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各地市中考语文“体现了命题从‘考什么,教学什么到‘教学什么,考什么的转变,努力追求教学评内在的一致性”。[1]在教学实践层面,扎扎实实贯彻统编教材的编写理念,以新理念引领新课堂,以学习方式的改革引发了教学评价的改革。在课程评价方面,依据课程标准科学命题,紧密关联统编教材,充分发挥了评价对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导向作用。命题专家、一线教师和广大学生,凭借统编教材,培育核心素养,使“学”有载体,“考”有依据,共同构建了“学评一致”“学考共生”的良好生态。下面笔者以2021年浙江省各地市中考语文卷为例,浅析中考命题是如何践行统编教材理念与教学实践有效对接的。
一、指向核心知识的“学”与“考”
统编教材凸显语文要素。“所谓语文要素,即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分解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均匀地分布在不同的教学单元和教学内容中。”[2]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如果能够深入把握统编教材的编写意图,精准聚焦语文要素中的核心知识,引导学生“步步为营”地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能够从容应对中考。评价引导教学,要真实反馈、准确判断学生的“学”的情况,故中考试卷上的核心知识考查点与平时学生所学要保持一致。
如衢州卷“散文专题”第11-15题,从“阅读散文要善于联想”“阅读散文要善于想象”“阅读散文要从字里行间体察作者的情感”“阅读散文要理解作者的构思”“阅读散文要积累语言”五个角度,紧扣统编教材八上第三单元导语中的语文要素提示来命题(当然也融合了其他单元中散文教学的核心知识)。单元导语这样写:“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注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这一组题聚焦核心知识,构建了“散文的阅读策略”,“学”与“考”一脉相承。台州卷的第7题“这句话在②⑤⑧ 段反复出现,有何作用?”在统编教材中,多次习练过反复的表达作用这一核心知识,如七上《走一步,再走一步》反复写“这就是你要做的”、七下《一棵小桃树》反复写小桃树“没出息”、八上《白杨礼赞》反复写“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八下《安塞腰鼓》反复写“好一个安塞腰鼓”等。再如宁波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仓鼠爱德华的日记1990—1990(节选)》第7题:“作者以仓鼠爱德华的视角来叙述故事有什么好处?”它紧密关联统编教材中“叙述视角”这一核心知识,在九上《刘姥姥进大观园》一课的旁批处有“从刘姥姥的视角来看,贾府具有什么特点”,在九下《孔乙己》“积累拓展”中也有“这篇小说以酒店小伙计的视角叙述故事”,在《阿长与〈山海经〉》《一滴水经过丽江》《我的叔叔于勒》及九上《学习改写》中都学过“叙事视角”这一知识。
中考命题聚焦核心知识,给语文学习带来的启示是: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吃透教材,提炼、整理每一课、每一单元的语文要素,聚焦核心知识,精准科学施教。学生要注重平时学习的积累与理解,在阅读与写作中真正理解、建构知识,并迁移运用内化知识。平时“学”,就要踏踏实实,做好每一课、每一单元的阶段性知识整理。复习备考时,依托课本,以表格、思维导图、概念图等形式梳理归纳所学核心知识,或列出统编教材核心知识清单,充分发挥统编教材“例子”的作用,强化巩固知识,培养关键能力,以所“学”应对所“考”。
二、指向名著阅读的“学”与“考”
统编教材凸显名著阅读,鲜明体现出课程标准提出的“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理念,旨在培养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能力和兴趣,提升阅读素养。在教材编写上,突出两大特点:一是注重某一类名著阅读方法或阅读策略的指导,增设“专题探究”驱动阅读;二是加大阅读量,既有必读导读书目又有自主推荐书目,整个初中阶段共推荐书目36部(不含课文后面推荐的),比原教材增加24部。统编教材的显著变化,带动教学的变化,重视名著阅读教学,已成为共识。中考评价顺应课改潮流,紧密配合名著教学的实施,“学”“考”对接,加大名著考查的范围,提高名著考查的能力点和分值,充分彰显对名著阅读的高度重视,详见表1。
关联统编教材“名著导读”后的“专题探究”,是名著阅读在命题上的鲜明特点。如宁波卷第4题,创设阅读成果分享的情境,调动阅读积累,结合名著具体内容阐释“先假设后求证”的研究方法,凸显对科普作品阅读方法(体会科普作品蕴含的科学思维、科学理念和科学精神)的考查,呼应了八上名著导读《昆虫记》后的“专题探究二”:研读法布尔着力探究的若干个具体案例,总结他的科学探究经验。甚至,考题中有关语句在《昆虫记》“读书方法指导”和七上《动物笑谈》的旁批处皆可寻觅到,足见命题者关联教材、指导学习的强烈意识。再如温州卷的名著阅读第3题,两道小题,一是“人与自然”的专题阅读,另一是“选择与人生”的专题阅读,均凸显了整合几部名著进行专题探究的学习方法。其中的思考题“面对内心冲突,如何抉择才能避免人生悲剧?”正是统编教材名著导读《骆驼祥子》中的专题探究二“探寻悲剧原因”的改编,思考的内容大致相同。此题又渗透“摘录”的读书方法,在八下名著导读“摘抄与做笔记”及其他课文中都学习过。
浙江省名著閱读题给语文学习带来的思考是:整本书阅读的考查,浅层的识记类题型基本不存在,注重对名著的整体理解、体验、感悟与思考,指向高阶思维题型。基于命题现实,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指导学生真实阅读,开展专题探究。针对每一类名著的文本特质,选用不同的阅读策略,如统编教材中有“纪实作品的阅读”“讽刺作品的阅读”“古典小说的阅读”等。常态化地运用精读与跳读、圈点与批注、目录检索、选择性阅读等读书方法。认真落实名著导读中的“专题探究”,促进深度阅读。在复习阶段,指导学生进行以“主题”为统领的专题学习,“把几部名著或同一部名著的几个回目、章节整合在一起进行类比联读,发掘其内在联系”,[3]进而提升阅读素养,这正是以“考”促“学”的真正目的。
三、指向多维写作的“学”与“考”
统编教材非常注重写作内容的编排,其写作系统由写作专题、课文后的写作、综合性学习的写作与名著导读的写作组成,四者“整体结合,有机渗透”,注重将写作知识渗透于语文教材各个方面。宏观分析写作系统,其编排表现出三个特点:专题序列化、螺旋上升式、多维发展性。统编教材凸显单元“写作专题”,拟定了36个写作训练点。七年级重点培养写人记事的能力,八、九年级注重文体写作、改编式写作,凸显作文程式学习。每个单元“写作专题”由两部分构成:导写短文和写作实践。“每个单元的专题设置与本单元阅读的学习重点相配合,写作题目力求灵活多样,并注重搭建台阶,突出支撑性和指导性。”[4]2021年浙江省中考作文命题也充分体现了统编教材关于“写作”的编写理念。
如温州卷的写作题,引导语贴近教材,近似七上第一单元写作实践三、七下第二单元写作实践三,或说是二者的组合与改编,学生读来熟悉亲切,极易唤起学生的写作体验。写作题以“参考图示”的形式提供了方法支架和程序支架,这与统编教材中“写作实践”中的“提示”一样。中考秉持学习时“注重写作过程性指导”的理念,平时怎么“学”就怎么“考”。写作内容上,《孤独之旅》《走一步,再走一步》《美丽的颜色》《故乡》《谈创造性思维》《行路难》《送东阳马生序》等课文,足可以让考生头脑风暴起来,提取、建构丰富的写作内容。文体形式上,给学生以更为自由的选择空间,且都是初中学过的文體。如书信,可关联教材中的《傅雷家书》《论教养》《诫子书》《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写演讲稿,在八下“演讲”活动探究单元、八上综合性学习“人无信不立”、九上综合性学习“君子自强不息”中都曾训练过,还可以联系《敬业与乐业》。围绕所“学”进行“考”,评价是客观的,科学的。
再如宁波卷作文题,以统编教材八下第五单元导语(旅游其实也是一种“阅读”,是认识世界的另一种方式)为素材命题。大作文紧密关联本单元写作专题“学写游记”,并呼应九上第二、三、五单元写作专题,体现出命题紧扣教材写作单元而设的理念。同样,作文题提供了详实的写作支架,与教材编写理念保持一致。
通过以上两例的评析,可以达成这样的共识:第一,要非常重视统编教材写作专题,夯实36个写作训练点,在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中不断丰富写作知识,提升写作能力。第二,要拓宽写作训练的视野,紧密关联教材中的典型课文,实现读写迁移;并有选择地完成名著阅读、综合性学习中的写作,因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第三,学生的写作能力关键靠平时、长期训练,是突击不来的,认认真真落实教材中的每一次微写作、大作文训练,才会“学”有所得,“考”必成功。
四、指向综合运用的“学”与“考”
统编教材“力图构建语文的综合实践体系,贯彻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5]基于此,统编教材非常重视“综合性学习”的编写,与原教材相比,明显增设了新的学习内容,增加了综合性学习的次数。在“素养立意”的背景下,它“体现为一种学习方式,表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读写听说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沟通、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6]当前,综合性学习也成为语文课程改革的热点,引起“学”的变革,凸显开放性、实践性和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让语文学习化身为语文活动项目;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为核心,提升自己综合处理各类文本、综合运用语文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浙江省各地市中考语文以综合考查为命题导向,以情境任务为试题的主要载体,探索在特定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丽水卷第5-7题,活动三“访江南秘境,引文明之思”,设置“市里将组织评选本市优秀文化遗产项目”的情境,通过阅读文章完成语言实践任务:写推荐理由,完成采访提纲,提出保护措施。第5题和第7题,关联八上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试题的主题源自教材;写推荐理由和保护措施,是教材“撰写《优秀文化遗产申请报告》”的具体化和迁移。第6题,关联教材八上“新闻”活动探究单元,该单元“任务二”专设“新闻采访”;其实在统编教材中多次安排过采访活动,如七上写作专题“思路要清晰”中访问一位名人或不熟悉的教师、八下综合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中访问权威人士、九上综合性学习“君子自强不息”中采访身边自强不息的人等。
再看绍兴卷第12-14题。该题围绕“乡村振兴行动”选择了三则阅读材料,设置探究学习任务,属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统编教材中综合性学习的“资料夹”就是非连续性文本。第12题,与教材七上综合性学习“少年正是读书时”中“找出大家课外阅读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分析原因,开出‘药方”非常相像,考查在具体情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3题,考查从文本中获取并筛选关键信息的能力,教材中很多说明文单元都涉及到。第14题是一道劝说题,要求“有理有据,语言得体”,在九上议论文单元“观点要明确”“议论要言之有据”“论证要合理”、八上写作专题“表达要得体”中都学习过“劝说”,也在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出师表》《孙权劝学》中感受过“劝诫”的艺术魅力。
除以上两例,有的考题把字音字形、词语运用、病句、修辞、古诗文默写等,都设置在一组有内在联系、指向核心素养的情境任务中,也体现综合考查的命题思想。
“大力推进综合学习,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趋势。”[7]中考评价指向综合运用的考查已充分显现了对教学的导向作用。我们从“学”“考”对标的视角分析:统编教材编写理念与中考命题指导思想完全一致,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设计,指导学生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在日常教学中砺戈秣马。因为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唯有在做中学、学中用,才能够“考”得好。
五、指向整合建构的“学”与“考”
这一点将从学习思维的角度阐述“学”“考”对接。统编教材创建“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意在通过“1+X”阅读方式、助学系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比较分析、归纳整合,从而构建阅读策略,强调知识建构的过程。《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指出:试题命制“要注重考查思维过程、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021年浙江省语文卷在考查“思维过程”这方面,吻合课标、教材理念,鲜明体现出教学评的一致性。
如杭州卷第8题,“参照示例,选择一项举例分析”,给考生提供了方法支架。统编教材中“参照示例”完成任务的设计很多,如七上《植树的牧羊人》思考探究二,参照示例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九下《唐雎不辱使命》思考探究二,仿照示例另选一处人物语言加以分析;九下《天下第一楼》思考探究四,参照示例写一段人物分析。示例“可以让蕴涵其中的思维过程更加直观”,[8]让学习者将刚学到的方法转化为自己可以利用的知识。杭州卷第10题,“梳理小说情节,将图表补充完整”,这是小说阅读常用的方法。在统编教材中多处可见“列(填)表格,梳理内容”的阅读任务。此题与九上综合性学习“走进小说天地”中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情节图极其相似,为明暗双线结构。列表梳理,归纳整合,考查学生分类与概括思维能力。
指向整合建构的試题,温州卷第2题尤为突出。该题形式上为“战争类古诗词”的整合,其实也是“积累”与“理解”的整合,“诗句”与“点评”的整合。知识建构亦颇明显。第(3)小题说明组合的理由,亦是归类,利用类比找到它们内在的共通的“深层结构”。第(2)小题拟写主题词,考查归纳概括能力。这道题的设计,由具体诗句提炼出三个子主题“军人豪情”“家书难达”“边塞乡思”,再抽象概括出其上位概念“战争类古诗词主题”。这种层级式建构知识的思维方法,也是我们平时学习时常用到的。统编教材中很多的类文组合,如七上《金色花》和《荷叶·母亲》组合,感受他们作品风格的相似之处;八下《小石潭记》与“积累拓展”中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西小丘记》组合,体会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色,八上《富贵不能淫》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组合,建构《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的特色等,都蕴涵整合建构的学习思维方法。
胡卫平教授说:“教学的本质是思维。”运用思维方法能动建构新知识,这是“自主发展”“学会学习”素养的必然要求。这一类试题在内容上看起来与统编教材关联不大,但学习思维方法与统编教材是紧密关联的,而且非常突出。学习思维方法具有强大的迁移性。在平时的学习中多多实践,达到运用自动化,应对考试也会从容不迫,因为“学”“考”是一致的。
测评与考试“应真实反映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与现有水平”。[9]要做到“真实反映”,就需要实现“学”“考”的有效对接。统编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也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载体,考试命题理当以此为重要依据。在“核心素养”和“双减政策”的背景下,我们认真用好统编教材,使统编教材理念落地开花,实现“学考共生”,构建良好的教育教学生态,应成为语文同仁的共同追求。
参考文献:
[1]章新其.践行先进教学理念 改进考试命题技术[J].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2020(11):3.
[2][4][5][6]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重印):1,4,3,4.
[3]张占营.凸显高阶思维 注重阅读方法[J].语文教学通讯(B刊),2020(12):78.
[7]章新其.指向综合学习的浙江中考语文命题[J].语文建设,2020(11):62.
[8][美]丹尼尔L.施瓦茨.科学学习[M].郭曼文,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356.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