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曾言:“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中学阶段学生会遇到很多诗歌,教师在进行诗词教学时,应明确诗歌教学的主要目标,以目标为导向来推进课程教学,能够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以《观沧海》为例,其为曹操后期的主要作品,其文学价值较高,且有着一定的激励作用,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推进教学活动,不但利于学生的诗歌学习,而且对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来说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诵读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台湾爱国诗人余光中曾言“诗词如果不加以朗读吟诵,那么,它的生命就没有完成。”诵读对于学生掌握诗词中的情感,提升学生的代入感,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要求教师能够在教学进程中合理布置对应的诵读任务,如此能够更好创建浓郁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更好地让学生去感受诗歌中的魅力。而诵读的前提条件是掌握诗词创作背景,探究作者的人生经历,以此来跟诗人形成情感共鸣[1]。
在进行《观沧海》课程教学时首先可布置任务,让学生搜集关于《观沧海》与作者曹操的生平资料,以此来为后续的课程教学做好预热;其后进入新课导入环节,设计“我心中的曹操”主题交流活动,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认知以及看法来分享对作者曹操的主观印象,如此便于后续学生在讨论基础上更好理解文章主旨,比如有的学生观点是:曹操是历史上著名的奸雄,其挟天子以令诸侯,操控朝堂、杀害杨修,更是说出“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这般自私自利的话,足以说明其为人,但是有学生的观点却是对曹操给与了肯定:曹操是一名能臣、英雄,其起于微末,本是宦官之后,但是雄才大略、足智多谋,先击败黄巾,后击败袁绍、公孙瓒等,统一了北方,《观沧海》即为其北伐胜利之后所作,即便在其权势鼎盛之期,也未取汉献帝而代之,是真忠臣、真英雄。在学生的激烈辩论之中,教师可以此为基础导入课程:“同学们对曹操的认识与说法皆有史可究,然而曹操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带着这份好奇,一起来学习他的代表作《观沧海》,认识一个不一样的诗人曹操。”[2]
在协助学生疏通整首诗的字词之后,可设计“聘请朗读小指导指点读诗”活动,以此来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其能够更加积极参与课程教学之中。学生A表示:“《观沧海》是诗人曹操后期特别重要的诗作,在诵读时应具备一定的音乐美,重要的是读准字音”;学生B则表示:“节拍、顿挫亦非常重要,其直接关系着诗歌的情感表达效果,我可以为大家示范一下,比如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两句话之间应该有一个明显的顿挫”,但是此时C学生表示:“停顿太过生硬,缺乏诵读美感,很难呈现出一个适宜的画面。”根据学生C提出的疑问,学生B如此解释:在诵读这篇诗词时,有两个关键点,其一是需读出重音,例如“澹澹”,其二是要把握该首诗歌的创作背景,《观沧海》是曹操北方作战胜利之后所作,因此整篇诗歌应当有一种喜悦之感,“日月”“星汉”“幸甚”“咏志”这些词都应用重音、抑扬顿挫的读出,并想象其构成的画面感,能够协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文章中心思想与诗人情感。学生这种出于自我认知,对诗歌的表达与看法,利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与想象空间,利于其本身的长远发展。
处于这般的认知,教師可引入一些信息化设备,记录学生的诵读过程,然后让学生再次听诵读,然后想象画面,并在适宜词语位置标注停顿与重音。其后教师再为学生播放关于《观沧海》的名家诵读,让学生对比自身的诵读效果,并提出问题:“请问同学们,你的诵读与名家诵读有什么区别?”有学生表示:“名家诵读如同唱歌一般,全程都有音乐之美!”尤其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让人听之有大气磅礴之感,如同身临大海吞吐日月银河的场景之中。由此能够看出,学生在诵读中亦进行了诗词的领悟与赏析,这对于学生诗歌的学习有着积极的意义[3]。
二、赏析并领悟诗歌言语内涵
朗诵创作的进程,很大程度上是词语感受的进程,以诵读为基础,组织与引导学生感悟诗词的诗情诗意,是诗歌教学最核心、最重要的目标。基于次,在学生诵读之后,可通过言语引导并辅助多媒体设备等,让学生想象其处于一座碣石之上,然后面朝大海,带入曹操的角色,去体验整首诗篇中对自身触动最大的句子,例如一名学生在读到“山岛竦峙”时,想象漫无边际的大海上,因为岛屿与小山的点缀,显得愈加苍凉,而另有同学从“百草丰茂”中感知到了即便在秋风萧瑟中,一些顽强的草木亦是生机勃勃、翩翩起舞,给人以鼓舞与向上的力量。
此外教师可通过分析一些字的用法来引导学生去感知诗歌的情感基调,便于学生更好理解诗歌。比如可先在黑板上写上“情”,让学生知晓诗歌核心特征是强烈的情感,让学生在读出画的同时,更要读出情。而诗人的情感又是借助哪些词语进行表达呢?可带着这种疑问与学生一起探求答案。比如一名学生提出:“涌”用的好。但只是感觉,说不上哪里好,教师此时可选择一个字来代替“涌”,比如“卷”“堆”,让学生带入诗歌中进行诵读与体会,如此学生在诵读之后一致认为:只有通过“涌”字,才能给人以大海波涌连天的感受,无论是“卷”还是“堆”,都无法呈现出大海的气势,很难让学生真切感知到大海本身传递出的惊涛拍岸的感觉,这就会使得学生在理解诗歌时出现一定的情感偏差。郭小川曾言:“诗歌好唱不好作,一字一句都要用上千斤笔墨。”在品味《观沧海》的词语应用进程中,能够让学生更好感悟诗人笔墨的分量,进而对诗歌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知[4]。
三、背诵并仿写,增加情感底蕴
熟读成诵亦是诗歌学习基本目标,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切实需求设计多元化的背诵方式,满足学生的诗歌背诵所需,使得学生在较好的背诵环境中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基本的背诵目标。
在教学进程中,可设计一种称为“诗歌二重唱”的全新背诵模式:首先选择两名比较积极的、朗诵技巧较好的学生领读,其中女生诵读第一、第二、第五句诗歌,男生则诵读第三、第四、第六句诗歌,“日月之行”等四句诗歌可由两名学生合读,最后数句要全班学生共同诵读。这种独特的诵读方式,让全班学生参与了进来,带动了班级的阅读气氛。此外教师可在班级氛围内开展小型朗读比赛,让学生在准备比赛期间通过重复的诵读来进一步深化理解诗歌本质含义,并且能够在班级内部形成一个良性竞争机制,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但是仅仅会读难以达到理想标准,因此还应该要求学生能够将其在诵读进程中的感想以及领悟记录下来,如此才能深化理解诗人的情感,并将学习到的技法内化于心。还可要求学生以《观……》的模式来仿写小诗。整体要求:题材不限、篇幅不限、格律不限,只要求意境优美。有诗情画意即可。如一名学生所作的《观荷》,其仿写了古体诗格式:
梦回故乡,荷花犹在。荷花摇曳。荷叶青翠。湖上泛舟,秒采莲花。少女灵动,指尖纤纤。蝉鸣动听,歌声悠扬。思乡甚切,寄我之情。
如此学生能够借助自身的生活积累以及学科知识,充分发挥想象,通过诗意的语言去表达自身的情感与思想,这不但利于其诗歌学习,对于其语文学科素养的提升也有着积极的意义[5]。
目标是前进的路标,文章就《观沧海》教学活动为例,探究了目标导向下诗歌教学的有效性。并要求教师能够紧扣该首诗歌主题与目标,设计各个教学环节,从教材要求以及学生需求出发,给学生创造更好的诗歌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走进诗歌,爱上诗歌,这对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长远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贾姣姣.课堂教学中实施“让学引思”的策略研究——以《观沧海》为例[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8,(11):25.
[2]赵勇华.如何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以《观沧海》一文为例[J].新课程(下),2019,(1):157.
[3]吴英.目标是前进的路标——以《观沧海》教学为例[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9,(11):37.
[4]连庆平.古诗词教学目标分层的实施策略——以统编教材七年级上《观沧海》的教学为例[J].福建教育,2019,(23):P.46-47.
[5]刘锦华.串联初高中,探索文本异同点——以《观沧海》《沁园春·长沙》比较阅读教学为例[J].四川教育,2018,(2):2.
徐伟霞,浙江省杭州市文三教育集团(总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