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
摘 要:小学生普遍具有好奇心与好动性,在小学语文低中段课堂教学活动中,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从而导致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比较低。因此,教师一定要选择小学生比较感兴趣与熟悉的方式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可以用“课本剧”把枯燥的课本知识形象地展现出来,增强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趣味性与生动性,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小学生能够更加专注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
关键词:小学语文;低中段;课本剧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36-009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36.048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把学生作为语文课堂的主体对象,为他们构建一种富有活力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升合作交流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课本剧”编演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一)“课本剧”编演教学模式较为固化
虽然本质上“课本剧”编演和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有着较大的差异,但是却没有把“课本剧”编演教学的作用进一步展现出来,课堂上依然是结合预设来开展活动,让学生重点把握与理解字词。教师习惯于用网络中现成的“课本剧”的编演教学方案,没有结合小学生的实际学习特征与学习兴趣来设定“课本剧”编演活动,模式较为固化,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思考和感悟的引导,无法为之后的剧本创作提供清晰的思路。
(二)学生编演“课本剧”趋向于娱乐化
在小学语文“课本剧”编演的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虽然意识到了“课本剧”编演辅助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的“课本剧”编演活动中,教师没有展现出“课本剧”编演的教学功能,学生在编演“课本剧”的时候趋向于娱乐化,内容设定较为随意。很多学生为了展现“课本剧”编演的趣味性,会随意删除文章中的一些人物与情节,篡改文章中人物的语言,使得原文中人物的心理特征和性格出现大的出入,导致“课本剧”编演完全脱离了实际课本中的内容,这样不仅无法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为深刻的认知,而且在实际应用中,更是缺乏一定的教学功效。
(三)“课本剧”编演选角存在冲突
在开展“课本剧”编演活动的时候,大多数教师和学生会犯同一种错误,即“课本剧”编演选角存在冲突。“课本剧”编演活动通常都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的,而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希望自己成为主角,在选角色的时候会出现较大的冲突,导致没有结合文章中人物气质与性格特征来选定角色,影响了“课本剧”编演的综合效果。另外,在具体的“课本剧”编演活动中,一些性格活泼的学生能够迅速融入角色中去,而个别胆小的学生则始终处于一种扭捏的表演状态中,导致每一位学生的展现程度不同,而且根本无法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差异。
二、“课本剧”编演在小学低中段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对课本内容展开深度对话
要想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展现出“课本剧”编演的作用,一定要注重与课本内容的深度对话。首先,教师要能够和文本对话。教师只有深入了解文本内容,才能够让师生对话顺利开展下去。同时,教师与文本展开深度对话是开展“课本剧”编演活动的重要基础,教师需要和学生一起探究文本内容,详细地去分析文本中的细节内容,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充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和文本实现深度对话,这也是学生加深感悟与理解的重要过程。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大多数教师还是习惯于将自身置于课堂的核心地位,而学生则被动地接受语文知识。而在现行的素质教育理念下,教师必须要将学生置于课堂教学的主体位置,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并把握文本内容,细细体味文章中各个角色的表演心理,这样在编演“课本剧”的时候才能够抓住重点内容,学生也才能清晰表达自己对于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同时,学生和文本深度对话的过程,也是他们自主预习文本内容的过程,可以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其积极的情感价值观与认知观,深刻理解文本中鲜活的文本情节,产生浓烈的语文学习兴趣。除此之外,师生之间也要注重溝通与交流,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样教师才能够了解学生的真实学习想法。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少,年龄又小,其认知能力比较弱,对于文本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所以教师必须要做好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让学生能够跟上语文教学进度,从中获得更为深刻的感悟和理解,从而使每一个学生在内心深处都能够喜欢上语文,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联系台词与主题展开指导
在“课本剧”编演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台词与主题展开“课本剧”编演的指导。在“课本剧”编演活动中,台词的设定并不一定完全复制文本内容,但是也不能做出过多的改动和调整。改编并不是对原文的续写或者缩写,而是通过课文素材来进行创造性的改编,要能够做到充分锻炼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语言构建能力和学习主观能动性。所此,教师一定要联系台词和主题对学生开展指导工作。第一,需要在“课本剧”编演过程中,明确文本的主题,因为“课本剧”编演属于一项创造性的活动,其中主题属于创作的灵感。每一篇小学语文文本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在编演“课本剧”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和文本主题尽量相同,不能出现严重的偏离。如果存在“课本剧”主题偏失的情况,无论表演得如何精彩,都是无法展示课本内容原有的教育功能的。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编演“课本剧”的时候,一定要全面分析文本所要表达的主题意旨与情感态度。第二,故事情节属于叙事性的文本内容重要的构成要素,能够展现出人物关系与生活事件的过程,在情节构成过程中需要运用到场景与事件。如果说主题属于文本的中心,那么故事情节必定属于文本中的重要支撑,情节的发展过程只有做到层层递进与环环相扣,才能够进一步展现出“课本剧”内容的丰富性。所以,在编演“课本剧”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对情节内容实施整合与改编,进一步凸显出推动和过渡的效果,让“课本剧”的内容编演流畅自然、有急有缓。第三,教师要重视台词的设计。在“课本剧”编演过程中人物语言的设计占据了一定的重要地位,优质的台词设计能够让人物特征与性格特征更加明显,因此,台词的设计需要教师与学生反复推敲与细细斟酌,最大限度地体现课本原文内容的“原汁原味”。
(三)结合学生特征来分层指导和轮换选角
在进行“课本剧”编演时,对学生角色的选定依然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很多学生之间会出现争抢角色的情况,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特征来做到分层指导和轮换选角。首先,在“课本剧”编演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学会协商角色分配,让学生明白文本中任何一个任务都比较重要,可以促进故事情节的推进,所以无论角色大小,自己都要努力展现出角色的特征,激发学生参与“课本剧”编演的自主性与积极性,这样才能够提高“课本剧”编演的质量。其次,教师要注重进行轮换选角,这样能够缓解学生之间抢角色的问题,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转换角色的过程中,详细分析每一个人物角色的形象与心理,进而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自己拥有较强的学习活动责任感。再次,因为每一个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表现能力都不同,所以教师要注重开展分层指导,结合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和能力,选择相应的评价模式与活动形式,让学生之间相互借鉴与学习。对于一些角色状态投入比较慢与表现较为落后的学生,教师一定要进行针对性指导,让他们能够真正地投入角色中。而对于一些表现比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自由发挥,在活动中加入自己的一些创意与想法,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最终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四)注重对学生“课本剧”编演开展阶梯化的评价
对于小学语文“课本剧”的编演活动,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开展阶梯性的评价,因为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做到随时针对学生的成长进行评价,进而为学生设定更高层次的目标,让学生能够不断成长与进步。首先,教师需要重视来自学生的主体学习评价。在“课本剧”编演活动中,通过文本探究与课文朗讀,让学生对文本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构建,从而拥有良好的学习认知与体验。在具体的“课本剧”编演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自我总结,对自己的表现与文本理解进行评价,进而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其次,教师要设定清晰的阶梯化评价标准,对不同层次学生划分不同的评价标准,充分提高学生参与“课本剧”编演活动的自信心,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再次,教师不要以学生表演结果的好坏作为评价标准,而是要更加关注学生的“课本剧”编演过程,让他们学会克服困难,掌握更多的语文学习技能,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体而言,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加强对“课本剧”编演的重视,做到在深入钻研课文内容的同时,进一步做好对学生的分层指导工作,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课本剧编演活动中去,并能结合故事情节与人物角色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才能够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与实践能力,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自信心与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课本剧”编演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左永娟.课本剧:“演”出语文之美——谈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编演课本剧[J].语文知识,2017(12).
[2]徐筱婷.项目教学法在课本剧编演中的应用——以《三打白骨精》的编演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1).
[3]崔淑兰.会考背景下民族预科一年制大学语文“双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及实践——以吉首大学为例[J].民族高等教学研究,2020(3).
[4]雷在荣,胡红萍.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形式——编演课本剧[J].四川教学学院学报,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