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秀兰
摘 要:题组模块,是指将数量关系相同、题型结构相似、解题思路类似或数学思想相近的题目,进行结构化设计,形成题组。基于题组模块的结构化呈现的课堂教学,以教师有结构地教,促进学生有关联地学,是引导学生指向对数学模式的感知、理解与建构的一个有章可循的方法。运用题组模块,有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建模能力,促进学生构建数学知识体系,提升学生数学思维水平,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题组模块 建模能力 知识体系 发展思维
题组模块,是指将数量关系相同、题型结构相似、解题思路类似或数学思想相近的题目,进行结构化设计,形成题组。在日常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例题或重难点内容的精细讲解往往以一种碎片化呈现,这样的学习内容,数学特征不够显著,不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而将学习内容进行结构化设计,形成题组模块,能很好地突显学习内容的知识特征,能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建构。
美国数学联合会前主席斯蒂恩指出:数学是关于模式的科学。运用题组模块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数学建模的能力。“长方形的面积”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几何圖形的面积计算,没有具体材料及对具体材料的有效探究,学生对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无从下手,有些孩子可能已经知道了长方形面积公式,但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课堂教学中,我尝试以题组模块的生成和变式为载体,通过对题组模块的观察、比较、验证与应用,让学生自主经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的建模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建模能力。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畅所欲言,说说自己对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猜想,并说说自己的猜想依据;接着让学生根据导学提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观察汇总的记录表,说说自己的发现。
通过对列表中数据的观察、比较、讨论、交流,学生意识到长方形的长、宽决定长方形面积的大小,从而使学生对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有了感性认识。紧接着,我让同桌合作,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出一个18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全班交流反馈后,学生发现尽管每组拼的形状有差别,长与宽也不尽相同,但长方形的面积都和相应长和宽的乘积相等。也就是,只要获得长方形的长和宽的数据,其面积大小自然可知。学生亲历了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建模过程,印象深刻。
数学知识具有系统性的特征,之前所学的知识往往对后面新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起铺垫作用。在学习过程中,这种情形屡见不鲜:对某种题型,学生能完成基础的题目,但不能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对变式练习,没有清晰的解题思路。究其原因,首先是学生对知识点理解得不够透彻,其次是学生所获得的这些知识都是零散的、碎片化的,缺乏和其他知识点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故而,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归纳出一些题型的共同特征,把相关联的题型系统化、网络化,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在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中学习、理解知识,学生不仅对这个知识点理解透彻,还会加深对这个知识体系中其他相关知识点的理解。
人教版数学教材中的“行程问题”在教材编排上相对分散,教师在教学这类问题时,也基本上是跟着例题走,出现多少讲多少,点到为止,再遇到同类型的例题,依然按照之前的教学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费时费力。而将“行程问题”知识构建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形成题组模块,使学生能够主动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解决同一题组里的相关联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相遇问题”一课例题中,已知总路程、两人各自的速度以及时间,要解决“相遇时间”的问题。之前学生已经获得了“相遇问题”中求“总路程”的学习经验,故而,我先出示下题:美美每分钟走80米,天天每分钟走90米,星期六上午10时,两人分别从家相向而行,20分钟后两人相遇,两人家相距多少千米?通过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重温相遇问题中的最基本的数量关系:总路程=美美走的路程+天天走的路程。随后,我引导学生对例题进行变式,将原题中的某个条件变成问题,尝试编题,形成题组。经过学生思考、交流,依次编出了求相遇时间(本课例题)、美美速度、天天速度三道题并得出三道方程式。进而引导学生发现,尽管问题不相同,但数量关系是相同的,可以将它们看成同一类题。进而再扩充题组,出现相向而行还未相遇、相遇又继续前行的题型,并探究其中的等量关系,最后组织学生观察、分析题组模块,发现题目千变万化,但数量关系是相同的,使学生透过形式走向实质,感受到它们的内在联系。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学生就能做到触类旁通,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当前的数学学习活动,不仅要使学生获得学习、生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成为一个富有创新能力的人。而数学课堂中练习活动也是学生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故而,教师要精心设计有层次性的练习,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了解各个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铺设思维的“阶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题组模块正如一道“阶梯”,让学生拾阶而上,积极思考,循序渐进接近问题的本质,从而发展思维能力。
如在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单元复习课上,教者设计了如下有阶梯式的题组:如下图,一个密闭的长方体玻璃容器,水深25cm。
(1)这个长方体玻璃容器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2)水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3)将这个玻璃容器的右侧面放在桌面上,
①这时水深多少厘米?
②水与容器的接触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第(1)(2)小题是基础练习,通过学生正确选择数据、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水的体积,促进学生对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第(3)小题的变式练习,求水深,既可以用“体积÷底面积”的方法,也可以根据两个底面大小关系来解题,右侧面是下底面的一半,所以高是原来的2倍。通过学生探究问题解决策略的过程,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求水与容器的接触面积,需要学生想象出水接触容器的每组面的大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总之,基于题组模块的课堂教学,通过学生对题组的有序观察和分析,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归纳概括能力,提升学生思维水平,尝试用数学的思维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基于题组模块的课堂教学,让学生走出杂乱无章的“题海”,学会练一组题,通一类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顾亚龙.题组模块:给数学课堂以生长的力量[J].小学数学教师,2019(1).