉等五地的专家学者,围绕“学生体育素养评价体系建立的重要意义以及体育素养测评未来的应用场景”主题,以连线的方式展开探讨和交流,为推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提出多方建议。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教授吕韶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吕韶钧教授在发言中说,教育是根本,不仅要留住我们的文化记忆,更要守住民族的根,护好民族的魂,这是当下的核心教育问题。延伸至现在的体育课,吕教授认为,我们自己本民族很多体育项目的价值还没有被很好地重视起来和利用起来,例如我们的舞蹈、武术等项目。
由此,他指出,体育素养的形成,更多地是一种长期习惯的养成,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体育素养更多是要在精神层面上塑造学生,要真正提高孩子的核心素养,这才是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延伸至体教融合,吕教授认为,真正的体教融合应是构筑起爱国的体育精神,这是我们所追求的“铸魂”,要真正把我们的教育“铸”进去,要把文化的主体性树立起来,核心问题就是回归文化坐标,守好民族根,护好民族魂,这才是伟大复兴、文化自信的根本所行。
——据光明网
“双减”好不好 家长最有发言权
孙小二撰文说,家长在一起,谈论最多的自然是孩子。办公室里的同事也是这样,整天说得最多的是孩子学习。不过,“双减”之后,大家的话题也转变了——以前都是说被孩子作业弄得焦头烂额,现在孩子的作业一般都能在学校做完,家长终于解放了。
“双减”带来的变化,家长最有发言权。“双减”刚实施时,遭到了不少反对的声音,一些家长甚至感觉孩子不培训、不补习,似乎“天塌下来”,认为孩子以后学习肯定不行了,考大学没希望了。由此陷入一种“孩子学习成绩下降怎么办”的焦虑之中。
这样的焦虑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不输在起跑线上”的惯性思维,孩子学习是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而上各種培训班、补习班是提升孩子学习成绩的重要途径;二是对“双减”政策实施缺乏信心,认为“双减”不会长久坚持下去,就是一阵风搞搞形式,难以落地生效,最后孩子还是回到校外培训机构。
长期以来,在教育功利思维的影响和校外培训机构“贩卖教育焦虑”的助推下,导致学生的课外时间被培训班、补习班大量挤占,形成“培训补习、学生负担沉重、家长陷入焦虑、教育内卷愈发严重”的恶性循环。这种局面下大部分人都成为功利教育的受害者。
教育有其特定的自然规律,拔苗助长、题山试海等违背教育规律的形式,已经被证明不可持续、不能继续。减负不仅事关孩子健康全面成长,也是关乎教育要培养什么样人才的百年大计。从目前“双减”实施的成效看,其“蝴蝶效应”正在显现,学生学习负担减下来了,家长也慢慢从焦虑中“解放”出来,教育也在向“教书育人”的规律回归。
——据《北京青年报》
保护儿童权益要做到法不容情
据媒体报道,近日,深圳一对夫妇驾车带着一双儿女外出吃饭,回到家附近后,夫妇二人便去打牌,直到哥哥发现妹妹不见了,这对夫妇才意识到女儿可能被锁在自家车内……等到该女童在车内被找到,已经生命垂危,尽管被紧急送医,但仍不治身亡。
近年来,儿童被家人困在车内发生危险的事件频繁发生。事故发生的原因有很多,有时是对儿童有监护、看管义务的家长粗心大意,将儿童遗忘在车内;也有时是一些家长心存侥幸,自认为只是短时间离开办事,带孩子一起怕麻烦,就将孩子留在车里;还有时是出现其他意外,如车未上锁,儿童自行进入车内,又不小心将车门锁死却不会开锁等情形。就媒体报道这起事件而言,无论具体原因为何,女童父母的疏忽是主因。造成女童死亡,父母难辞其咎,甚至应该依法受到法律制裁。
既为人父母,就必须承担起相应抚养、监护之责,每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是为法律所保护的平等主体,孩童的生命权益亦不允许被任何人侵犯,即便是疏忽大意的亲生父母。此时此刻,父母的法律罪责,不能被自我谅解所减轻或者抵扣。保护儿童权益,必须坚持法治,做到法不容情。(作者:金泽刚,系同济大学法学教授)
——据《光明日报》
(以上信息选自有关媒体,并对原文有编辑改动。)
(责任编辑: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