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凤琴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提出:“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化学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构建全面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的课程基本理念。随着新课程理念的变化,人教版普通高中化学新教材也随之诞生,并于2019年9月在全国部分省市正式使用了。河北省于2020年9月新高一开始正式使用,作为一名老教师,经历过几次高中化学教材的变化,感觉以往高中化学教材的变化大多为教学内容和章节顺序的调整,但本次的普通高中教科书《化学》必修第一册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真切感受到了其中的重大变化,有了很多的感悟。
感悟一:新教材的构成要素更加合理,栏目的功能更加优化
以往的化学教科书一般由引言、正文、栏目、附录等要素构成,而新版教科书适当调整了教科书的结构,合理设置了各构成要素,例如,在开篇位置增加了“教材中设置的主要栏目及说明”,帮助读者了解教科书的栏目功能;在附录中增加了“实验室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和常见废弃物的处理方法”等安全性知识及“名词索引”等工具性内容,使读者使用教科书更加便利。
基于新的课程理念,新版化学教科书的编写,对于栏目的功能进行了新的思考和设置,适当呈现教学思路,提供活动形式、方法等;在适切性、数量、类型、名称等方面也有所调整。
例如,将原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一中“思考与交流”“学与问”合并为“思考与讨论”;增加了“方法导引”“化学与职业”“研究与实践”;更新了一些栏目的名称,如“科学·技术·社会”“练习与应用”“复习与提高”“整理与提升”;对所有栏目的功能进行了优化;等等。调整后栏目名称更加直观清晰、贴近内容,栏目的功能更加明确,利于引导多样化学习方式,体现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感悟二:部分教学内容的调整更加科学、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首先,新教材内容的调整,更加关注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的衔接。
例如,将旧教材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调整到新教材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使学生在初中化学已有“物质观”“变化观”的基础上,自然而然产生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之间的有机联系,提高了学生学习高中化学的兴趣;将旧教材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调整为新教材第一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使学生在原有形成“化学分类观”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复习初中已学过的单质、氧化物、酸、碱、盐及其转化关系,巩固“化学变化观”,更能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此外,本部分内容顺序的调整,降低了高中化學起始内容的难度,使学生更容易以良好的状态进入高中化学的学习。
其次,新教材内容的调整,解决了以往高一上学期教学中的三大难点问题。
难点一:旧教材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的教学。本节内容与初中化学几乎没有联系,导致学生初入高中,就接触“物质的量”这种比较抽象的概念,面临较大思维转换,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从而降低对高中化学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必修第一册中,把本部分内容调整为第二章第三节“物质的量”,一方面,直接呈现“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可加深学生对新名词的印象,另一方面,使教与学的难度相对分散并后移,从而减轻了学生初入高中即遇到学习的拦路虎,解决了阻碍学生学习化学积极性的问题。
难点二:旧教材必修一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中铝及其化合物的教学,知识性较强,尤其是铝三角的转化及应用,繁琐、易乱,学生学习起来难度较大。
新教材必修第一册中,减少了对铝及其化合物的系统认识,弱化了铝元素,并且调整为结合“金属材料”介绍铝和氧化铝的性质、用途,而氢氧化铝的两性则安排在“元素周期律”中,这种使相关联知识集中在一起学习的编排体系,有效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更加注重了铝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应用。
难点三:旧教材必修一中,涉及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较多,使得高一上学期教学时间紧、任务重,学生消化不良,常常吃“夹生饭”。
新教材必修第一册中,对元素化合物的要求有所降低,金属元素只系统介绍了钠和铁,非金属元素只介绍了氯,把硫和氮调整到了必修第二册,并且更重视了应用,大大减轻了以往学生高一上学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负担。而且,新教材还将“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由原来必修二调整到了必修第一册中。把本部分内容穿插在元素化合物之间学习,更符合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的认识事物规律。学生熟悉的、易于掌握的典型金属元素钠和典型的非金属元素氯的学习,奠定了对“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学习的基础,容易形成原子结构及其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即“位置-结构-性质”的关系,为后续氮和硫的学习提供了方法上的借鉴。
感悟三:新教材内容符合新课标、新高考的要求,更加注重实用性及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1.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
新教材的“实验活动”“探究”“研究与实践”等栏目,都包含着探究或可以设计成探究的形式,让学生去完成,不仅使学生学会探究问题的方法,还能巩固或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方法导引”如:分类、认识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视角、预测等着力引领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资料卡片”如:丁达尔效应、人体中的铁元素、铝制品的表面处理等,可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更加关注所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而“科学史话”如: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发展、侯德榜和侯氏制碱法、元素周期表的发展等,让学生了解科学成果发现的艰辛过程的同时,可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2.结合新高考,引领学生化学职业观的形成
新教材通过“化学与职业”栏目,如:化学科研工作者、水质检验员、测试工程师、科技考古研究人员等,让学生了解某些化学职业的内容、工作性质、工作过程及对人类社会的价值等,为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在未来继续进行化学专业的学习深造,最终从事化学科学研究、检验或化工生产等奠定基础;“科学·技术·社会”栏目,让学生感受科学技术成果对人类的重大贡献,如“用途广泛的稀土金属”,是当今高科技产品不可或缺的材料;“超级钢”强度很大,在应用时能够实现钢板的轻薄化,对于汽车、航空、和航天等领域的轻量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等。
总之,通过对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化学》必修第一册的教学,充分感受到了新课程理念的变化之大,也深深感悟到:新教材的变化,不仅可以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更能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师一定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不断学习和研究,以新教材为依托,主动探索“素养为本”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和策略,明确知识、技能教学与核心素养培养的关系。积极开展“真实情境-问题”教学;开展借助信息技术的教学;开展具有学科特质的实践活动等多样化的教学实践。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相互探讨,发现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认知与思考,真正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
(收稿日期:2021-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