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会认识论视角下的文本解读

2021-12-09 09:51朱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11期
关键词:下阕沁园春认识论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采用默会认识论可实现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但是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过于依赖老师,对其自主思考、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产生影响。因此,我们要从理论上学习默会认识论,以此理念为基础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掌握课堂主导权,实现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精神的养成。

一、默会认识论的含义

默会认识论是1958年波兰尼在《个体认识》中首次提出并进行概念定义。波兰尼指出默会认识与认识主体不可分离,默会认识离开母体便将失去生命,成为无生命的知识。也有部分学者对默会认识加以更加形象的描述,知识离开人体等同于鸡蛋离开外壳,他人无法直观地观察到知识内核,不管何种类型知识,只有转变为个体默会知识,借助默会认识,确保知识可以在其他个体中复活。以往的教学模式特征为规格化、划一化、非人性化,学习知识与思维模式均是以学校相关规定作为行为准则,导致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后原本富有激情和创新精神转变为统一化的面孔[1]。另外传统教学模式通过他人眼睛,用他人脑筋提升自身智力,在教育活动中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内容为带有坚硬外壳的知识,学生很难在学习的过程中攻破外壳,无法获取价值内核,因为无法将所传授的知识内容转变为自身默会认识。在教育过程中应当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加强个体默会认识,打破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创新个性化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独立性、能动性,重视学生默会认识的潜能。对教学模式加以创新的方式有发现式、启发式、自由式等模式。

二、默会认识论的特点

首先,默会认识应当镶嵌在实践活动中,并不是通过语言和命题便能够有所体现,只有应用在实际行动中方可有所展现,被意会、被觉察。另外,默会认识无法通过正规形式进行传递,仅可采用学徒制形式方可加以传递。再次,难以大规模传播、储藏和积累。对于默会认识无法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同时也存在部分学者认为知识无法通过言语进行传达,但可以意会,能够进行交流、反思和提取。最后,默会认识相比于明确认识在逻辑方面表现出更强的根源性、在先性。

三、《沁园春·雪》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因为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以往的《沁园春·雪》一课讲解时,老师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进行诗词内容的单一讲解。首先,老师让学生进行古诗词的讲解仅仅是通过文本教材为基础,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掌握知识内容,导致学生在实际的知识学习中并没有从本质上了解知识内容。例如,让学生朗读背诵《沁园春·雪》诗词,掌握作者思想感情,一切教学工作的开展均是为考试所服务的。另外,部分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没有和学生进行积极的沟通交流,并没有对学生参与课堂的情况加以充分的了解,因此,一味地进行知识内容的讲解,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均对教学质量、教学效率以及学生默会认识产生影响,需要针对具体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方式创新教学模式[2]。

四、默会认识论下的解读策略

(一)改善教学目标

为确保《沁园春·雪》一词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老师首先需要转变自身教学观念,摒弃以往以成绩至上的教学观念。例如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对树立新的教学目标:①对《沁园春·雪》题目进行了解;②对诗词的上阕和下阕进行了解,让学生对上阕中提到的景观进行分析,对下阕中作者所提帝王目的进行分析;③带有感情的朗读诗词,从阅读中感受诗词感情;④了解诗词创作背景,更加深入地感悟作者所想表达的思想感情;⑤随堂练习,对类似诗词内容进行分析。《沁园春·雪》一词正式讲解前合理设计问题,将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索,在此过程中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并通过不断地练习提升学生诗词分析能力。另外,对教学目标加以改善,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毕竟以往以成绩提升为主,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接受新知识将对学生思维发散产生严重的影响,对学生诗词鉴赏能力发展造成影响。而在默会认识背景下,让学生对诗词内容进行自我分析,促使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让学生心领神会地了解诗词思想感情,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思维品质产生影响。

(二)丰富教学内容

首先,向学生讲解《沁园春·雪》一词的题目,《沁园春·雪》一词中“沁园春”为词牌名,相传沁园是东汉明帝女儿的园林。沁园春作为词牌名和词内容没有本质上的关系,只是对韵律结构加以确定。因此,雪是本文题目。之后按照上阕中的诗词内容设计问题。在上阕中提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长城”“大河”“天公”“红装素裹”等词汇,设计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上述的景象借用了哪种抒情手法,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分析。老师应当走下讲台,对学生的讨论情况加以充分了解。学生讨论结束后,总结出大河、长城、冰封、雪飘是对景观的直观描绘。千里、万里是通过夸张的手法描绘北国冬季景象。天公、红装素裹是通过拟人的方式对景象的壮观加以侧面的反衬。之后老师对学生回答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分析,再次提出问题让学生分析作者上阕着重描写景象的目的[3]。之后带领学生学习下阕内容。

在下阕内容了解中,作者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和成吉思汗帝王进行描述。为确保学生对诗词内容加以充分的了解,应当在网络中搜集相关的资料概括以上帝王的丰功伟绩。例如秦始皇一统六国,并对文字、货币加以统一,创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帝國,唐太宗统治唐朝进入大唐盛世,并开辟了贞观之治,成吉思汗更是开辟了我国最大的帝国。让学生对帝王的历史背景加以一定的了解。之后让学生对诗词内容进行赏析,分析作者提出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的目的。带着问题有感情的阅读诗词,深入分析问题。

在诗词阅读结束后,老师应当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北国千里冰封”的景象,并让学生了解诗词创作背景。《沁园春·雪》一词创作于抗日时期,国破家亡,日寇烧杀抢掠,但抗日先辈浴血抗击,诗词不仅是对北国冬季雪景的描绘,同时也从侧面表现出作者所想表达的豪放、雄壮情怀,在下阕中将帝王和先辈作对比,反衬出英雄辈出。

(三)课外拓展分析

为确保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能够通过自身能力分析作者所想表达的思想感情,老师可以借助相同类型的诗词进行讲解分析。例如《天净沙·秋思》《沁园春·长沙》,这类诗词均带有词牌名,但是却有所不同,只有让学生快速阅读诗词内容,从中找出景物描写,作者是如何借助景观抒发自身感情。如《天净沙·秋思》中作者所描写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寥寥几字便勾勒出一幅悲凉的景象,学生在阅读时产生联想便能够分析出诗人表达出自身悲伤、忧郁的情感。在诗词的最后“断肠人在天涯”升华主题,表达出诗人远离家乡,心中悲凉的情怀。

在《沁园春·长沙》中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表达了作者蔑视反动统治者,立志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全词在片语之间,融情入理,情景交融。全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阕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让学生对诗词内容进行分析,实现默会认识,改善以往完全依靠老师进行诗词学习的弊病。

综上所述,在以往的教学中老师采用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开展知识的传授,导致学生对新知识仅是片面的认识,无法形成默会认识。在新课改背景下,老师应当以默会认识论为基础,创新教学模式,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特别是在诗词教学中,因为诗词的隐晦含义,更需要学生深入揣摩,提升其诗词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曹建洲.默会认识论与亲知、能力之知的默会维度[J].生活教育,2016(012):85,67.

[2]章运东.探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课外语文,2016(012):39.

[3]欧乐明.人文课堂,语文教学的出路——以《沁园春·雪》课堂教学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8(010):960.

朱斐,甘肃省静宁县界石铺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下阕沁园春认识论
访杜甫故里有感(外一首)
沁园春·赞中原
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阐释的认识论困境及其终结
基于信息技术哲学的当代认识论研究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卜算子·海棠为风雨所损
沁园春 ·春朝送暖
藏传佛教认识论评析
半阙词
读毛主席《沁园春》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