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卫军 冯芊芊
摘要: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立足国情、重视战略安排,科学制定现代化建设目标;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坚持自我革命的精神;守正创新,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是思想保证。这些历史经验成为新发展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精神动力。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国家治理;历史经验
中图分类号:D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1)11-0005-08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重大问题研究”(19ZDA020);2022年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22-ZZJH-309);2022年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22-ZZJH-310);河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项课题(HAUTZX202106)。
从1921年到2021年,历经百年风雨,中国共产党已成为百年大党,百年峥嵘岁月,百年砥砺奋进。习近平指出,“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是一个接续奋斗的历史过程,是一项救国、兴国、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完整事业。”[1]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总结党国家治理的成功经验,对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对于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纵观共产党从登上历史舞台到建设新中国,从执政中国到领航复兴的百年历程,使人们认识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首先来自科学理论的指引。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2]“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2]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70多年来一以贯之、不懈坚持和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找到了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在“一穷二白”的东方大国如何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党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中国共产党人不但善于打破一个旧世界,而且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毛泽东提出,要以苏联经验教训为借鉴,独立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毛泽东运用马列主义原理,结合我国革命和建设实际,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毛泽东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和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并把它上升到理论高度,集中全党的智慧,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确立了哲学根据和方法论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规律,在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推向新阶段。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是一个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积累和总结了治党、治国的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国内外形势,根据新的发展要求,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认真研究和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相互贯通的理论体系,其核心内容即“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别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回答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与核心要义,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根据新的实践要求和时代发展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事业发展的本质要求和必然追求。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来自人民根基的支撑。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2]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也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最根本的执政理念。尊重和保障人民在国家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发挥群众在国家治理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中国共产党国家治理70多年来始终坚持的历史经验和根本逻辑。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的探索和实践中充分认识到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毛泽东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3]1031。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根本的工作方法,党的七大明确将“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3]1094作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毛泽东认为,只要依靠人民,信任人民,就什么困难都可以克服。同时,他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贯彻到“群众路线”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他认为,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最关键的是要走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最为基本的治国理念和工作方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持群众路线,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人民利益观,即始终将人民作为各项方针政策评判的主体。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要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这一主体的需求。“物质是基础,人民的物质生活好起来,文化水平提高了,精神面貌会有大变化。”[4]89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就是将“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4]372作为终极标准,体现出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人民的利益、人民的权利、人民的价值作为最高标准。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受命于重大历史关头,深刻把握国情的变化,站在人民的立场,系统总结了建党以来的历史经验,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出党在新时期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原则,是全党智慧的结晶。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是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将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不断巩固和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进一步落实在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其灵魂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习近平引述的这句典故,充分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人民至上,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国家治理的价值底色。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5]这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和执政为民的责任担当,体现出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6]89深刻阐释了人民群众永远是社会改革、发展、进步的力量源泉,也是国家治理所不能忽视的巨大力量。新时代,只有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使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三、立足国情、重视战略安排,科学制定现代化建设目标
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国家治理的进程中,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与现代化发展战略目标有机结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战略目标的提出、部署、实施等方面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反映了党对实现现代化的全面认识和把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代接着一代干”的坚定决心,体现出我们党国家治理的鲜明特色。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面临的经济形势十分严峻,为了恢复和发展工业,毛泽东提出,要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在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党中央认识到,要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不仅仅要发展工业,对现代化的认识由“工业化”转变为“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1964年,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两步走”的发展战略,即“第一步,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前列”[7]479。1987年,邓小平明确提出“三步走”现代化战略设想。这一战略设想在党的十三大上得到确认,是对“两步走”的继承与发展,是基于对国情的深刻认识、对中国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新的思考和新的定位。“三步走”战略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的行动纲领,是邓小平从我国人口基数大而人均资源占有量低的国情出发,分步骤、阶段性地从“温饱”“小康”再到“富裕”的實现过程,既明确又科学,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雄心壮志的统一。在提前实现了第一步和第二步战略目标之后,江泽民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新的实际,在党的十五大上对如何实现第三步目标作出进一步规划,提出了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和两个百年目标,在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的基础上一步一个脚印,更加稳定扎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审视国际国内新的形势,把握时代发展脉络,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和安排。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根据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需要,实事求是地制定战略目标来引领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治理国家的宝贵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习近平强调,坚持实事求是,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来研究和解决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来制定和形成指导实践发展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科学划分发展阶段,构成一个承前启后、紧密衔接的整体战略部署,是历代中国共产党人治理国家的特点和优势;实事求是地制定战略目标,稳步踏实地推进目标实现,是我们党治理国家的重要经验。
四、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思想是党在国家治理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只有坚持依法治国,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坚持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内在要求、基本方法和重要保障,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毛泽东一贯坚持的法制原则。毛泽东历来主张,无论是人民还是干部,在法律面前都应建立平等的关系,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群众不但有权对他们放手批评,而且有权在必要时将他们撤职,或建议撤职,或建议开除党籍,直至将其中最坏的分子送交人民法庭审处。”[8]127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立法原则从根本上指导了立法活动,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宗旨。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诞生标志着我国的法制建设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格外重视民主法制建设,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作为一个重大问题进行了阐述。在邓小平看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相结合,民主与法制密不可分,要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一手抓民主建设,一手抓法制建设”两手抓的方针。邓小平认为,法制建设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9]147。这16字方针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推动了当代中国依法治国的进程,也使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法治”理念逐渐胜出,受到中央的重视。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对依法治国方针的科学含义、重大意义和战略地位,作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正式将依法治国提升到“治国方略”的战略高度。1999年正式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至此,“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已由党的主张上升为国家意志。这体现了我们党治理国家的基本方针,明确了法治建设在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党的十六大以后,我们党深入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对我国法治建设进行了更深一步的探索,将依法治国的理论与实践进一步丰富与深化。2004年,胡锦涛在纪念全国人大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明确提出“依宪治国”概念。他指出,“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明确了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肯定了宪法在实施依法治国方略进程中的重要性,充分凸显了宪法的崇高地位。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对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作出了重要论断,即“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10]这一论述将依法治国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项基本内容,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和战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创造性地提出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将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创了新时代国家治理的新局面,这是治国理念和治国方式的重大转变。其中,“全面依法治国”在“四个全面”中发挥着引领、促进、和保障作用。习近平指出:“没有全面依法治国,我们就治不好国、理不好政,我们的战略布局就会落空。”[11]24全面依法治国方略是我们党基于历史经验、现实需要和未来谋划作出的重大战略选择。
五、坚持自我革命的精神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来自自我革命的淬炼。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的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的显著优势。从1927年的八七会议到1935年的遵义会议,从延安整风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初期践行“两个务必”的整风整党运动,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全面拨乱反正到党的十八大以來的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征程,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精神。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特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具有自我革命精神的良好品格。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历程中对加强自身建设进行了长期探索,发展成了一部自我革命的成长史,为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供了有力保障。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事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事关国家前途命运,事关国家治理成效。我们党必须坚持自我革命这一伟大的治理智慧,将全面从严治党推向新高度。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和任务,1950年5月1日,党中央发出《关于在全党和全军开展整风运动的指示》。1951年2月,党中央向党内通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议要点》,提出以3年的时间进行一次整党的任务。在整党进行过程中,全国开展了“三反”运动,标志着党的自我革命在向纵深推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加强自身建设进行了新的探索,一些不正之风仍然存在于一些党员干部之中。针对这些严重的问题,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整风的精神深入开展“三讲”教育,解决党性党风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4]314的方针突出强调了抓好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推动党自我革命的必要性。党的十四大将“从严治党”写入党章,意味着党的自我革命又上新台阶。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党的建设问题,推进党自我革命进入新阶段,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管党治党的理论内涵和实践经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接力推动党的自我革命,总结了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的宝贵经验,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一条主线、五位一体”的党的建设新格局,从严治党实现新突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加强党的建设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探索,在总结经验、深入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在新起点继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将“全面从严治党”[5]作为党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开启党的自我革命新常态,开创了“打铁必须自身硬”的新气象新作为。习近平指出“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仍然面临着“四种危险”和“四大考验”,增强忧患意识,应推动党的自我革命在坚持中深化、在深化中发展。
六、守正创新,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永葆生机和活力的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彰显出强大的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形成鲜明反差的基本经验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在社会革命和国家治理中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守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中国成立之初,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初步探索如何治理社会主义国家。针对苏联经验的某些弊端,毛泽东提出要以苏为鉴,走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不能照搬照抄国外经验,他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努力,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国家治理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国家治理进行了进一步探索。这一时期,我们党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明确提出要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刻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情况下,依据新的实践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江泽民反复强调,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新的历史条件下,一定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江泽民指出:“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12]200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有力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风险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形成了新的认识: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有机统一;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创新社会管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了我们党在国家治理方面的积极成果,结合新时代新发展阶段实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提出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在习近平的国家治理思想中,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着眼于现代化的,并以现代化为落脚点。国家治理现代化系统性的结构,表现为宏大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系统。国家治理体系主要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防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
七、思想建党、理论强党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这一思想贯穿于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體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根据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创造了一系列伟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是高度重视党的思想建设,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因此,着重思想建党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坚持理论强党,是我们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旗帜和“真经”,中国共产党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引下,在进行伟大社会革命和伟大自我革命的实践中不断创造辉煌成就。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2]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宝贵经验,更是未来再创辉煌的思想保证。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
[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
[6]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
[7]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8]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0]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
[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2]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赵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